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寸步难行的人来破解宇宙之迷?——专访霍金

世界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寸步难行的人来破解宇宙之迷?——专访霍金

《今日中国》中文版2006年第8期《霍金拈花我微笑》

3月14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去世,享年76岁。

一信之缘

霍金生于1942年,伽里略去世300周年纪念日,21岁即被诊断为运动神经原疾病,医生预言他只有两年寿命,而霍金却创造了奇迹,一直“天问”到今天。这位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坐在装有马达的轮椅上,依靠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虽然口不能诵,脚不能行,却纵横浩淼太空,穷究宇宙起源,做着类似上帝才做的事情。

1994年底,我在《中国科协报》上发表了一篇介绍霍金的短文,还亲笔绘了一幅霍金头像,那年的新年,随一张贺卡一起寄给了霍金,贺卡上写道:霍金博士,祝你成为第一个到达“宇宙起点”的人。借这份祝福表达对他在轮椅上“天问”的敬意。

那时的霍金是我心目中的江湖英雄。因为小时经常手捧星图瞄准天空找星星的缘故,自从拳打脚踢不再是现时代英雄的主要动作,我心中的英雄宝座便留给了轮椅上的霍金。在订阅了一年又一年的《飞碟探索》,翻烂了一本蓝白封皮的《天文知识》之后,我终于成长到了懂得感慨的年龄,随后到来的感慨就是:中国之大,却鲜有人抬头望天。真像金庸小说里的侠女任盈盈饮泣的:“琴箫合奏,世上哪里去找这一个人去?”

很快,目标出现,却是一个囚禁在轮椅上的形象。他“探”天的姿势十分不便,却比以另一个姿势结束“问天”的屈原更勇敢。我几乎在第一时间立刻成了这个人的粉丝,还一再幻想谁能有耶稣那样的神通,走过去,在他身上摸一下,或者念一句任盈盈常念的《清心普善咒》,然后天现彩云,奇迹降临。

那张小小的贺卡是我当年心中很大很大的一个祝福,送出去,也算给自己心中的宇宙梦画上一个阿Q那样的圈圈。

没想到的是,我画的圈圈比阿Q的圆。不久,我就收到了霍金秘书代写的回信和一份名为《简史》的霍金自传,信中还夹着一张霍金在剑桥校园里的帅照。霍金秘书说,由于霍金身体的残疾,不能亲手在照片上签名,希望这份传记能引起我的兴趣。照片上的霍金在滋润了无数巨人的剑桥大学的草地上笑成大孩子状,让人感觉宇宙起源是一件像他的微笑一样单纯自然的事。霍金在自传中道出了其丰硕成就后的困惑,他说:我或许能成功地发现宇宙的开始,但却不知道它为什么开始。

窥视时间

1988年,霍金写了《时间简史》,当即热销。那年,我参加一对英国夫妇的Party,那位英国先生拿出他视若瑰宝的《时间简史》英文版,说霍金的书在英国知识界几乎人手一册。当时,《时间简史》的中文版刚刚上市,还没有风行,我在北京四处寻觅这本心中的“宝典”。最终,在清华大学南门的一家小书店里如愿以偿。那是中国最早的译本,书名译作《时间的简明历史》,橘黄色封面,朴素得好像人民出版社印发的学习文件。

坦白讲,那本书译得有点夹生,读几行就要卡壳。如果鲁迅先生见了,不知能不能“硬着头皮看下去”。但我还是很敬重译者,他让一个“霍粉”找到了可以破解英雄身世的第一手资料。大爆炸、黑洞、奇点……一系列“俏”词瞬间便在我的心中做下了厚茧。

1991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新版的《时间简史》中译本,甫一上市就名列科技类畅销书榜首,短时间内甚至出现了数种盗版。借助于在科普上驾天御地的能力,霍金把一个高深艰涩的话题普及到了百姓餐桌。后来,《时间简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发行量累计达1000多万册,是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有人曾对霍金戏言,说他的物理学著作卖得比麦当娜的“性”还好,科学著作热销若此,令书商和霍金本人都大跌眼镜。

