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不能借鑑宋太主的酒釋兵權,而選擇殘忍屠殺功臣?

藍夢八環


所謂“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是這樣的人,他在統一天下做了皇帝之後,為了鞏固政權,大開殺戒,幾乎殺光跟他一起開疆闢土、出生入死的所有開國功臣,手段十分殘忍。朱元璋這種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行為為世人所詬病。

而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卻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權利交易方式,他對開國功臣說“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不如多累積一些金錢,買一些房產,傳給後代子孫,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開國功臣都磕頭謝恩,馬上稱病辭職,帶著豐厚的賞賜回老家去享福去了,從此君臣相安無事。

對待功臣的問題上,為什麼朱元璋不借鑑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我覺得有如下三個原因:

一、 繼承人年幼,害怕功臣謀權篡位:

朱元璋擔心他死後,太子沒有能力節制功臣,有被功臣篡位的危險。朱元璋開始立的太子朱標,雖然聰明異常但過於仁慈,朱元璋擔心他會被這些文臣武將所利用。朱元璋剛開始大開殺戒時,朱標不忍曾勸說:“陛下誅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拿來一個荊條,告訴朱標:這根荊條就好比是我們朱家的江山,而我現在就是為你拔掉這根荊條上的銳刺!後來太子朱標暴亡,又立長孫朱允炆為太子。朱允炆年齡更小,更加重了這種恐懼感,於是朱元璋幾乎把開國功臣屠殺殆盡。可見,朱元璋的濫殺功臣,是在為大明王朝消除隱患,以確保他子孫後代皇位的安全。

而趙匡胤沒有這方面的擔心,因為他讓自己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做自己的接班人。趙光義年富力強,任殿前都檢點,掌管中央禁軍,軍國大事也讓趙光義參與決策。趙光義是趙匡胤一手培養起來的,各方面能力很強,能掌管軍政大權,節制開國功臣。

二、 疑心甚重,容易濫殺功臣:

朱元璋出生地位的卑下,所處的環境惡劣,一生遭到了很多的精神打擊,都在他的心裡留下了太多的創傷。一旦做上皇帝,過大的反差使他有一種恍然若夢的感覺。他常常懷疑這至高無上的權力是否真實的存在,唯恐得而復失。自卑、恐懼、危機意識糾結在一起,迫使他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種隨時被害妄想。通常一人犯罪,按一家一族進行屠殺。

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他心地清正,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趙匡胤一生厚待功臣,很少殺功臣,並立誓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趙匡胤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做法深得後世欣賞。

三、不能忍受功臣貪汙腐敗:

朱元璋自幼出身貧寒,對官員貪汙腐敗尤其憎惡,他對貪汙腐敗官員處以極其嚴厲的處罰。在朱元璋主政期間,大批違法貪官被處死,包括開國功臣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

朱元璋在鐵腕反腐的同時,他還鼓勵民間反腐,允許民告官,還鼓勵百姓越級告狀,甚至鼓勵普通百姓把貪官直接綁赴京城治罪。由於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功臣和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當然,朱元璋殺貪官目的不光是為了反腐,更多的是政治鬥爭,殺掉那些可能危害皇權、破壞統治基礎的人,客觀上達到了加強明王朝的集權統治,鞏固政權的目的。

而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無異於給貪汙腐敗開了一張許可證。有一些功臣乘機囂張跋扈,巧取豪奪,幹盡惡事。例如鎮守關南的大將李漢超,強娶民女為妾,貸民錢不償。當受害人上京告御狀的時候,宋太祖也是極力庇護,巧言以辯,勸誡一番之後,還賞賜給李漢超三千兩白銀。你說這事荒唐不荒唐?

由於趙匡胤的縱容,必然會產生上行下效的效應,從而敗壞綱紀,藐視律法,動搖國之根本。在“杯酒釋兵權”這場政治交易中,縱容功臣貪圖享樂聲色犬馬的現象,以貪汙腐敗換兵權的交易,無異於是一種慢性毒藥,在不斷破壞國家制度,吞噬老百姓的利益,最終導致爆發了王小波和李順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被鎮壓下去了,但是打擊了宋王朝的統治階級,撼動了宋王朝的統治基礎,可謂自毀長城。

由此可見,對待功臣問題,杯酒釋兵權這個解決方法也有利有弊,並不是萬能解藥,還需要從法律上、制度上、思想上、社會發展上尋找解決辦法。不知大家怎麼看?歡迎交流,謝謝!








