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情天池美」媒體看文縣|《經濟日報》:三人「背山」

「白马情天池美」媒体看文县|《经济日报》:三人“背山”

距全縣精準脫貧還有 557

距與全國同步小康還有 922

《經濟日報》:三人“背山”

「白马情天池美」媒体看文县|《经济日报》:三人“背山”

向上滑動閱覽

隴南山大。從甘肅文縣縣城到碧口鎮,兩山聳立,一江滾滾。車隨白龍江在山間蜿蜒而行,對岸農舍散落,江上鐵索橋高懸,一車人感嘆:出山何其不易!

立志“背山”者誰?1987年出生的高培研,1983年出生的胡琰均,1986年出生的王偉。三人成眾,他們合夥成立了甘肅文縣事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演繹著一段動人故事。

走進深山:

“我再也舍不下這片山”

“我不是山裡人”,這句話胡琰均重複了兩三遍。出生在四川廣元、畢業於四川大學英語專業又讀了工商管理碩士的她,在國企幹過,後來自己創業,但從沒想過從事農業。現在,她放下廣元的家,留下10歲的兒子,在這片大山裡一待就是幾個月。說起來,這都源於2014年那次旅行。

“山裡太好玩了”,至今胡琰均還記得當時那份新奇。農家院落沾著露珠的黃瓜,深溝大山裡清新的空氣,還有農民淳樸的笑臉都讓這位城裡姑娘難忘。王偉則是另一番感受,“我在農村長大,瞭解農民的生活”。從小生活在四川簡陽農村,王偉曾就讀成都理工大學,學習會計專業就是為了離開農村。那次進山,他看到了山裡綠色生態的農產品,也懂得農民生活的艱辛。

高培研一路談的是理想。老家範壩鎮附近有養蜜蜂的傳統,當地人習慣把樹洞掏空當蜂箱。這種蜂箱成本小,但蜂蜜產量低、不衛生。高培研一心想著讓更多人分享故鄉的優質蜂蜜。他到網上查找各種資料,學習了一種新的蜂箱技術。“我上學時就琢磨著給老百姓做點事。”他說,這項技術讓他看到了機會。

高培研對家鄉有特殊感情。小時候他隨父母在範壩鎮生活,12歲父親病故,母親帶著他和妹妹艱難度日。上中學時他就關注馬雲,想著開一個網店,專門銷售當地婦女納的鞋墊。他說:“鞋墊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念母情’。”當時家裡窮得連一臺電腦也買不起,這個想法並沒有實現。

高培研只讀了一年高中就輟學了,17歲出去打工,學過修車,開過挖掘機,賣過汽車配件,後來在四川廣元從事養殖業,也算小有成就。當時,他一年收入有六七十萬元,不僅在廣元買房子成了家,還把母親接到城裡住。但是,他一直放不下心中的“農場夢”。所以,請胡琰均、王偉到故鄉的山溝裡,他念念不忘的是理想。

“高培研有很多想法,但最打動我們的是他那種想為老百姓做點事的執著”,胡琰均說,高培研的理想和自己在山裡感受到的淳樸結合起來,就是“我不是山裡人,但再也舍不下這片山了”。

王偉當時在互聯網企業做了6年多產品經理,他想到了互聯網的優勢。就這樣,2014年底三個年輕人合夥辦起了事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他們懂得,交朋友可以不分工,但共事必須有分工。在公司經營上,高培研負責全面發展和對外聯絡;女同志心細,胡琰均管理廠區建設,負責原材料採購;王偉發揮特長,在成都的網絡銷售中心領頭。

背出大山:

“這是我們的事業”

文縣範壩、碧口一帶高山對峙,溝深路遠。城裡姑娘胡琰均短短几年功夫,在這裡走過了上百個村莊,有些地方不通車,還是步行去的。本地人高培研堅稱他走過的村莊更多,數不清有多少。

2014年公司成立後,高培研專門從四川樂山夾江縣製作了1000口蜂箱。他在範壩鎮的幾個村莊,找到60多戶傳統養蜂戶,免費發放了600多口蜂箱。同時,他們和農戶簽訂合同,保底價收購蜂蜜。2015年第一個收穫季到來,他們收購了2噸多蜂蜜。讓他們驚喜的是,這些質量上乘的蜂蜜在網上銷售很好。當地方言“問”與蜜蜂的叫聲“嗡嗡”諧音,他們的第一商標就叫“問蜜”。2016年和2017年,他們一方面幫農民養蜂,一方面謀劃建設加工廠。最終在碧口鎮找到一塊18畝地,修建廠房。

短短兩三年工夫,他們的產品從單一的蜂蜜擴大到了10多種,有檸檬片、幹黃花菜、核桃、花生、花椒、木耳、銀耳、香腸、臘肉等。這麼多農產品,叫什麼名字好呢?

