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攻打孫權,孫權同意歸還荊州並交出凶手,為什麼劉備不同意?

遊書斌


這只是三國演義裡的情節,大概是羅貫中想突出劉備重情義,愛兄弟不愛江山吧,但實際上降低了劉備的智商。

真要是孫權同意歸還荊州、交出兇手,劉備裡子也有了,面子也有了,他幹嘛不同意啊。

孫權:別打仗了,我是個愛好和平的銀。

劉備:不打也可以,就沒有什麼條件嗎?

孫權:沒條件。

劉備:廢話,沒條件你說不打就不打啊!

無奈孫權沒有羅貫中寫的那麼膽小,實際上孫權吞併整個荊州後,其實力已經超過劉備了。夷陵之戰只憑荊州的6萬吳軍就擊敗了劉備,孫權在揚州的10萬大軍還沒動呢。所以孫權根本不可能卑躬屈膝地去向劉備獻上他夢寐以求的荊州。

諸葛瑾給劉備的信反映出孫權沒有歸還荊州的打算,當然也不可能靠幾句空話讓劉備罷兵

劉備興兵後,孫權倒的確曾經求和,不過沒有史書提到有什麼條件。諸葛瑾給劉備寫了一封信:“陛下老遠來至白帝,恐怕是因為吳王侵取荊州,危害關羽,怨念頗深。不應該講和,您這是小人物之心,不肯著眼於大處。我試著為陛下論其輕重和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可以馬上決定下來,不用再諮詢各位將領。陛下和關羽之親密和諸漢先帝如何相比?荊州大小與海內各州又如何相比?這些仇恨,誰當先後?如果仔細思考,不是很簡單的事嗎。”

信中可見孫權根本沒有歸還荊州的打算,只是一味讓劉備不要打荊州了,趕緊去奪取魏國的州郡吧,那比荊州大多了。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疼。

《三國志·先主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關於幾個與殺害關羽、張飛的兇手,羅貫中寫的是潘璋、馬忠戰死,糜芳、士仁投降劉備後被殺,範疆、張達被孫權送給劉備後被殺,其實這些都是虛構的。

馬忠、士仁、範疆、張達不見記載,潘璋和糜芳倒是有。



潘璋,“江表之虎臣”

潘璋參加了夷陵之戰,並立下戰功。後來又參加了抵禦魏國伐吳之戰,直到234年才去世(諸葛亮去世的同一年)。

劉備出夷陵,璋與陸遜併力拒之,璋部下斬備護軍馮習等,所殺傷甚眾,拜平北將軍、襄陽太守。

糜芳,“自絕於人,作笑二國”

糜芳在223年6月(4月劉備就死了,這時候糜芳活得好好的)參加了進攻魏國蘄春的戰鬥,取得了勝利。

《三國志·卷四十七 吳書二·吳主傳第二》:六月,權令將軍賀齊督糜芳、劉邵等襲蘄春,邵等生虜(晉)宗。

不過麋芳的投降舉動也遭致吳人的鄙視。一次,麋芳乘船出行,遇到吳臣虞翻的船,麋芳船上的人想要虞翻讓開,向前喊道:“迴避我們將軍的船!”虞翻厲聲說:“失去忠心的人,憑什麼侍奉君主?使人失去兩座城池,卻稱將軍,可以嗎?”麋芳十分慚愧,關上船上的窗讓虞翻先過。

後來虞翻乘車出行,經過麋芳的營地,官吏沒有開門,虞翻的車馬不能通過。虞翻十分生氣地說:“應該打開的關閉,應該關閉的打開,哪有這樣做事的?”麋聽到後,更加惱羞。

當然他臉皮夠厚,也沒有來個自殺什麼的。


海軍史研究會員


恕蒼茫大地直言: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我親愛的老媽媽看完清宮劇後依照劇情問我大清歷史問題的情景。

歷史上的劉備如果這等智商,這等義氣用事,劉家軍早就散夥了,哪有蜀漢與魏、吳三國爭霸的歷史?



一、東吳為什麼奪荊州?

魯肅也有東吳版的《隆中對》,魯肅早就向孫權提出相機佔領荊州的主張,孫權深以為然。

因為荊州與東吳隔江對峙,又在長江上游,荊州人洗腳,東吳人喝洗腳水;荊州人尿尿,東吳人喝尿,別無選擇!

