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农民酷爱老物件 39年收藏2000余件

在永城市马桥镇唐庄村的一处普通农家小院内,马槽、石磨等石器随处可见,门厅、卧室、偏房里摆满了古玩、玉器、古钱币,还有各式各样带着历史印记的老物件,俨然一座小型的民间博物馆。

永城农民酷爱老物件 39年收藏2000余件

小院的主人名叫刘登荣,今年57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轻时习武、教拳,还开过化工厂,刘登荣的成长经历相对于他爱收藏的嗜好多少显得有些另类。刘登荣说,自己也说不清为啥打小就喜欢一些老物件,并因为这一爱好一头扎进了收藏行业。

从一开始的“看见就买”,到“骑车去收”,再到“打工寻宝”,近40年的时间里,刘登荣的足迹遍布河南、安徽、山西、浙江、广东、广西、内蒙古等地,几乎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收集各类“宝贝”2000多件。

在刘登荣眼里,每一个老物件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老物件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迹。虽然藏品数量较多,但是说起这些“宝贝”,刘登荣了如指掌。

刘登荣家卧室的柜子里有一双古老的船鞋,这是他在山西省柳林县打工时发现,并花“高价”从一位农户手中买下的。看到他喜欢,农户便以各种理由推辞,一次次要求“加价”。经过20多天的“软磨硬泡”,刘登荣花了600元才把它买了下来。“第一次看到这双鞋子的时候,我就被它独有的‘岁月感’吸引,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是什么年代的物品,但是在我心目中是无价的。”刘登荣介绍道。

永城农民酷爱老物件 39年收藏2000余件

刘登荣说,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因为酷爱收藏,所以结识了不少搞收藏的朋友,了解不同年代的瓷器、画风有什么差异,再加上自己平时勤琢磨、好研究,渐渐积累了一定的鉴宝知识。在走南闯北“寻宝”过程中,刘登荣总爱去各地的博物馆。“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有价值的东西自然就不同。”刘登荣说。

在刘登荣家门厅的展柜上,有一个颜色泛青的陶器,旁边的柜子里还锁着一些古代铜镜。刘登荣说,在2008年至2009年的两年时间里,他先后三次带着自己的“宝贝”走进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有几件藏品得到了鉴宝专家的肯定。遗憾的是,其中一件珍贵的藏品后来不小心被人掉了包,如今想来,刘登荣仍感后悔自责、难以释怀。

有了那次“被掉包”的教训,刘登荣更加小心保管自己的各种“宝贝”,可是农村的家里没有安保设施,家中所有的“宝贝”只能靠夫妻二人“日夜看守”。也就是从那时起,刘登荣便萌生了建设一座民俗博物馆的想法。“将我所有的藏品放到民俗博物馆,不仅解决了它们的安全问题,也能将这些藏品分享给大家,让子孙后代可以通过这些东西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刘登荣说道。

刘登荣算了算,建设一座民俗博物馆怎么也得花费一百万元。家中所有的积蓄都被自己买了藏品,哪还有多余的钱来建馆?于是,这一想法被搁置一旁。

刘登荣喜欢收藏,却从未想过用藏品来赚钱。他说,作为一个民间收藏爱好者,不在于收藏了什么、能不能赚钱,而在于收藏过程中感受日益变迁的时代气息。如今,虽已年过半百,刘登荣没有在家含饴弄孙,安享优渥生活,而是继续南下,到浙江义乌边打工边“寻宝”。

今年,马桥镇计划建设一座民俗博物馆,准备将刘登荣收藏的物品陈列到博物馆中。听闻此消息,刘登荣十分兴奋。刘登荣说,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收藏和保存好这些“宝贝”,尽最大可能发挥这些藏品的社会价值,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