大家七嘴八舌想出幾十個,但都不滿意。後來,一張圖片引發了他們的“靈感”。那是胡琰均一次下鄉路上拍攝的:一位裸露著上身的農民,揹著沉重的蜂蜜罐,朝大山走去。他仰望大山的眼神裡流露著嚮往和期盼。王偉脫口而出:“背出大山”!

這個名字得到一致認同。“我越看越喜歡這四個字”,王偉說,“這既是商標,更是我們的事業。‘背出大山’直白地點出了我們正在做的事和決心要做的事。”胡琰均心頭想的是山溝村寨裡各種各樣的山貨。“山裡寶貝很多,”她說,“把那些寶貝背出大山是我們的使命。”

高培研對這個“背”字有著獨特體會。他小時候背過東西,深知躬身背貨的艱辛和壓力。“老百姓祖祖輩輩靠雙肩挑、脊背背,才把山貨送出來,”他說,選擇“背出大山”這四個字,讓他意識到肩膀上的分量。

今年6月15日,新廠房建成,他們建立的“文縣農特產電商扶貧體驗中心”也一同開業。這些年輕人在門口掛起一條長長的橫幅:“把對故鄉的深情留在大山,把對明天的希望背出大山。”

山裡寄夢:

“幫農民有尊嚴地脫貧”

中廟鎮有個渭溝村。他們幾次去這個村,一位姓劉的大哥都熱情招待,幫他們幹活。胡琰均幾次想給大哥放點錢表示感謝,都被嚴厲拒絕了。後來,看到大哥家裡有很多筍乾賣不掉,胡琰均就把筍乾放到網上,幫助他賣出100多斤,收入7000多元錢。

“我們的產品為什麼從蜂蜜到現在有了10多種?”胡琰均說,農民需要賣啥,就拿給我們,慢慢地產品種類就多起來。“從中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扶貧不是給錢給物,而是要幫農民找事做,替農民做事。”

“幫農民有尊嚴地脫貧”,高培研說,這是他們的理念,也寄託著他們的夢想。高培研少年老成,話語不多,但喜歡“說夢”。在外地打工,他有一個“農場夢”;回家鄉創業,他有一個“脫貧夢”:“我最大的夢想是帶著周圍人做事,不僅自己要成功,還要把周圍的人帶動起來”。這裡,“周圍的人”特指那些生活在山溝裡的農民。那都是他熟悉的鄉親,很多人看著他從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成長為事業有成的青年。“我怎麼能一個人去成功,不管他們的生活呢?”高培研的夢始終離不開這片大山。這幾年,他們直接帶動了460多戶農民增收。經過幾年打拼,胡琰均說去年銷售額已接近1000萬元。

“我夢想著公司能夠上市,”高培研兩次強調這句話。他說,上市之後就給每個參與的農戶分紅,“只要公司運轉,鄉親們就能得到一份穩定的股份收入。”

高培研的夢把胡琰均、王偉吸引到這片大山裡來。如今,他們的夥伴還在增加。李欣鑫曾經在蘇州、常州等地打工兩三年,回來後加入了“背出大山”團隊,入職剛滿月。“我們都想在這裡實現人生價值,”他說,鄉下青年人不多,願意在山裡實現人生價值的人更少。“是共同的夢想把我們團結在了一起,大家在一起就感受到力量。”

“背出大山”需要力量。從最初的3個人創業,到今天20多個人的團隊,460多個農戶參與,這都是堅強的“脊背”。“背出大山”的年輕人傳承著祖輩的頑強,正用知識和互聯網思維,給大山“背”來希望!

【深圳特區報】第三屆隴南文縣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開幕

「白马情天池美」媒体看文县|《经济日报》:三人“背山”

向上滑動閱覽

深圳特區報訊 6月14日上午,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系列活動——第三屆隴南文縣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在隴南市文縣天池正式拉開帷幕。

甘肅隴南文縣,古稱陰平,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素有“隴上江南”、“大熊貓故鄉”的美譽,白馬人民俗風情、中寨古曲彈唱、興隆龍燈、玉壘花燈戲等地方民俗文化獨具特色,境內文縣天池、白馬民俗村落、碧口生態茶園、庫區自然風光開發前景廣闊。

本屆文化旅遊節以“白馬情·天池美”為主題,由“天池神韻”、“白馬印象”和“古鎮茶香”三個單元組成,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參與性,廣大遊客可以通過觀看民俗表演、欣賞文藝演出、遊覽秀美風光、品嚐風味美食的系列活動,盡情領略文縣山水的雄奇壯美,體驗感受濃郁的白馬民俗風情和厚重深邃的白馬人民俗文化。

監製:劉二銀 編審: 呂柏琦 校對:楊建祿

我們致力於讓更多的朋友喜歡和了解文縣,如果您有任何建議、意見或更好的素材,請聯繫我們……

E-Mail:[email protected]

新浪微博:@隴南文縣發佈

甘肅文縣網:http://www.gswx.gov.cn/

感謝大家的關注和支持

「白马情天池美」媒体看文县|《经济日报》:三人“背山”

文縣

「白马情天池美」媒体看文县|《经济日报》:三人“背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