竹林先賢


在中國歷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創造了兩個之最,一是出身最低的開國皇帝,二是屠殺功臣最多的皇帝。據統計朱元璋共殺了六個公爵,三十三家侯爵,被誅連的高達好幾萬人。最後幾乎所有的開國功臣都被屠殺殆盡,只有湯和、徐達等幾個得以善終。

雖說朱元璋是泥腿子,但能力和見識還是勿容質疑的。前面有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他嬴得了身後美名,朱元璋為什麼不效仿呢?這樣既能不屠殺功臣,又能收回他們手裡的兵權,還為自己留個好名聲,何樂而不為呢?其實不是朱元璋不想,而是他辦不到呀!

朱元璋和趙匡胤兩人的思想不同,所處的時局也不同,所以處理事情的方法也就不相同。

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當了皇帝,然後再逼後周恭帝禪位。也就是說擁立趙匡胤的功臣們,不是農民起義的泥腿子,而都是後周的將領。他們無論是做後周的將領也好,還是做宋朝的將領也好,都有現成的國家政權,他們從軍就是為國家(或者也可以說是皇帝)效力,然後皇帝給他們名和利。所以當皇帝認為他們權力太大,拿高官厚祿換取他們手中權力的時候,他們是可以接受的,畢竟他們從軍所要得到的名和利都還在,若是真的因權力太大而遭到皇帝的清除,那才真是得不償失呢!


朱元璋所面對的情況則不同。朱元璋和他的那幫功臣元老們本就沒有君臣之分,甚至有好多和他還是異性兄弟。他們就是一群農民恰逢亂世,想到一起打天下,朱元璋就是他們的頭頭。打下來的天下他們也理所應當的認為應該共有。所以這些功臣們認為爵位、權力都是他們應該分得的,甚至有好多的人還侵佔農民的土地,貪汙軍隊和地方的銀子,他們認為天下是他們打下來的,這天下的土地和財富他們可以隨便去拿。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想要兵不血刃的拿掉他們的兵權,顯然不可能。所以朱元璋就只能誅殺那些他認為可能威脅到他統治的功臣們。


朱元璋和趙匡胤的思想也是不一樣的。趙匡胤拿掉了功臣們的兵權後,會提拔另一批年輕的、更容易控制的將領。可朱元璋把這些功臣殺掉以後,把他們的兵權和爵位都給了自己的兒孫們。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朱元璋的這個人太疼愛自己的子孫了,他把自己的兒子們全都封到各地,做有實權的藩王。他想的是太子做皇帝,其他兒子做藩王保衛邊疆,天下便盡在他老朱家的掌控之中。所以借胡惟庸案,朱元璋殺了李善長等大量的功臣,但還是留下了不少人的,這些人都是太子朱標的親信,可以作為太子登基以後的肱骨之臣。可是天有不測風雲,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廢盡心力培養的繼承人沒有了。傷心無比的朱元璋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此時的朱允炆還不到二十歲,本來太子手低下的強大的武將班子這時候就顯得十分扎眼了。朱允炆太年輕,這些人他壓不住,所以1393年,朱元璋藉由藍玉案把剩下的那些功臣們也基本上殺乾淨了。


朱元璋為皇太孫掃除了一切障礙,想讓他平平穩穩的做皇帝。但他沒想到朱允炆剛登帝位,他的四子朱棣就蠢蠢欲動,發動靖難之役。而他把有能力的武將都殺光了,至使朱允炆無將可用,生生被朱棣趕下了臺。朱元璋所幻想的他的後代中嫡系當皇帝,支系做藩王守邊疆的政治格局,也很快被打破了,這也是朱元璋最大的敗筆!


