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容易大一統 歐洲卻一直四分五裂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面對秦國大軍選擇不戰而降,至此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走向了第一個大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秦朝,此後中國雖有改朝換代的混戰,但最終往往都是大統一收場。

中國很容易大一統 歐洲卻一直四分五裂

相對的歐洲就"慘"很多了,476年9月4日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奧多亞克威迫退位,歐洲地區徹底進入日耳曼諸國時期。在此之後歐洲再無大統一的帝國出現。

中國很容易大一統 歐洲卻一直四分五裂

直到今天的歐盟出現,歐洲才又有了大統一的"曙光"。至於為何中國很容易大一統,而歐洲則不行?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我們首先感謝秦始皇,始皇雖然在治國上過於"殘暴",致使自己的帝國二世而亡。

但是它的有些政策可謂是"功過千秋",其中"同書文字"是中國能夠長期大一統的"頭號功臣"。中國人雖然各地"方言"眾多,但由於文字相同,就算是處在王朝交替的分裂階段,人跟人的文化交流絲毫沒有被斬斷,互相認同自己是一種人。

中國很容易大一統 歐洲卻一直四分五裂

而西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在文字上跟我們春秋戰爭時期相似"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即不但各個地區的人說著不同話,文字也是基本完全不一樣。

如此一來的直接結果即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法文、德國、英文、意大利文等文字的差別越來越大以及日益區別固化",成為相互之間有明顯"隔閡"的文字體系。

而文字從中國歷史的發展經驗來看,又是文化認同傳承最重要的紐帶,因而日耳曼諸國在文化上的差異越來越大,最後形成了德意志、法蘭西、不列顛等區別明顯的文化體,在文化上歐洲已經完全分裂。

後來的基督教試圖通過宗教的力量,將歐洲再次"統一",但是從實際操作的歷史結果來看,效果是非常不理想,教皇時常加冕"羅馬皇帝",但是沒有一個實權地方文化體完全響應,被加冕者依舊只能統治自己既有的領土。

中國很容易大一統 歐洲卻一直四分五裂

若說文字是中國時常大統一的核心,那秦朝結束分封制,建立中國集權的行政制度是基本要義。吸取周天子分封之後,造成中國數百年之久的諸侯混戰。

秦朝建立之後的首要事情就是逐步摒棄分封制,建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集權關係制,人民和土地與地方統治者的關係完全被割裂,人民不需效忠"領主",而直接對皇帝負責。

中國很容易大一統 歐洲卻一直四分五裂

地方統治者也不再是"土皇帝",而是皇家的"官員",他們的職權是負責幫助皇家管理地方,對地方沒有任何"擁有權"。如此一來天下只剩一個"封建主"就是皇帝,所以中國一旦動亂,亂世豪強的終極目標都是皇家輪流坐。

而歐洲在進入近代民族國家之前,都是執行的分封制度 ,這個制度之下,跟春秋戰國時的中國一樣,只會出現號令諸侯的霸主,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霸主往往輪流坐,法國、英國、德國、奧地利、波蘭都曾榮登"寶座"。

所以近代歐洲在二戰結束前,都是在不停的打仗,難有幾百年的消停日子,而中國在大一統下,幾百年的和平是常有。(一家之言,若有不妥望評論區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