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傅友德被朱元璋殺的冤不冤?

Jerry81875546


明朝開國元勳傅友德出身農家,在元末大戰亂中,相繼追隨紅巾軍領袖劉福通、李喜喜、明玉珍和陳友諒等人作戰,等到陳友諒弒殺天完皇帝徐壽輝、自稱漢帝后,傅友德因對他的行為不滿,便轉而投奔了朱元璋,時在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傅友德雖然很晚才歸順朱元璋,但此後在破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中原等戰事中均立下大功,由是深得朱元璋器重。



明朝肇建後,傅友德又率軍平定山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對於消滅元朝殘餘、統一國家貢獻良多。朱元璋為獎賞傅友德,不僅進拜他為太子太師,封潁川侯,還跟他結成兒女親家(朱元璋第九女壽春公主嫁給傅友德長子傅忠,傅友德之女則嫁給朱元璋之孫、晉王朱濟熺),真可謂榮寵至極。但正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一旦傅友德官爵、名望達到人臣至極,針對他的“定點清除”計劃也就此展開。


而傅友德之所以被朱元璋盯上,並被列入“必殺名單”,原因無非有兩點:一是因為他是晉王朱濟熺的岳父,而朱濟熺負責鎮守山西,手中掌握著數萬精騎重兵,朱元璋很擔心自己晏駕後,他會夥同傅友德作亂,以奪取孫兒朱允炆的皇位;二是因為他與大將藍玉的親密關係,如今藍玉已因“謀逆”被殺,傅友德難免會有兔死狐悲之感,若再經人挑唆,難免不會做出驚人之舉。



朱元璋的擔心似乎有些道理,因為不久後他便得到密報,稱定遠侯王弼因與傅友德交好,在某日閒聊時曾跟他論及時局,憂心忡忡地說道:“皇上年事已高,可能不久便會剷除我們,這可怎麼辦才好?”傅友德聽完後沒有說話,只是不斷地嘆氣。正因如此,朱元璋認為傅友德已經心懷不滿,為防止出亂子,必須要儘快剷除他。果然沒多久,朱元璋便藉助宴會之際,將心中所想付諸行動。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在宮中宴請文武百官,結果當他走到宮殿的門口時,卻發現當時執勤的侍衛沒有按照規定佩帶劍囊,心中大為不滿。經向身邊的侍臣問詢得知,這名侍衛不是別人,正是傅友德的第三子傅讓。朱元璋聽完後點點頭,但並沒有說一句話。


不久宴會正式開始,朱元璋故意做出一副歡快的模樣,將傅友德召至身邊,跟他暢聊往事、把酒言歡,氣氛相當和諧融洽。然而等到宴會剛剛結束,侍從們還沒來得及撤去第一道菜,朱元璋突然臉色大變,拿傅讓沒有佩帶劍囊一事來發難,責備傅友德教子無方,以至於做出對皇帝大不敬之事。傅友德見皇帝暴怒,便趕緊起身告罪,並請求把兒子帶到皇帝面前謝罪。



然而傅友德剛剛走出宮門,便接到衛士傳來的口諭,要求他把倆兒子殺死(注:傅友德共有四子,其中第二子傅春過繼給兄長傅友仁,第四子傅添錫戰死,此處所指的“兩子”,應該是他的長子傅忠和第三子傅讓),然後帶著他們的首級入宮。傅友德聽後如五雷轟頂,但既然是皇帝的命令,他也只好照辦不誤。


殺掉兩個兒子後,傅友德提著他們的首級入宮,並再次向皇帝謝罪。沒想到此時朱元璋卻變了一副面孔,大義凜然地指責傅友德,稱他無故殺死自己的親兒子,實在是冷血殘忍,簡直是禽獸不如。傅友德聽後氣得吐血,知道朱元璋如此戲弄自己,擺明是已經對他心懷猜疑,想讓他自殺了賬。