赤壁大戰前,劉表已死,兒子劉琮投降曹操,但江夏一帶仍在劉備、劉琦叔侄手中,他們手下仍有兩萬餘眾,曹操想馬踏長江,孫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與劉備抱團取暖,後孫劉兩家聯軍放倒了曹操,孫權出力最多,大耳賊劉備得利最大,賺得缽滿盂滿。赤壁大戰後,荊州形成三家瓜分的格局。這時尚能和平共處,原因是大敵曹操餘威尚在,曹仁不是吃素的;劉備除了荊州一部外,尚無去處……但劉備佔據地利,先東吳佔據了益州,孫權想收回荊州了,正巧劉備、曹操在漢中死磕,無暇後顧,於是孫權趁機派魯肅與關羽在荊州地區武裝對執,劉備被逼息事寧人,割給孫權三郡。孫、劉兩家暫時無事。



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水淹七軍,活捉曹魏援軍司令于禁,斬殺先鋒龐德,關內震動,曹魏考慮遷都,孫權的內心也受到震撼,曹仁在樊城再一敗,關羽在荊州氣勢如虹,有可能蜀漢獨霸荊州,這樣吳國就相當被動。於是才有呂子明白衣渡江,荊州被偷襲,關羽父子被擒殺,奪荊州是孫權一萬年也不會後悔的事!史載:奪下荊州後,呂蒙病重,孫權把他接回,自己就守在呂蒙隔壁,鑿壁偷窺,呂蒙病情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

二、劉備為什麼奪荊州?

孔明在隆中替劉備未來政權所作的遠景規劃,就是兩路出擊,一路兵出荊州、一路兵出祁山(孔明後來的北伐路線)。關羽大意失了荊州,荊州一路已失,孟達與劉封不睦,復叛降魏,劉封兵敗回蓉,劉備從西城郡、上庸郡北伐的路也被堵殺,劉備為北伐必取荊州。

如劉備真像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描寫的這般窩囊,劉皇叔在軍閥混戰中早就歇菜了。

翻遍《三國志》,找不到孔明阻止劉備奪荊州的往事,說白了至少孔明當時並不反對劉備復奪荊州,只是沒想到劉皇叔在夷陵敗得這麼快,敗得這麼慘!到劉備大敗之時,他感嘆:如果法正在,定能阻止伐吳,即便伐吳,斷無此敗!

三、如果孫權歸還荊州、交出殺害關羽的兇手,劉備不可能不答應。



劉備伐吳,出於政治目的,重佔荊州,並不在為關羽報什麼鳥仇。關羽遇害一年多後,劉備才下手的。《劉備傳》中說:劉備一生大仗十五回,全勝的也就收益州一仗,得孔明協助,還有法正、張松做內應;漢中一戰,曹操輸在後勤供應不上,耗不起而主動撤軍,還從容遷走所有人口;赤壁主帥是周瑜,劉備只是敲敲邊鼓,撈點油水!其餘的都是敗仗,丟了老婆、丟了孩子是常態!劉備不是個合格的軍事家,但他是個合格的政治家。他的智商不會低到這個樣子!為關羽,不要江山!

劉備也知道:孫劉聯盟唇亡齒寒,他也沒有一口吞吳的胃口!


蒼茫大地顧煒斌


再說孫權也並沒有那麼軟弱,做出如此的退讓和妥協,在“赤壁之戰”中孫權的堅毅、果斷和知人善任品格,怎麼都看不到了呢?再說如果雙方交戰,孫權未必就會被劉備打敗,孫權怎麼就輕易屈服了呢?顯然是不可能的。

劉備是在戎馬生涯中崛起的,如果不用武力就能使孫權屈服,劉備當然是能夠接受的,但是現實情況是不可能的!


求圓4


先看看劉備失荊州之前做了個什麼事兒。

把自己親戚劉璋的地盤給搶了。

劉備前半生一向是以仁德而立身,這是他的政治資本,也是很多人願意跟隨他的原因。

但是把劉璋的地盤給搶了,這件事做的真不地道。他的政治聲譽有很大的影響。

不過身在亂世還是以實用為先,雖然搶劉璋的地盤對他的政治信譽有所影響, 但還沒到關羽被殺那麼嚴重。

為什麼說關羽被殺有那麼嚴重,以至於他都不肯和孫權講和呢?

因為關羽和張飛是最開始跟隨劉備的兩個人,情如兄弟,恩若父子。這兩個人應該是劉備集團內最信任劉備的人。

關羽還是劉備集團實打實的2號人物。

如果劉備不給這個關羽報仇,他的政治聲譽搞不好會一落千丈。並且也是在消耗他自己的政治資本。

所以關羽這個仇是一定要報的。

+

另外對於東吳來講,歸還荊州是絕對不可能的。多少歷史經驗已經表明了,誰佔據長江的上游,誰就能很輕易的吃掉江東那塊地方。

而荊州剛好就是在長江中上游的位置。所以對東吳來講,最穩妥的安身立命的方法就是把荊州那塊地,尤其是長江中上游那塊地方狠狠的抓在自己手裡。

劉備肯定是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也明白,東吳這個求和,肯定不是認真的。至少在歸還荊州這個方面,肯定不會來真格的。