孔六十三


宋太祖是篡奪了人家的江山,屬於半路皇帝,身邊的親信武將就那麼幾個。而朱元璋是從無到有,一步步闖出來的,打下的地盤比趙宋的江山大了好幾倍。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將就有二十萬左右,而且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拉幫結派的小集團就有上百個。這些人在老朱在的時候還能鎮的住,老朱一掛,就難說了。


靜夜思160519196


兔死狗要不要烹,從來都是開國之君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烹,則開國功臣有可能揭竿而起;不烹,則對皇位之穩固,有著巨大的威脅。

在這個問題上,宋太祖選擇了不烹,而明太祖則選擇了烹。

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沒有“烹”開國功臣,那些對皇位有著明顯威脅的功臣,依然要想辦法解決。於是,趙匡胤選擇了另一條消除隱患的方法——杯酒釋兵權,也就是花錢將開國功臣的兵權買走。

這個錢怎麼花呢?且看趙匡胤是怎麼“勸”功臣的:

“人生苦短,白駒過隙。眾愛卿不如多積金寶,廣置良田美宅,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如此,君臣之間再無嫌猜,可以兩全。”

翻譯過來就是:人活一輩子,就那麼區區幾十年。有的人誤入歧途,正當享樂的壯年,反喪了卿卿性命;有的人,積累無數金銀,終日享樂,最後頤養天年。你們要是選擇後者,朕可以保你們縱享絲滑。

趙匡胤這番話,不啻於在說,你們快“想辦法享樂”吧,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眾開國將領則是心領神會,紛紛為趙匡胤點贊。

在這裡,如果這些將領沒有領會皇帝的意思的話,就是站在了皇帝的對立面,其後果必然是“兔死狗烹”。

為了讓眾將徹底放心去做,趙匡胤還特意做了個例子。

鎮守關南將李漢超強娶民女,按例當斬,可是這件案子捅到宋太祖那裡之後,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趙匡胤將民女的父親召至京城,問他:“你閨女能嫁給啥人呢?”其父答道:“和我一樣的平頭百姓吧。”趙匡胤又問他:“李漢超沒有到關南時,契丹又是怎麼對待你們的呢?”其父又答:“橫徵暴斂,暗無天日。”又問他:“現在呢?”答曰:“現在比以前好多了。”

問道這裡,趙匡胤捋了捋鬍子,責問道:

“漢超,朕之貴臣。汝女為之妾,難得不比農婦強?假如沒有李漢超,你閨女早就被契丹人搶走了!”

說完,不等其父辯訴,就將他趕走。

而強搶民女的李漢超,趙匡胤非但沒有追究他任何責任,還把他叫來,先是一番安撫,勸他以後做事不要太張揚。最後賜他一大筆錢,算是“精神損失費”。

皇帝包庇縱容到這個地步,這些武將還不知道該怎麼做嗎?

那些原本對民秋毫無犯的武將,則受到了趙匡胤的冷遇,甚至責問。比如石守信、王全斌,原本都是仁將,作戰英勇,重義輕利。正是在“杯酒釋兵權”之後,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危險的處境,若不“同流合汙”,必當受到皇帝猜忌。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很隨意地就將兵權攬入手中。可是,杯酒釋兵權也有弊端,武將不得倚重,就勢必重文。如此,宋朝雖然很富有,戰鬥力,卻始終都是“弱雞”的狀態,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南宋滅亡都沒有改觀。

趙匡胤的這種做法,在所有開國之君裡,絕無僅有。

朱元璋則不同,他對待功臣,採取了最激烈的措施——斬盡殺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呢?

究其根本原因,朱元璋起點太低了。他非常清楚自己能當上皇帝,經歷了怎樣的奇蹟。朱元璋要確保萬無一失才行,否則,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導致成果付諸東流,甚至自己慘死街頭。

能保證萬無一失的方法,唯有將潛在的危險統統消除。

於是,那些跟著朱元璋打江山的人,除了極個別,其餘大部分都被整死。起點同樣低的劉邦,也是不得已選擇此法。

至於杯酒釋兵權,本身就是一件技術含量很高的事,搞不好很容易脫靶。會脫靶的事情,以老朱的性格,他會去搞嗎?


