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准」有效?是時候精準實施財政政策了

“定向降準”有效?是時候精準實施財政政策了

2018年6月24日,央行決定,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定向降準資金用於“債轉股”項目與小微企業貸款。央行在4月17日降準之後為何啟動二次降準?其直接目的仍在於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化解企業信用風險,指引市場供給側改革方向等,而其核心目的在於防範金融市場乃至整個中國經濟出現系統性風險。

經濟風險仍存

“定向降準”有效?是時候精準實施財政政策了

今年以來,在實體經濟趨勢下行背景之下,我國的經濟形勢同樣值得關注。具體表現為:

1、企業長期融資支持力度下滑。非金融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額度創下今年最低紀錄,市場融資環境整體偏緊;2、社會融資規模銳減。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創歷史新低,僅為7608億人民幣,同比減少30%,環比減少超過50%,除新增貸款以外的影子銀行及債券市場融資均呈下降趨勢;3、信用違約頻發。“資管新規”以及一系列新規出臺之後,經濟去槓桿效果明顯,“影子銀行”業務得到遏制,信託貸款、委貸、銀行承兌票據三者合計減少5200億元左右。隨著“影子銀行”融資渠道受限,社會融資規模持續下滑,此前過多依賴表外融資的企業出現再融資困難,信貸債市場違約頻發;4、股市風險集聚。當前股市中各類槓桿資金規模合計約5萬億元,其中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業務與上市公司股股東中存在信託資金或理財資金所集聚的風險不容忽視。對於此類問題的解決,單單使用類如降準、降息、短期借貸便利等貨幣政策恐怕不行,是時候考慮加大財政政策的實施力度了。

財政政策並不過時

“定向降準”有效?是時候精準實施財政政策了

的確,貨幣政策相對財政政策而言,有許多優勢。首先,貨幣政策能夠更快救助金融體系,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美國政府就因為沒有救助雷曼兄弟,導致危機從金融領域擴散到整個全球經濟;其次,就刺激經濟增長的短期效果而言,貨幣政策往往比財政政策更活躍。中國為了應對2008年經濟危機,在四萬億刺激計劃之後,實施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就是因為貨幣政策相對財政政策力度更大,見效更快;最後,相對財政政策而言,貨幣政策實施方法更多,而財政政策方案相對單一,見效也慢。財政政策中的減稅措施短期成效並不明顯,增加公共支出又需要合適項目,同時需要配套監督與制約機制,耗費成本較大。

雖然貨幣政策相對財政政策有許多優勢,但是這種優勢也是相對於具體的現實約束條件而言。中國經濟當前的情況是,我們已經度過了經濟最困難時期,經濟困難時期的貨幣政策有利於防範危機蔓延,而危機過後,就得靠精準財政政策重振經濟。就像心臟病人發病的時候要用速效救心丸,救命要緊,性命無憂之後,該做心臟搭橋手術的時候,還是要動手術的,只有這樣才能除根。

具體而言,財政政策可以通過改變總需求改變經濟產出。原則上,政府可以引導企業投資,帶動家庭消費,政府也可以通過補貼或減稅的手段,鼓勵企業增加投資,家庭增加消費,同時增加總需求與總供給。當然,就目前中國經濟現狀而言,以擴大公共消費或投資為目標的積極財政政策要比減稅或增加個人轉移支付的政策更有效,而至關重要的是,如何實現這種目標?從目前的效果來看,棚戶區改造、PPP項目效果並不好。具體如何精準實施財政政策?這需根據我國所處的經濟週期、貿易開放程度、匯率制度等一系列因素來決定。一般而言,由於中國經濟規模巨大,社會保障體系相對健全,再加上中國目前正處於經濟週期的底部,正逐步開放國內市場,匯率制度可控,此時精準實施財政政策比實施財政政策效果會好得多。

精準實施財政政策正當其時

“定向降準”有效?是時候精準實施財政政策了

對於當下的中國而言,相對於已經產生鈍化的貨幣政策,精準實施財政政策會取得更好的預期效果,具體原因如下:

1、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越來越差。正如前文所言,貨幣政策見效快,但是由於中國的特殊制度環境,貨幣傳導機制並不通暢,其發揮作用往往具有時滯性,效果並不好。往往貨幣政策實施後出現的情形是,央行把錢放出去,貨幣一次傳導有效可控,二次、三次傳導就無效、不可控了,貨幣很可能“曲線”流到不該去的地方。財政政策相對貨幣政策而言,需要有預案與預算審批,要經過漫長的審批過程,但是一旦實施,就可以有效影響企業與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對投資與消費帶來影響。

2、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時機已經成熟。首先,由於國家實施一系列新規來遏制影子銀行業務,銀行普遍惜貸,受信用約束的家庭與企業的比重增加,此時通過財政政策向市場注入資金有望真正刺激需求。其次,中國實施的是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由於財政政策處於國家管控之下,效果不會打折扣;第三,儘管自2015年以來美國連續7次加息,全球短期利率仍然處於低位,政策利率接近於零,此時實施財政政策並不會擠壓本就非常低迷的私人需求,造成“擠出效應”。

3、積極財政政策可以有效配合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可以有效適應需求結構變化,通過優化國民經濟結構、質量與效益,實現市場出清,推進經濟優化升級。目前,中國經濟需求側仍比較疲軟,而持續的需求能力不足必然導致供給側的削弱,引發經濟的中長期低迷。供給側改革必須配合適度擴張的需求來配合,而財政政策能夠為供給側改革提供相應需求。

總之,在任何時期,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都是調整一國經濟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不同國情、不同時期背景之下,實施貨幣政策或者是財政政策並不一樣,甚至大相徑庭。中國在經歷了貨幣政策調整週期之後,逐步把調控重點放在財政政策的結構性引導上面,而非全方位實施財政政策,不失是一個很好的策略轉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