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涛:PPP视野下 交通基建项目的风险防范及事后救济

曾涛:PPP视野下 交通基建项目的风险防范及事后救济

曾涛:PPP视野下 交通基建项目的风险防范及事后救济

精彩语录:

在欧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学者认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力量是一种演进模式。

作为交通投融资中最主要的方式,是选择一定意义上的政府的直投还是选择PPP方式?肯定两者是并举的。

曾涛:PPP视野下 交通基建项目的风险防范及事后救济

6月19日下午,在“第三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创新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曾涛分享了《交通基建项目风险防范》的主旨演讲。以下为其会议演讲实录:

曾涛:PPP视野下 交通基建项目的风险防范及事后救济

当下,中国为什么选择PPP?

PPP的产生有一定的突发性,2014年,我国的财政部门在与英国以及其他PPP项目比较多的国家进行交流时,意识到PPP对于中国或将有独特意义。

把PPP模式引入中国后,大家或许没有想到,PPP模式会在中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如此高歌猛进,它背后非常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因素:中国以纯政府驱动为主投的方式已经随地方债务的膨胀而不可持续,它必须引入更多的资本及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城市管理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投资机制模式问题。此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入更为高效、专业的公共服务,整合公共服务运维者来改善中国城市投资单一的弊端。

在这样背景下出台的PPP有很多问题。第一,从四年的发展来看,就像密集的集体婚礼与长期婚恋关系一样,我们如此短而仓促地进行恋爱和结婚,它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反观在PPP推进比较多的国家,虽然他们有很多经验,但都没有在短时间内推出过如此多的项目,短期性的集中推出和PPP自身长期性的合作存在矛盾。

第二是在PPP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和地方国企,在里面持有绝大多数的份额。中国的PPP项目多数是和央企合作,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多次在地方做调研,与央企负责风控的人进行沟通,他们的解释让我明白地方政府为什么更愿意选择地方国企和央企,这就是中国式PPP一个现实特点。

第三,对于中国的PPP项目,政府的不同部门均想在这个过程中显示自己的重要性。预算控制在财政部门,项目的设计和审批在发改部门,他们在PPP的政府框架中扮演着不同重要的角色;加上政府的具体实施机构,他们代表具体的项目所在政府。但是多方机构出台了自己认为有利于引导行业发展的诸多政策,不免产生矛盾和交叉。

第四个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欧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学者认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力量是一种演进模式,比如哈耶克理论认为市场是自由自发的,是人们长期交易衍生固化而成,而不是单纯由人设计出来的,PPP机制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这对中国来讲是最大的问题。

中国PPP的进与退

如何认定做的好的PPP,我们可以从国家家最新评选的PPP示范项目来看。

PPP示范项目的入选原则除了强调本身PPP的整体设计和规范外,额外的特色加分逻辑是:要与国家更广义的产业、行业甚至精准扶贫的政策有一定的共性关系,包括环保,它必须服从于某个地区整体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做得不好的项目是什么样?现在最典型的代名词是清理整顿的PPP项目,也就是让已经批的项目或者已经是示范的项目退出。

第一种是本身不应该纳入PPP的项目,很多项目在地方政府操作过程中会犯一些错,比如基于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冲动,项目规划中有很多不应该出现在PPP项目里的诉求等,都是面临被清理和整顿的情况。

第二种是整体状态不如预期,无论是前期咨询还是实施阶段都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包括在设计、付费机制、规范机制上的先天性问题。同时,此种从国外引进的模式,不能变种成为第二个潜在的政府债务产生方式,这是此轮监管中指向最明确的指向。

规范时代面临的挑战

中国面临强力规范PPP的时代,我们需要鼓励优秀项目成为示范项目,项目要整顿和清理,最核心的关健就是“规范”。PPP在如此短的时间做到现在的体量,但开始时却没有给以民营资本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留存政策支持和金融配套支持,放眼全国,是不是每个地方政府都足够理解PPP的操作模式和法制精神?

这个答案一定存疑。中国很大,中国的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地方官员主观认为PPP项目能用一种新的方式驱动城市变化,改造交通领域工程,希望在自己任期内有新的项目投入,使人们的生活有所提高。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今天的PPP项目存在各种问题。

作为交通投融资中最主要的方式,是选择一定意义上的政府的直投还是选择PPP方式?肯定两者是并举的。但是在大干快上时,我们很难让PPP回归到其基本面和本源,但是现在如果不回归本原,可能上下多个层面都会出现问题。我认为此刻的PPP清理和退出是为了深蹲以便于跳得更高。

作为交通建设企业,PPP模式的要求我们不只是做以往模式的交通建设,此刻,传统的交通企业运营被打破。随着中国建设质量的发展,特别是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中国正向海外全方位进军,世界排名靠前的交通投融资行业的专业机构和服务提供商一定有源自中国的企业,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当下应该做的事情。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面对必然的跨界,我们需要谨慎并保持适度乐观。

国企如此疯狂的进入PPP,民营企业应如何跟进?当下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更好保障民营企业在PPP项目中的发展空间,推进PPP条例的立法进程应重点予以考虑,一定要有很好的机制让民营企业更多的参与PPP项目。

当下,假设我们是一个中国建筑企业,不仅要有建房子的业务,还有相关地产业务,同时还要通过PPP运作很多的地下管廊及城市图书馆,20年后它还叫建筑企业吗?这是一个从单一类走向综合型的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研究者、咨询机构、学术及其行业社团组织等都要面临此问题,我们要有主动组合、主动跨界的心态并为此做好准备。

我从来不认为PPP是只是限于国内探讨的话题,PPP只是政府进行交通基础建设二选一的选择问题。中国正走向国际,基础工程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各国国家也会重点要投基础设施项目,这个过程PPP模式必然有其重要的作用。

面向未来的思考

在国家间强化合作共赢的背景下,面对当下的全球基础联通的巨大缺口,中国必然有其重要的角色扮演。我们的某些问题或许会在国际化过程中凸显出来,甚至会用失败换回可能的经验,最后实现成长。

我更提倡用PPP的思维来反思中国的PPP,PPP的特点是全流程且必然跨界,要做好PPP就应该有全流程和跨界的思维转变,以及在运转过程中越来越娴熟的经营能力,这是关于未来PPP发展方向的重要支点。

第二,PPP本身有自己的基因,要求有长期的设计及多个不同专业人的支持,做好权利义务分配。它提示我们必须成长才能把PPP项目做得更好。我们还必须要关注这个行业的政策变化,特别是在中国,我们不能等政策不让干的时候才停止,我们要提前了解并推动项目。

中国一定要出现有行业特色的PPP运营维护方,哪怕是在我们现有的交通企业中产生,交通行业应当有特色的行业运维方,具有投融资能力及管理运营经验,且应该是跨界组合,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解决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中国走出去的阶段在当下是非常立体的,而“一带一路”又直接面向基础建设,比如我们公路学会也推动成立了“一带一路”交通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其实大家都在不同程度的尝试和参与其中。

秉承PPP的思维和开放的精神,我们要应该和必然会和更多国内外的朋友一起携手开拓未来十年的中国及其国际市场,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