祗樹


這個跟趙匡胤和朱元璋的出生有關。趙匡胤是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后),從小條件優厚教育良好,視野開闊,思維綿密且手段大氣。朱元璋出生貧寒,家裡排行老八,小名朱蟲八,生活艱難困苦。在朱元璋的價值觀中更多的如何按去爭奪實物,手段慘烈,而不會去追求共贏。劉伯溫正是看到這點,便再三辭官想告老還鄉。




秋刀魚的心願


朱元璋不能杯酒釋兵權,而是屠殺功臣株連甚廣。
是因為下面三個原因
一、朱標死亡立皇孫,主少國疑下死手
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明殺胡惟庸,趁機廢掉丞相制度
三、偏激殘忍很變態


下面一一分析一下:

一、太子死亡立皇孫,主少國疑下死手

朱元璋本來就是一個偏激殘忍的人,用當年明月總結的那句話,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換句話就是,要麼不殺,要麼殺絕。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陝西視察工作回來,受了風寒,病死了。朱元璋白頭人送黑頭人,痛徹心扉。

無奈中,立十幾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將來繼承皇位。

但是皇太孫年幼,而且性格和太子朱標類似,溫文爾雅。年邁的朱元璋就想到,如果我死了,那些活著的驕兵悍將會不會造反呢?

於是,朱標死去的第二年,也就是1393年,有人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趁機大搞株連,藉機會殺掉了一兩萬人。其中,冤死者比該死的要多的多。
朱元璋本來就變態,這次就更加變態了。

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明殺胡惟庸,趁機廢掉丞相制度

1380年,朱元璋以謀反罪滅丞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掉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除掉胡惟庸後,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設大學生供皇帝做為顧問。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結束了中國的丞相制度,加強了專制皇權。

胡惟庸是否謀反,現在中國史學界依然沒有定論,雖然胡惟庸獨斷專行,經常不請示皇帝,而且貪汙腐化,結黨營私,但是是否謀反一直存疑。
朱元璋借胡惟庸的人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藉此徹底廢除了丞相制度。

1390年,朱元璋又以胡惟庸同黨的罪名,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

朱元璋這個殺人狂,這次的牽連,完全是一次歇斯底里的大屠殺。


三、偏激殘忍很變態,“剝皮揎草”無人性

朱元璋出身極為貧苦,從小從血淚中成長起來的,缺乏正常的同情心、同理心,基本沒有人性。


朱元璋從小深受貪官汙吏的殘害,對貪官汙吏有刻骨的仇恨,建立大明後,嚴懲貪官汙吏。不過手段過分殘忍了,比如“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剝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囊”就是他的下場。


朱元璋在明初四大案中,搞出了無數的冤假錯案,其中很多都是笑話。比如藍玉被告發謀反,明太祖朱元璋任命皇太孫朱允炆和吏部尚書詹徽審問藍玉,吏部尚書詹徽一拍驚堂木,"藍玉,招出你的同黨"。

藍玉大呼:“你就是我的同黨!”

話音剛落,皇太孫朱允炆大喊:‘來呀,拿下詹徽。"

武士們便把詹徽拿下,其他官員目瞪口呆,無人敢再審藍玉。

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剝皮處死。

詹徽也被殺,藍玉一案,案犯互相攀扯,無辜死亡者上萬人。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前後被殺者四萬人之多。

詹徽之死,完全是藍玉的誣告和攀咬,誰敢審我,我就拉誰下水。
朱允炆連這個都看不出來,所以是個糊塗蛋,智商有問題,後來皇位被四叔朱棣搶走,也是活該。
朱元璋可是一點不糊塗,他藉著胡惟庸藍玉的案子,把開國元勳和他們的子孫部下的勢力一掃而光,充分暴露了朱元璋的獸性,顯示了朱元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毫無人性的真相。



以上,是我總結的,請大家批評指正。

這是我在悟空問答的第138篇,如果您喜歡,請加關注,查看我前面的137篇。


陳健4396


朱元璋的情況和趙匡胤不一樣,趙匡胤當皇帝的時候三十多歲,和他一起謀劃黃袍加身的人大部分都是活不過他的人。

他沒有必要殺害這些人,可以說只要他活著,這些人都是他可以掌控的了的。實在不行,若是不聽話的話,趙匡胤一樣可以殺他們。

畢竟趙匡胤還年輕,現在不殺他們,不代表以後不殺他們。

但是,趙匡胤在49歲的時候,還是離奇的死亡了。

這是他沒有想到的,若是他不死的話,在他晚年的時候,要不要殺功臣,給自己的兒子掃清障礙,也是說不定的。

也正是如此,趙匡胤得了一個沒有殺功臣的美名。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能想趙匡胤一樣,而是選擇大肆的屠殺開國功臣呢?