一想到此,傅友德便悲憤至極,最終索性橫下一條心,從袖口抽出匕首,然後指著朱元璋的鼻子怒罵:“你這個無道暴君,不就是想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好好好,我今天就死給你看!”說完,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傅友德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


會冬宴,從者徹饌,徹且不盡一蔬。太祖責友德不敬,且曰:“召二子來!”友德出,衛士有傳太祖語曰:“攜其首至。”頃之,友德提二子首以入,太祖驚曰:“何遽爾忍人也?”友德出匕首袖中,曰:“不過欲吾父子頭耳。”遂自刎。太祖怒,分徙其家屬於遼東、雲南地。見明人張岱所著《石匱書》。



朱元璋本來沒有當場殺死傅友德的想法,他希望看到的,是傅友德跪地叩頭、哀嚎乞憐的場面,萬萬沒想到他的反應竟會如此激烈。見了血的朱元璋青筋暴跳、狂怒不已,立刻下詔將傅家男女老少全部發配到遼東、雲南。一代名將竟然被暴君當場逼死,家屬也被遠流邊疆,這樣的結局,真是令人萬分唏噓。



文史磚家


傅友德沒有和胡惟庸一樣弄權,也沒有和藍玉類似張狂,如果非要提到結黨營私,勉強算得上淮西一派,可惜淮西的老大是李善長!

論以上種種,傅友德在人際關係和個人品質方面都無可挑剔,那麼這樣一位戰功赫赫的明朝老將莫名身死,難道不夠冤?


我們先看官方關於傅友德的死亡報告:

頴國公傅友德卒——《明太祖實錄》

輕描淡寫、言簡意賅的七個字就把傅友德的死不清不白的囊括,我們只能著手其死亡背景來尋找蛛絲馬跡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藍玉案》爆發,捕魚兒海一戰成名的藍玉定罪謀反人頭落地,在藍玉之前,主將馮勝因為侵吞珍寶良馬、強佔敵女被降罪

在馮勝之前,徐達、李文忠、鄧愈等,死去的死去、降罪的降罪,年老的年老。此時的大明武將系統已經不復開國榮光,鐵甲依然在,可惜武將凋零


綜合來看,傅友德算得上繼洪武遠征後最具權勢、最有資歷、最有能力、最強戰力的武將之一

朱元璋對傅友德也是讚譽過: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似曾相識,他也和藍玉說過:吾子仲卿、藥師,更巧合的是傅友德和李善長一樣同樣擁有兩塊免死廢鐵

從李善長至藍玉這一波人的嗝屁,除了自己作死外,在專權的朱元璋面前一切都是鬼扯的,童話裡不是你要的那個天使,那麼又何傅友德有什麼關聯?請看重點: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太子朱標病亡,其子朱允炆繼太子位

從廢除丞相制說起,淮西黨和浙東黨的爭鬥不斷,最後胡惟庸案事發,丞相制度徹底被廢。郭桓案、空印案、包括藍玉案都是挑釁皇權,無視律法,更直白點就是不把朱元璋這個人放在眼裡,然後上萬上萬的人頭落地。事實再次證明,朱元璋的專權和他的胸襟一樣狹隘,在他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容不得別人半點染指,他的限度是零容忍


帝王繼承人不在,孫子難登大堂,可荊棘還是帶刺,這就是暮年的朱元璋面臨的困窘,如何讓朱氏一族永享大明江山成了朱元璋最後的奢求。大明外患以除,內亂以平,此時的傅友德就成了荊棘上的刺,朱元璋心頭的梗。那麼傅友德準備接招吧!

