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最近,金小鵲的朋友圈被京東刷屏了!

原來京東的配送機器人正式在北京市海淀區上路了。隨著調度平臺發出命令,首批載有訂單的配送機器人自動發出。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這些配送機器人可以識別、躲避障礙物辨別紅綠燈,還能自動駕駛、路線規劃、主動換道、車位識別、自主泊車……人工智能已然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來勢洶洶。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劉強東說,京東的16萬員工,每年公司要為他們繳納60億人民幣的保險和公積金,繳納的稅款還要更多。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相比之下,機器人不吃不喝不休息,並且不用繳納各種費用,性價比遠超吃喝拉撒還要交五險一金的人類。

如此一來:如果京東真的實現百分之百實現AI和機器人運營後,京東的員工總數,可能不止減少50%,甚至只剩下10%的員工!

眼下AI已經應用於金融、遊戲、電商等各行各業,並走進我們的生活。然而,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是否真的會導致很多人失業呢?

《人工智能》一書的作者、前谷歌全球副總裁李開復預測,人工智能將會取代50%左右人類的工作。

而普華永道近期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在未來二十年間,英國30%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及自動化機器取代。

那麼,什麼工作將被取代?我們如何才能保證自己不被淘汰?

人工智能時代正疾速而來

究竟如何定義人工智能呢?

其實,目前對人工智能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但是人工智能卻已經幾乎無處不在。

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是手機上很多應用程序的核心驅動力。蘋果Siri、微軟小冰是智能聊天類應用,新聞閱讀軟件依賴人工智能技術向用戶推送最適合該用戶的新聞內容,谷歌照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識別圖像中的人、動物、風景、地點……這些都是我們身邊已有的人工智能。

當前各國政府已將人工智能劃入政府規劃,將人工智能的發展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近年來的幾件人工智能大事件中可見一斑:

1. Google DeepMind主導開發的人工智能AlphaGo與韓國圍棋名宿、韓國國手李世石九段進行對弈,最終以4:1大勝李世石,引起全球關注。

2. 美國白宮發佈了題為《準備迎接人工智能未來》的戰略報告,同時發佈的還有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研究發展戰略計劃書》

3. Alphabet(Google、DeepMind)、IBM、Facebook、亞馬遜和微軟五家科技巨頭宣佈組成人工智能聯盟“Partnershipon AI”,以求在科研領域建立良性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5. 微軟研究院人工智能科研小組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學術報告,宣佈其語音識別系統ASR的速記錯誤率,首次低於人類的專業打字員,錯誤率僅有5.9%。

有人說,人工智能很可能導致人類的永生或滅絕,而這一切很有可能發生在我們的有生之年。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哪些職業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一個有趣的英文網站,名字很粗暴很直接,就叫“Will Robot Take My Job”。

這個網站基於牛津大學教授Benedikt Frey跟Michael A. Osborne的一篇論文《未來的就業:計算機化的職業有多脆弱?》(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只要輸入你的職業,網站就會給出你的職業在未來被取代的概率。我們來試一下: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教師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人力資源管理

果然與人打交道的職業,沒那麼容易被取代。

程序員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銀行出納

李開復認為,那些僅僅通過重複性的練習就能習得的工作技能,是一定會被AI取代的。但是,還有很多人所特有的、綜合素質的技能是無法被取代的。此外,因為人與機器產生了新的協作方式,還會出現新的工作類型。

“我有一個‘五秒鐘準則’,即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基於這個原則,我個人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道、助理、保安、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家政等工作的人,未來10年將有約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他斷言。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身處這些行業的人該如何自救?

固然,人工智能或許會讓一些行業永久消失,卻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它解放了人類的創造力,但倘若你不去改變,就只能被社會淘汰,就只能失業。

真正的穩定不是來自外界的施捨,不是來自於體制的庇護,而是來自於自身,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裡才是穩定。

正如李開復所言,“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知己知彼,機器不善於做什麼,我們就多去做什麼。機器不善於在一個領域鑽研的很深入,我們就要努力比機器鑽研的更深入;不僅要有很強的技術,還有要有社會責任感;最重要的一點,機器真的不能取代我們的審美觀,對美和愛和感情的追求,和我們的心靈碰撞、我們的緣分。所以考慮到我們的孩子的時候,就要教育他們全方位發展,做自己喜愛做的事情,跨領域、更努力、更勤奮。”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如何才能不被淘汰?

的確,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職業與人一樣,都有他的“生老病死”。真正的穩定是你在風暴之前就未雨綢繆,抓住機會學習,而不是說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傾,在你最好的年華,滿足於優越感和舒適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