原因就是他的兒子,也就是太子朱標死了。

若是朱標不死的話,相信朱元璋也不會殺功臣的。畢竟朱標得到了老爹的真傳,他處理政事,掌管整個國家還是沒有問題的。

關鍵是當時的所有文武大臣,他們都是擁護朱標的。

但是,偏偏朱標死了。而且還是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這下朱元璋就開始慌了。

再加上朱元璋沒有想把自己的皇位傳給其它兒子,而是讓自己的孫子繼位。

要知道自己的孫子繼位,他也就是一個十多歲,很有可能不到二十歲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他的政治經驗肯定是有限的。

再說了那些開國功臣,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都是踩著敵人的屍體活過來的。一個小皇帝上位了,沒有打過任何仗,沒有立下任何軍功,他們對這個小皇帝服不服氣,還不一定的。

總有一些大臣,他們頭上是長有反骨的。若是他們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裡,那時候老朱已經死了,他也不能為自己的孫子做什麼了。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只能把那些看著長得不像好人的,尤其是功勞比較大的人,給殺了呀。

這樣就沒有人敢對小皇帝下手了。但是,朱元璋想了所有可能造反的臣子,他唯一就是沒有堤防自己的兒子。

最終還是他的兒子,把他的孫子給打敗,然後篡奪了皇位,當了皇帝。

這就是為何朱元璋要殺功臣的原因,恰恰也正是他活著的時候,殺了太多的功臣,導致了最終朱棣篡位的成功。

畢竟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身邊沒有什麼能臣武將了。


史學達人


宋太祖趙匡胤在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幹了一件被“頌揚千古”的事情——接連上演了兩出杯酒釋兵權,用高官厚祿換取開國元戎手中的兵權,通過和平方式解決了困擾歷朝歷代帝王的一個大問題。相比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就沒有宋太祖那麼溫和了,晚年的明太祖大開殺戒、屠戮開國元戎,與宋太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提問者所提出的問題想必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既然宋太祖可以杯酒釋兵權,為何明太祖不能?非要大開殺戒!

人員構成問題

宋王朝和明王朝開國元勳的人員構成是宋太祖與明太祖採取不同方式對待他們的一個重要原因。宋太祖雖然是武將出身、將黃袍套到宋太祖身上的那幫人也以武將為主。但人們卻有意無意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宋太祖本人及其麾下那幫將領的出身。宋太祖本身就是典型的“高官二代”,他的父親趙弘殷是後周政權的開國功臣之一,官居檢校司徒、爵封天水縣開國男。顯得三年去世後追贈太尉、武德軍節度使。換言之,就算宋太祖什麼也不幹,也可以承襲他爹趙弘殷的爵位!再說宋太祖麾下的將領,就舉一個例子,宋太祖的妹夫高懷德,他是後周異姓王之一、齊王高行周的兒子!其他即便不是出身世家者,也都是後周政權禁軍的高級武官。這些人都是見過世面的,也是經歷過政治鬥爭的,對於政治上這點東西都駕輕就熟。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時沒有多說什麼,僅僅藉著酒意表達出了一種“擔心”——將來萬一你們的下屬把黃袍套到你們身上,你們會不會“被逼無奈”當皇帝?這些久歷官場的高級武官很快便心領神會,明白了宋太祖的言外之意。第二天,所有人都識趣地遞上了辭呈:“我們久歷沙場、傷痕累累,年紀也大了,想回家養老!”宋太祖就坡下驢:“既然你們想回家養老,那好,要錢給錢,要地給地!你們當富豪去吧!”一切順利進行,你給臉、我懂事……

回過頭我們再看看明太祖手底下那幫人,除了劉基等少量文臣曾經是元王朝的進士、官員,絕大多數武將都是出身赤貧,之所以造反,完全是因為活不下去了。這些人不僅沒有宋太祖手下人的“一點就透”,上半輩子窮怕了,誰也不願意失去手裡已經得到的一切!就舉一個例子,湯和。他是為數不多得以善終的明王朝開國元戎之一,他為什麼能夠得以善終呢?與明太祖是發小、感情深是一個原因。可被殺的周德興不同樣是明太祖的發小嗎?這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湯和識趣、懂事,懂得“該放手時要放手”,他是明王朝第一個主動交出手中兵權的開國元戎!所以說,明太祖留下他不是沒有道理的。