在《明史湯和傳》有一段話耐人尋味:

帝春秋寖高,天下無事魏國(徐達)曹國(李文忠)皆前卒,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

徐達、李文忠死後,朱元璋已經不願意讓將領長期率領軍隊,只是沒有提出來罷了。湯和看透了這一點,所以用臣犬馬齒長、不堪驅使的理由主動讓出兵權,安享晚年。

可傅友德沒有看透,他更沒有敏銳的從藍玉案的背後反思,帝國在青不接黃的特殊時期,武將權柄過大會有怎樣的後果,那麼傅友德只有死才能讓朱元璋安心


至於《石匱書》記載:藍玉誅,友德以功多內懼,定遠侯王弼謂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盡我輩……”最後朱元璋宴請發難,傅友德先殺子後自殺的情節完全站不住腳,完全是作者張岱一面之詞

當時傅友德已經知道自己備受猜忌,那麼他完全可以主動請罪釋兵權,甚至造反。沒必要拿自己的人頭賭氣,拿親生兒子的人頭撒怨!那麼我更確信,傅友德被不見光的手段悄悄抹除,所以歷史對其身後之事模稜兩可,至於《明史》記載:所謂“賜死”方式,只有我們回到明朝才知道!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明史湯和傳》、《石匱書》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明朝初立,猛將雲從,數倍於雲臺,凌煙。

朱元璋說,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在明初大封功臣時,傅友德排名第二十八,封為穎川侯。後來又南征北戰,累功至穎國公,太子太師。

傅友德是安徽淮北人。劉福通起事開封,傅友德前往投靠。後來被派往關中作戰。不久失敗,轉戰四川。四川軍閥明玉珍不能重用他,他就來到武昌,投靠了徐壽輝。可是徐壽輝也非明主,不多久被陳友諒鳩佔鵲巢,自己也死於非命。傅友德為人剛烈,自然看不慣這種行為。直到朱元璋與陳友諒開戰,在1361年,得遇明主,此後跟隨朱元璋征戰,到1394年,與朱元璋君臣相得33年,且與朱元璋做了兒女親家。

明人評價,驍勇之功,首推常開平,次推傅穎國。常遇春死的早,那麼,大明開國第一驍勇之將,就是傅友德了。

傅友德作戰很勇猛,藍玉也很猛,而且,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傅友德跟隨朱元璋,也是從常遇春的偏將做起來的。1381年,後來傅友德帶兵平定南方雲貴,四川時,藍玉為其副將。

傅友德跟藍玉交情好,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藍玉作死。

捕魚兒海大捷後,藍玉不僅獲寶無數,還見色起意,姦汙了元朝皇帝的妃子,回師時,自恃功勞大,守關的將領開城門不及時,也惹惱了他,直接派大炮轟了,奪關而入。

本來大功之後,更應該小心功高難封,伴君如伴虎,藍玉如此高調,朱元璋為不使北伐將士心寒,勉強封了藍玉涼國公。

藍玉心生不滿,早已被錦衣衛通知朱元璋。皇帝因為太子早死,皇太孫年幼,隨著年事已高,越來越忌憚這些彪悍難馴的將領。

如果太子朱標不早死,藍玉也不一定會死。藍玉是太子一方的將領,朱元璋為了給朱標留下一個好的繼承局面,給他設計了一個很龐大的武人集團。但是隨著朱標的死去,朱允文駕馭這些將領的能力就是擺在朱元璋晚年的最大的問題了。

最終,朱元璋借藍玉案,一舉清除1.5萬人。藍玉被剝皮,還送給傅友德看。

傅友德跟藍玉交情不淺,又是爽直性子,不滿之意,溢於言表。

1394年,開國諸將,除了湯和等少數人外,已經基本被殺。剩下來的幾人,也都是兔死狐悲,胸中有怨恨之氣。

錦衣衛把這些動向都給朱元璋彙報了。

在一次宮宴的時候,傅友德因為一件小事,被責備大不敬之罪。本來如果傅友德能言善辯,自去兵權,懇求饒恕,朱元璋也未必一定大開殺戒。但是傅友德此人,本性木訥,又因前事,對朱元璋不滿久矣,心存一死。最後親手殺了兩個兒子,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

明代開國猛將,凋零殆盡。

朱元璋怒傅友德以死相爭,對傅全家搭配遼東,雲南。

君不知臣,臣不知君,以至此!

