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賦予了娘子關三個不同的稱謂,你知道幾個?

歷史賦予了娘子關三個不同的稱謂,你知道幾個?

在我國太行山的中段、山西省的東部有個聞名遐邇的地方,就是娘子關。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不同階段,歷史也賦予了這塊土地不同的稱謂,即“葦澤關”“娘子關”以及“天下第九關”之稱,而且一直並存於今,為世人所樂道。筆者經過聽老者講述、查閱相關史料、實地查看文物等,對上述三個稱謂的含義有如下粗淺見解,供讀者一起探討。

歷史賦予了娘子關三個不同的稱謂,你知道幾個?

葦澤關

“葦澤關”之名,是以自然特點而命名的。

自古大自然造就了這裡特殊的地理地質環境,泉水豐富,大小泉水由地下湧出,形成溪流、瀑布匯入河谷。溫河、桃河在此與泉水相匯,改稱綿河,四季常流滾滾東去。

豐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形成沿河大面積沼澤地帶,兩岸蘆葦茂密;因地處太行山中段隘口,東西通達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是商旅過往的重要通道,又是歷代兵家的必爭之地,可謂重要關口。

葦澤關,經考證是這裡較早的名稱。早在隋代就曾在這裡兩度設縣,名為“葦澤縣”。

歷史賦予了娘子關三個不同的稱謂,你知道幾個?

娘子關

“娘子關”之名,多有史志和傳說認為是因唐平陽公主率娘子軍鎮守於此而得名。

據北宋中葉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記載:“縣八,建隆元年以娘子關北建承天軍,隸府,後廢。”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這是筆者發現“娘子關”之名出現的最早的記錄;到金代有文人在詩賦中提到“娘子關”,如元好問有詩曰:“只知晉陽城西天下稀,娘子關頭更奇崛……”等等。

歷史賦予了娘子關三個不同的稱謂,你知道幾個?

娘子關一名的來歷,在歷史上曾有過兩種說法,其一是明《永樂大典》曰:“承天鎮,在平定州東北九十里,古妒女祠在焉,故俗謂娘子關。”清《讀史方輿紀要》曰:“葦澤關即唐承天軍,俗名娘子關,以妒女祠得名。”清《平定州李諲妒神頌跋》曰:“相傳,神,介子推妹也。……而斯關以娘子關稱,殆因神而名之也。”其二是據《平定州志》曰:“娘子關,在州東北九十里,即古葦澤城。唐平陽公主駐兵於此,故名。俗傳因妒女祠得名者非也。”民國三十六年出版的《辭海》中有娘子關詞解:“娘子關亦曰葦澤關,在山西省平定縣北,河北省井陘縣西。相傳唐平陽公主嘗統娘子軍駐此,因名。”明代王世貞有詩曰:“夫人城北走降氐,娘子軍前高義旗。今日關頭成獨笑,可無巾幗贈男兒。”

上述兩種說法哪種成立呢?帶著這些疑問,聽取老者指點和實地查看,得到了一些素材。其一,娘子關古時確有妒女祠,據說在瀑布泉旁,是一座石砌小窯洞,早已不存。據說此廟曾稱娘子廟,但在當地沒有聽到“妒女祠”與“娘子關”名稱相關聯的傳說。其二,在娘子關關城東南側的關帝廟前發現有清康熙年間立的一塊石碑,碑上明確記載:“夫直隸真定府治西,有古娘子軍之舊地,即今設一關焉。有官以守之……”其三,在關城城牆外東側有一片開闊的平地,村人至今稱作“營地”,且有傳說是娘子軍的營地;其四,關城北部隔綿河岸上也有一塊開闊的平地,平地靠西南有一座石砌高大的下大上小的梯形建築,有傳說為平陽公主點將臺;其五,娘子關關城南城樓也有傳說是平陽公主宿將樓;其六,在綿山頂上有一座較大的石砌建築自古人稱平陽公主避暑樓,等等。除此之外在民間也有平陽公主在此征戰的傳說。所有這些,無論是石碑上刻的,還是自古民間傳說的,以及現存的一些建築,儘管或許有的傳說不實,筆者以為不可輕易靠憑空想象無據否定,因為歷史上看不到文字記載的不一定都是虛構的。綜合上述情況分析,《平定州志》所載“俗傳因妒女祠得名者非也”的更正應當是有依據的。歷史上古人在編撰志書和編撰《辭海》時對歷史的認定是很權威的,應當尊重。