說白了,被殺的那些人都是一些不懂事、不識趣的,不是嗎?“江山是一起打下了的,自然一起享受,憑什麼讓我們交權?”如果主動交出兵權、安安分分過日子,明太祖未見得會大開殺戒!只可惜,這幫“泥腿子”出身的開國元戎與宋太祖手下的那幫人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別說什麼“響鼓不用重錘”,恐怕明太祖架起高音喇叭喊話,這幫人也未見得能聽出言外之意。就算聽出了,又有幾個願意“主動”交權呢?除了用刀子,明太祖恐怕很難解決這個問題,“杯酒釋兵權”缺乏基礎,這和人員構成是有著很大聯繫的。

明太祖的不得已

明太祖大肆屠戮功臣而沒有選擇杯酒釋兵權,或許還有一個原因,他等不起了。眾所周知,懿文太子朱標是明太祖稱帝以後唯一培養的接班人。自洪武十年起,明太祖便下令,所有政務先找太子請示彙報,然後奏聞。換言之,自洪武十年起,朱標當了整整十五年“見習皇帝”。經過明太祖的悉心培養和十多年的放手歷練,朱標的帝王馭下之術早已玩得爐火純青,他根本不擔心朱標即位以後鎮不住局面。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裡,明太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上並利用“胡惟庸案”廢黜了“宰相制”。但對於開國元戎,明太祖還是比較能容忍的,除了少量真正“罪有應得”者,明太祖並沒有對開國元戎大開殺戒。

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標去世,他的兒子朱允炆被冊立為了皇太孫。這一年朱允炆才十五歲!明太祖卻已經六十四歲了……這個年紀在現在或許不算太老,勉強算是剛剛步入老年,才退休四年而已。可是,在那個時代,六十四歲已經是風燭殘年了,明太祖隨時可能因為疾病等等駕崩。一個年輕的皇帝,還能不能鎮得住自己從淮西帶出來的那幫驕兵悍將?明太祖根本吃不準!為了給孫子順利接班、掌權鋪路,明太祖開始了大開殺戒。為什麼不選擇杯酒釋兵權呢?前面說過,明朝開國元戎的人員人員構成決定了杯酒釋兵權執行起來難度很大,至少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六十四歲的明太祖已經等不起了,他需要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很顯然,動刀子是最簡單迅速的方式!如果懿文太子朱標沒有死或者很早就去世了,或許明太祖就不會大開殺戒了也未可知。可恰恰朱標死在了明太祖晚年,這就註定了明太祖不可能通過杯酒釋兵權解決問題,他必須快刀斬亂麻!

綜上所述,並不是明太祖不願意採用杯酒釋兵權,而是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如果手下人和宋太祖手下的開國元戎一樣識時務,明太祖又何必揹負一個屠戮功臣的惡名呢?功勳卓著的湯和都能容得下,怎麼就容不下一群侯、伯呢?很顯然,這些人通過杯酒釋兵權根本無法解決問題,要趁自己活著解決問題就必須快刀斬亂麻,動刀子解決問題最容易,後續麻煩也最小!晚年的明太祖已經等不起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朱元璋殘殺功臣有些被過度解讀了。歷朝歷代,哪一個強勢君主都會因為各種政治原因殺害一些功臣,特別是功高震主的將軍。雍正殺年羹堯,宋文帝誅殺檀道濟。這些都是殺功臣。擁兵自重,功高震主就是大忌,如果不懂韜光養晦,引起猜忌,就是取死之道。朱元璋真正殺的功臣主要是劉基,李善長,胡惟庸,藍玉四人。其餘人基本上都是這四人的黨羽。

劉基之死,死因存疑。從史書記載來看並沒有明確記載是朱元璋害的。只是明史和明實錄中有所猜疑,說是胡惟庸暗害。但是沒有明確證據。也有人質疑是朱元璋出於政治目的把劉基死因歸在胡惟庸身上來打擊胡惟庸。所以劉基之死存疑。

李善長的死因很重要的就是與胡惟庸的牽連過大,朱元璋對其也起了猜忌之心,李善長後期對朱元璋也有很多不滿意,君臣互相猜忌,朱元璋最終沒有容忍李善長。

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影響巨大,多數功臣都死在這兩個案子中。胡惟庸案是帝權和相權衝突的爆發。朱元璋那種強勢君主容忍不了宰相的巨大權利,最終藉助胡惟庸案徹底廢除丞相,做到君權至上。胡惟庸身上的諸多跋扈,欺上瞞下的行為,也可能挑戰了朱元璋的底線,無法再容忍胡惟庸的擅權和宰相權力對君權的威脅。一舉清除胡惟庸的勢力,胡惟庸和太多開國大將有牽連,這些開國大將投身黨爭可能才是朱元璋大開殺戒的主要原因。相對其他人來說,