崇禎皇帝殉國前,給傅友德平反,追封為麗江王。

傅友德之死,性格使然也!冤不冤?

冤!


而知而行的歷史


朱元璋殘酷無情義的誅殺開國功臣,令人寒心悲憤,歷來被人們詬病指責。

當初如果不是這麼多窮兄弟部屬忠誠追隨、盡力輔佐、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怎麼能剷除陳友諒、殲滅張士誠、驅逐元順帝打下大明江山?他朱元璋又怎麼會從一個一無所有的小叫花小士兵成為開國皇帝?

建國後功臣宿將驕橫跋扈、仗勢欺人、目無法紀、為非作歹確實有,給予適當的處罰懲治都是應該的,何況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己經做出了榜樣。念在浴血奮戰、功勳卓著、情同手足的份上也應該從輕從寬發落。

但是朱元璋卻如此殘暴狠毒的大規模屠戮開國功臣,而且大部分都是滅族而誅使之絕後,只有湯和、郭英、耿炳文等極少數人倖免於難、逃過浩劫,這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汙點、敗筆、錯誤。


西賊聞之心膽搖


實際看朱元璋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他本質上一生乃至死後追求的一切核心,就是這天下是他朱家的,恨不得未來每個村子的村長都是朱家人管。因此他對繼續對外擴張沒興趣。因此他不會是李家這種對領土有著無盡野心的需要名將們。而朱元璋為人特別小氣,怕別人佔他家便宜,也不可能如趙大那樣,用交易讓武人腐敗放棄軍權,那就只有殺掉他們了。


方士的知識樂園


朱元璋殺藍玉,殺胡惟庸可以理解,殺傅友德就他媽的完全小題大做無理取鬧了,他跟傅友德不是認識一兩天,又不熟悉傅的脾氣秉性,何苦這樣逼死人家父子,他幹這事有點缺德,傅友德殺了自己的兒子一身血站在他面前他說別人怎麼那麼狠心,媽的,不知道他殺人不眨眼的時候別人怎麼恐懼的。傅友德臨死前說的沒錯,你他媽不就是想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給你吧!免得你以後找個理由汙衊我們給歷史留一筆不光彩的記錄。隨了你的心意,也是用死來諷刺他齷齪見不得人的權謀之心,用死來證明他不怕你的過河拆橋,有時候想想傅友德的兒子死前大概都不忍反抗父親的作為,早死晚死而已。朱元璋殺誰都有理由,唯獨殺傅老子看不起這個豬和尚。


隨遇不安的心


朱元璋是個心狠心辣的皇帝!他有許多辦法安置手下那幫功臣。但他偏要殺個血流成河!什麼貪髒枉法,什麼爭權奪利,什麼擁兵謀反,全是殺人藉口。宋朝的杯酒釋兵權就可以借鑑!李世民的做法也同樣可用。畢竟是眼界和時代所限,本來這些將領可以在開疆擴土的戰爭中老去,卻被帝王的橫生之念所殺!傅友德征戰半生,卻遭滅門之禍,豈有不冤!正所謂伴君如伴虎。所以,古代有將領謀反叛亂也就不足為奇,更非我等後人所能指責的!


limin52888


1、如果是小題大做就是假地。

2、如果是擔心謀反那也不會太真。因為朱明軍權被淮西集團把持,就是跟藍玉在一起。藍玉與太子有親戚關係,且富友德身邊肯定有大量淮西集團耳目。如果是造反,肯定早就被處決,且不會在史書上出現。因為影響團結與王朝政治形象


hao33合親1斤兵


不冤,皇帝不殺對將來很多亂事發生。 制止皇帝江山設計,該殺。 不殺有可能被人殺。自己身邊個個都是潛伏危機。 楊廣就是個列子,死了被罵到現在才發現他是千古一帝。 你說什麼叫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