《时间简史》是一部讲述宇宙奥秘的科普读物,出版商告诫霍金,书中每放一个方程就会使销量减半。为此,霍金只好割爱,书中惟一保留的是方程式是爱因斯坦的E=MC2。在完全平易的写作态度下,霍金解答了人类最古老的命题: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界……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开始于距今约150亿年前的大爆炸,它发端于一个奇点,在那个点上,所有物理学定律及可预见性均告失灵。霍金称:宇宙开始时是一种被称为“无限密度”的状态,按照广义相对论,这一状态无法用现有物理学定律进行解释,……通过量子力学,宇宙起源的预测才成为可能。

美国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曾挑剔当代西方文明发展的最高技巧之一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部分,却经常忘记把细部重新装到一起。而霍金则刚好相反,他一手促成了相对论同量子力学的完美“联姻”,他试图以这样的组合揭示, 为什么宇宙在约150亿年的时间里由一点扩展成无限,又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收缩。

当年,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普利高津的《从混沌到有序》、里夫金的《熵》、彭罗斯的《皇帝新脑》曾是我这类文科生涉足高深理科的必读书。《时间简史》中对 “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的有趣描写曾让我茶饭不思,陶醉其中,直恨自己没有“头悬梁、锥刺骨”地猛攻数理化。霍金预测,当日益膨胀的宇宙崩溃时,时间倒溯会引起人们的不安,那时宇宙将分裂成11维空间,一种“没有边界”的宇宙理论可能取代大爆炸理论。那也许会返回到卡尔·萨根在《时间简史》序言中所说的“一个空间上没有边缘、时间上无始无终、并且造物主无所事事的宇宙”吧。

果壳中的宇宙

几年后,霍金再次染指科普,完成了另一本巨著《果壳中的宇宙》(对于一个轮椅骑士来说,任何作品都堪称巨著)。这一书名源于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它的隐喻是如此之重--哈姆雷特认为,即便把他关在一个果壳中,他仍然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以此承载了霍金的个人信念:虽然人类的肉体受到许多限制,但是精神却可以自由地探索整个宇宙,2002年年4月16日,我在报纸上再次撰文,介绍霍金的这本新著,题目是《霍金将宇宙装进果壳》,随后,再次将报纸寄去了剑桥。不久,我又一次接到了霍金的来信,对中国读者的厚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中国人对科学和宇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是我前一本书《时间简史》的忠实读者。希望他们会喜欢我用更易懂的方式写成的《果壳中的宇宙》。”(“The Chinese are very interested in science and cosmology. They were great readers of my previous book,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I hope they will like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I have written it in a way that should be easier to follow”)

有人曾要求霍金用三个词来描述自己,霍金回答:坚定、乐观,并说他想不出第三个词。他的太太会说他固执或者与现实脱节。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份固执和执着,霍金才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残疾之幸

几年来的阅读霍金、了解霍金,我的脑海中经常会闪过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寸步难行的人来破解宇宙之迷?

直到有一天若链条落地,哗然而解,我好像忽然一下开了窍。嗨,这不正是最好人选么?健康人多忙于灵活运动四肢东奔西走,要破解宇宙的沉疴谜底,哪里来的恒心定力?如此一想,霍金真的是有福了,他一动不动地固定在他的岗位--轮椅上,任凭大脑神游八极,本该去Party、喝咖啡、看电影、上网聊天的时间被一点一点凝固成箭头直溯时间之源而去,直到这位精神无比健康的残疾者一步一步走近那个惊心动魄的“豌豆”(那是他所设想的宇宙最初模样),这时,再吃豌豆,就会小心咀嚼,心情崇敬得好像一个圣徒。

有人问霍金:物理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他回答:物理学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宇宙,理解宇宙为什么是这样的,怎样变成这样的。

在化石一样苍老的宇宙中,渺小如蚁的你我所能遭遇到的问题中,还有比这更致命的么?如同灵山会上的迦叶尊者,我在台下听得“拈花微笑”。微法妙门,深到极处,真的是要不立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