藍玉才是最冤枉的。藍玉功勞雖高,也有些跋扈。但是朱元璋還能容忍。藍玉是太子朱標的鐵桿,也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左膀右臂。但是朱標之死讓所有事情都變了。朱標是太子。朱標死後,皇位的繼承權聚焦在兩個方向,孫輩和兒子輩。兒子輩有嫡次子秦王朱樉這個合法繼承人。孫子輩有兩名嫡孫,朱標的元妃也就是原配太子妃,常氏,生了兩個嫡子,嫡長子早逝,就剩一個小兒子朱允熥,排行老三。後來朱標又扶正側妃呂氏為太子妃,呂氏生一子,朱允炆。排行老二。朱元璋經過層層考慮,最終選擇了朱允炆。而藍玉就成了眼中釘。因為藍玉與朱允熥關係密切。常氏是常遇春之女,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藍玉是朱允熥的舅姥爺。常遇春已死,兩個兒子影響力遠不足以影響皇位。唯一對朱允炆的帝位有影響的就是藍玉了。處於猜忌和預防的結果,為了給朱允炆保駕護航。朱元璋最終對藍玉動手,甚至牽連了藍玉所有的黨羽。包括許多開國元勳。

幾場政治鬥爭下來,開國元勳幾乎死傷慘重。可是究其原因,基本上都是政治鬥爭到最後不可調和的矛盾。明朝的功臣集團廣泛深層次的參與到政治當中,有政治變革也有皇位更迭。如果明朝的功臣能學習宋朝和東漢的功臣,估計也不會這麼慘。政治鬥爭是最殘酷的,功臣集團如果能明哲保身,也不會牽連如此之大。宋朝的功臣集團被解了兵權之後就很安分。


哥是個傳奇48323778


這個問題太有趣了,我喜歡回答,因為我以前也有過類似困惑。我以前之所以困惑是因為我對20世紀中頁後期大多元帥和將領捲入動動感到迷惑,也因為這破問題讓我這個理科生學渣學了歷朝各代歷史,才有此困惑。

哈哈,理科生自學歷史,那是孫悟空,才不會按文科生那套路來。今天我腦洞大開新解水滸,同理也可以解釋朱元璋為什麼不能杯酒釋兵權。

朱元璋有很多哥們兄弟,比如湯和徐達,還有義子,這是明朝喜歡玩的,實際哥們義氣已遺傳到現在。哥們義氣到底怎麼樣?以前太多港片告訴我們靠不住的,不然不會有出賣朋友的反派了。

現在看朱元璋管理心理就是黑道老大,靠哥們義氣坐上皇帝,危害老大利益能不殺嗎?雜人查不出明以前有幾個皇帝靠哥們義氣的。但明變哥們義氣了,沒啥儒教的仁了,指導思想錯了,那時沒宗教只有功利。

所以明初以為朱元璋這個和尚,儒釋道全不能解釋,亂套了,百姓在尋找信仰。於是各種思想都有,有宣揚道的封神榜,有宣揚佛的西遊記,還有書生理想的三國和反面水滸。

施耐庵的水滸雜人看來實際在諷刺朱元璋,水滸宋江徵方臘雜人現在懷疑是施耐庵學生羅貫中修改的,方臘的原型雜人懷疑是張士誠。這對師徒實在太高,特別是羅貫中,現實之外為了心中理想塑造出一個書生心中的皇帝劉備,還塑造出一個書生自己諸葛亮。

祖先有高人,告訴你什麼是名和利,心中沒有百姓,沒有信仰,只有殺戮,不小心會掉腦袋,忠義,呵呵,港片早批成狗屎了。

雜人明白了,不知道提問者能明白嗎?歷史環境變了,規則也變了。就這麼簡單,要不然明不會出心學的王陽明,儒發展到學習佛講心理開始學修煉自己。

時代變了,理論也會變,朱元璋殺功臣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