天下第九關

“天下第九關”的稱號在娘子關一帶流傳久遠,早已聞名中外。

“天下第九關”的稱號,筆者最早聽說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當時石太鐵路線的旅客列車在快到娘子關時,車廂內喇叭廣播有這樣一段宣傳詞:“下一站是娘子關,娘子關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妹平陽公主率娘子軍鎮守於此而得名。娘子關號稱‘天下第九關’,娘子關山明水秀……”後來聽父輩們講“天下第九關”的稱號很早就有了。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筆者下鄉在娘子關村時,和房東楊大爺閒聊,他也有同樣的說法。與當地多人談起,原來這一稱號據老者記憶一直就是口口相傳。上世紀八十年代及之後一段時期,在當地政府的安排下,筆者曾參與關城樓、長城等修復和旅遊管理工作,對娘子關的自然與人文文化內涵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比如一些老者說,在他們年幼時就知道娘子關有“天下第九關”的說法,過去有座樓是九門九窗(不知指哪座城樓),多有人聯想可能和這個稱謂有關。1986年在參與娘子關城樓的修復工程時,古建隊裡有一位從北京來的年近八旬的孟老先生,他是自願來作古建技術指導的,據他說,他曾參與修復“天下第一關”,聽說要修復娘子關關城,因這裡有“天下第九關”之稱就自願來了。他認為“天下第九關”不是按數字順序排列的“第九”,這個“九”當與皇家工程有關。2009年3月的一天,娘子關籍學者、著名專家楊富緒老先生回到村裡,我有幸與他見面,他與我交談中說”天下第九關”之稱是他年輕時就聽說過的,這是家鄉特有的歷史文化,應當傳承下去,傳播出去。

歷史賦予了娘子關三個不同的稱謂,你知道幾個?

對於“天下第九關”的確切含義,筆者不能確定。出於探討,曾請教於一些有識之士,有一點粗淺見解。據查找,史上有關聯的記載是明代大詩人王世貞有一首讚美娘子關的詩作,詩中有“飛泉中洩九關開,朔氣偏摧萬壑雷……”的詩句,這不得不使我們對史傳“天下第九關”之稱有所聯想。隨著考證積累,我也認為,“天下第九關”不是指萬里長城第九關,不是按一定順序排列命名的,因為史上沒有第二、第三等關的傳稱;近年來也有人說“天下第九關”是我國九大名關排名“第九”而名,這個說法不成立,因為這個說法也就是近二三十年出現的。況且介紹名關的出處不同,也有不同的排法,娘子關還不固定排在“第九”。

關於“天下第九關”的來歷可否這樣認為:一、無論長城還是長城上的重要關城或朝廷宮殿在古代都屬皇家工程。皇家古謂“九五之尊”;在娘子關城樓門洞上有古石額,上刻“京畿藩屏”,顧名思義為保衛京城的屏障,說明當時此關對朝廷的重要性。在《易經》中有“一為始”“五為中”“九為最大”的表述,按此是否可以理解為,這或許就是在我國只有“天下第一關”和“天下第九關”的原由,因筆者學識有限有待有識之士進一步考證。

歷史賦予了娘子關三個不同的稱謂,你知道幾個?

娘子關在歷史上是我國最險要的內長城軍事雄關之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留下了大規模的軍事建築、遺址及諸多記載與傳說。關城樓石柱上有古楹聯道:“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併名”。因此,我認為娘子關史傳的“天下第九關”之稱並非空穴來風,是有歷史淵源的。它不僅留給我們一個氣勢磅礴的美名,更重要的是古文化的多彩使古關中外馳名,成為中國歷史文化長卷中重要的一頁。

歷史賦予了娘子關三個不同的稱謂,你知道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