所以劉備決定開始討伐東吳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斷送了所有和平的可能。


該死的歌德


劉備借為關羽復仇之名,起兵攻打東吳,在夷陵一帶大敗,是三國曆史上有名的三大戰役之一。


雙方各動用兵力為五萬左右。

劉備方面,四萬精銳,另有蠻族首領沙摩柯帶兵一萬協同作戰。主將,劉備,主要將領為吳班、張南、馮習、傅彤。

孫權方面:五萬水陸大軍,由大都督陸遜帶領孫桓、朱然、韓當、潘璋、徐盛。

歷經一年多時間(公元221年7月——222年8月)

結果,孫權大勝,劉備僅以身免。一戰損失五萬大軍,大將張南、馮習、沙摩柯戰死,傅彤被俘不屈被殺。馬良也不幸遇難,最可惜的是在江北防禦曹魏的大將黃權及部屬數萬由於被截斷歸路,不得不歸降曹丕。



這一戰,歷史上根本沒有發生孫權提出歸還荊州和殺害關羽兇手的事情。如果孫權真的提出歸還荊州的話,劉備不是傻瓜,至於給關羽報仇不過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罷了!當不得真。


白亦詩部落


孫權對於攻取荊州,殺了關羽,內心來說是自己的目標達到了,如果沒有殺了關羽,孫權還可能主動歸還荊州,但關羽已經被自己的部下大都督陸遜給殺了。在奪取荊州其實就想好了,如果奪了荊州,勢必把關羽給殺了,不然後患無窮。如果關羽還在,荊州奪取過來也是不長久的,所以關羽是孫權必除的人。

劉備找你和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後,勝過親兄弟,劉備對這兩個結義兄弟,有特殊的感情,那就是生死之交,患難之交的親兄弟一樣,虧了誰都不能虧這兩個兄弟。

關羽守荊州,是劉備親點的,因為荊州很重要,一個可以拒敵曹操,又可作為日後北伐的支點;第二,可以把東吳給壓制住。

劉備以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取,誓言要蕩平東吳,孫權上書求和。劉備肯定不答應。那麼到底孫權求和沒有,三國演義說了有這回事。那麼你認為孫權會求和嗎?不會,因為不是面子上的小事,而是國之大事,一國之君怎麼可能去求和,最多也就是表示遺憾而已。

而劉備殺向東吳,第一是為了關羽,和張飛,這是其中一個原因,第二,就是此時正好和東吳開戰,只是時機不對啊,兩個能打的兄弟都沒了,失去了太多勝算。因東吳最開始採取了誘敵深入,劉備感覺東吳不厲害,所以就下定了決心,繼續攻擊東吳。如果劉備第一次攻擊東吳就失敗,劉備絕對不會有白帝城託孤。

魏蜀吳三個,任何一個自大,任何兩個相鬥,都是給第三方解決問題。蜀吳之爭,只是給了魏國的機會。




歷史戲語


1.劉備痛失兄弟,關羽固守荊州,卻被呂蒙偷襲,而大敗,最終被殺,其次張飛因等待劉備一聲令下攻佔吳國,確始終等不到回信,天天飲酒無數,打罵士兵,結果被士兵殺害,拿著頭顱向吳國領賞,桃園三結義,2位好兄弟結命喪吳國之手,最終發兵吳國,只為踏平吳國。

2.劉備雖悲傷,但也想到這也是侵佔吳國的好辦法,所以每攻下一城,就立馬派人接手,變成蜀國之地,勢要把吳國變成蜀國,其野心之大,可不是區區一個荊州和兇手所比的。


凡塵清心aa


名義上是為兄弟報仇,但是報仇並不能影響劉備一統天下的雄心。



菜菜的蔡蔡蔡


一方面,關張的死,使劉備急於報復;另一方面,漢中之戰的勝利,使劉備的自信心有點爆棚。所以,不管趙雲從大義出發勸說他,曹魏才是漢朝的大敵,北伐曹魏更容易獲得民眾支持。還是諸葛亮不言語一既不表態支持,也不能阻止反對。這些都不能改變劉備先滅東吳的決心。


弈海飄流


劉備失荊州後,如果繼續出兵伐魏必然北出漢中,但是蜀道崎嶇,戰線會拖的太長,糧食供給不上,長久以往必然被拖垮。

劉備早看到了這點,諸葛北伐也證明了這點。那麼只有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出兵伐吳一把。贏了就對魏形成大包圍態勢,繼而一統天下,輸了也可退回川蜀依託地理優勢以待時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