醉倒觀衆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乾冰;驚倒觀衆的,是青蛇的「靈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有那麼好幾年,寒食前後長安戲院必貼《焚綿山》。雖然詞兒有些拗口,還帶聲光電的高科技,但唱做繁重,撲跌精彩,我是每貼必看。近年也不知是主演年紀漸長,還是有了更高的藝術追求,這個熱鬧反正沒了。今夏端午節多劇種串摺合演“白蛇”,看下來巴掌拍紅、心潮起伏,也可算“痛追年少樂”了。

開場粵劇的《遊湖》,二蛇身段彷彿麗娘遊園,左右排開兩隊姑娘不時歌舞,又像“驚夢”的花神滿臺,加上充沛的乾冰,一舞臺真擠得慌,難怪沒安排艄公穿針引線、插諢打科。淮劇《結親》《驚變》,LED屏上晃動著的巨大蛇頭,極類尼斯湖水怪,許仙受驚後一大段水袖直至最後的摔殭屍,反倒不引人注目了。

醉倒观众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干冰;惊倒观众的,是青蛇的“灵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粵劇《遊湖》

醉倒观众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干冰;惊倒观众的,是青蛇的“灵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淮劇《驚變》

評劇《盜仙草》,經久見慣的鶴鹿二童一下子變成了四個,不由得蒼蠅搓手般期待起打出手,果然如願,一時間槍纓翻飛,場子裡的掌聲也密集起來。

醉倒观众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干冰;惊倒观众的,是青蛇的“灵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評劇《盜仙草》

川劇《金山寺》久負盛名。男小青託舉白蛇跑圓場,焦急盼夫的情態立現,而各種高難度的拋舉纏繞,又能看出二蛇的蛇性未改。在川劇傳統“疊羅漢”“堆畫面”的技巧遮擋下,大概也沒人顧得上LED屏上布達拉宮般的金山寺了。畢竟一會兒出來風火二神噴火,一會兒又出來饒缽變臉,各種奇技淫巧,簡直目不暇給,充分滿足了現場觀眾對神怪戲的審美趣味。

醉倒观众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干冰;惊倒观众的,是青蛇的“灵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川劇《金山寺》

婺劇《斷橋》號稱“天下第一橋”,所謂“唱死白蛇,做死青蛇,跌死許仙”。京劇《問樵鬧府》近幾年也沒少人貼,但傳說中的“踢鞋”神技,卻是在婺劇的許仙身上第一次見到“活的”,而且是在一連串兒的滑跌、飛跪、坐躍、搶背中完成,神乎其技。而青蛇“之”字形前進的“蛇步”,和許仙來了個對臉兒時的一探頭,真真嚇煞人也,比尼斯湖水怪還像食人動物,所以許仙后來問天指地都要白蛇提詞兒也顯得誇張有度,十分在理。

醉倒观众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干冰;惊倒观众的,是青蛇的“灵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婺劇《斷橋》

連續兩折武戲的火爆之後,京劇兩折,趙派的《合缽》、張派的《祭塔》主要聽唱,也給觀眾平復心情、細品戲情的契機。結尾處五個小青出來做人浪,一齊開打,救出好幾條白蛇,組合出新意。

醉倒观众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干冰;惊倒观众的,是青蛇的“灵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京劇《合缽》

醉倒观众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干冰;惊倒观众的,是青蛇的“灵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京劇《祭塔》

地方戲、地方曲藝進京,帶新創作來的比較多。評獎也好,任務也罷,往往叫好的不是正活兒,而是老段子的返場。這次現場,尤其《金山寺》《斷橋》演出時的彩聲雷動,真沒見過幾回。然而白蛇傳雖然是各劇種都演的傳統劇目,這幾折除了評劇的《盜仙草》不太瞭解,其餘都是建國後才定型的作品,嚴格說來也都不算傳統戲。粵劇是主演白蛇2017年奪梅新戲中的一折,淮劇的劇情唱詞能明顯看出田漢1950年代編劇定本的影響,京劇《合缽》膾炙人口的一段“小乖乖”也是建國後田漢受趙燕俠所託進行的創作。《祭塔》雖然是張君秋1940年代就唱紅的傳統摺子,但這次演出版本的唱詞是近來新編,更加一身正氣,覺悟明顯高出一般深受壓迫的蛇精,望之不似。

京昆裡的白蛇,本來經歷了一個逐漸蛻去蛇性,增加人性甚至階級性的過程。白蛇故事在明清時期的流傳序列中,從蛇性本淫、美色惑人到添加報恩的前因、狀元祭塔的後果,就已是主流道德規訓的結果了。白蛇從暴戾淫冶的蛇妖逐步收斂為堅忍成夫、成子的婦女楷模,觀眾的價值天平也逐步在往她的方向傾斜。“戲改”要破除封建迷信,天道循環的報恩、中舉是不能有了,“盜庫銀”等彰顯妖法的場次也刪了。白蛇再一變為反封建的鬥士,愛的是許仙的“自食其力不受人憐”,反抗的是法海對自由戀愛的桎梏,帶著深刻的時代烙印,又充滿了女性的、母性的光輝。在田漢的如椽巨筆之下,《遊湖》的山溫水軟,《斷橋》的互訴衷腸,《合缽》的母子分離,這個重塑筋骨的白娘娘是更加果斷的崔鶯鶯、更有執行力的李千金,“縱然是異類我待你情非淺”,許仙回報她的也是“你縱是異類我也心不變”。這一版本的白蛇,除了僅剩的一點兒法力,渾身上下都是人味兒。

然而,白蛇在“祭塔”時不絮叨自己的前情往事,而是大義凜然地教育兒子要“忌懈怠戒空言崇實尚儉”“重操守勿貪婪處汙不染”——她即使有這樣的覺悟,也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

五六十年代京劇是戲改的重點試驗田,地方戲反倒還有一絲空間。尤其川劇不僅保留傳統舞臺本青蛇下山是男身,被白娘娘武裡收服後變成女身服伺左右的情節,還出於炫技需要,在文場上聰明伶俐的女白蛇,武場上武生或花臉扮演的、對白娘娘衷心耿耿的男白蛇,時男時女,變幻多端,性格衝動,開打熾烈,委實是條蛇。《金山寺》一折,川劇名旦陽友鶴三十年代就創作出青白蛇“土芭蕾”的託舉身段,但目前臺上的演出版本是1959年國慶獻禮時排演全本時定型的,整合了變臉、踢慧眼等傳統絕技,儼然川劇技巧的一次集中獻禮,誕生之日起就每演必爆。

而婺劇《斷橋》中的蛇步是解放後習自和劇名旦陳美娟的絕技,在1962年的晉京演出中一炮而紅,贏得“天下第一橋”的美譽。但青蛇雙腿扣在許仙身上,許仙拉著她高速旋轉的“盤身吃人”,依託演員深厚的功底,也是近年新增。

醉倒观众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干冰;惊倒观众的,是青蛇的“灵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婺劇《斷橋》

川劇婺劇改來改去,“蛇性”愈發被彰顯,京劇改來改去,“人味兒”反而由濃變薄,觀眾愛看什麼,這一比就比出來了。畢竟迷住許仙、醉倒觀眾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她的冰操,更不是什麼乾冰。嚇煞許仙、驚倒觀眾的,是青蛇的“技亦靈怪哉”,不是尼斯湖水怪。

醉倒观众的,是白蛇的真情不是干冰;惊倒观众的,是青蛇的“灵怪”不是尼斯湖水怪

婺劇《斷橋》

文/解三酲 攝影/劉昂

往期精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