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华人新晋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当地时间5月1日,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本次共产生84名新科院士和21名外籍院士,其中包括

6名著名旅美华人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丹扬、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布朗大学教授高华健、耶鲁大学教授林海帆、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文小刚以及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他们本科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立中兴大学(台湾)、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佛大学,致力于生物学、固体力学、物理学等领域。

今年增选后,美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达到2382名,外籍院士为484名。据统计,迄今为止,一共有约90名华人学者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以下为本次新当选的6位华人学者的详细介绍:

6位华人新晋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丹扬(Yang Dan)

丹扬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生物学教授,也是顶级生命医学研究院HHMI研究员。她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洛克菲勒大学以及哈佛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视觉系统的信息编码。丹扬教授曾经获得阿尔弗雷德·P·斯隆研究奖学金和贝克曼青年研究者奖等奖项。丹扬教授的先生是蒲慕明教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6位华人新晋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傅嫈惠(Ying-Hui Fu)

傅嫈惠,生物学家,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学系教授。她1980年毕业于国立中兴大学(台湾),取得食品科学学位,1986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生物化学以及细胞生物学学位。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三年博士后研究之后,傅嫈惠转到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继续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人类基因组。结束博士后研究之后,她曾在业界工作过四年,后返回学术界,担任犹他大学研究助理教授。

6位华人新晋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高华健(Huajian Gao)

高华健,美国布朗大学工程系Walter H. Annenberg冠名教授兼材料科学工程研究中心(MRSEC)主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他是固体力学领域的顶尖专家,本科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在哈佛大学取得硕士以及博士学位。高华健曾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终身教授,德国马普学会会士兼马普金属研究所所长,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兼职教授等职位。

6位华人新晋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林海帆(Haifan Lin)

林海帆,耶鲁大学尤金·希金斯细胞生物学教授,耶鲁干细胞中心主任,美国文理学院院士。林海帆是浙江温州人,1982年获得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基因与发育学专业博士学位,1990-1994年在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做博士后,1994-2006年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和教。2006年至今任耶鲁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教授、遗传系教授、妇产科系教授、干细胞中心创始主任;2013年7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教授;2014年3月起兼任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6位华人新晋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文小刚(Xiao-Gang Wen)

文小刚,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Ceciland Ida Green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77年,文小刚自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十八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通过1981年度中美物理联合考试(CUSPEA)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名列当年CUSPEA考试第一名。198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文小刚在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指导下学习超弦理论。后来,他与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施里弗,弗朗克·韦尔切克,徐一鸿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1987-1989年)合作,将他的研究领域转变为凝聚体物理学。2016年,文小刚凭借着“拓扑序理论和它在众多物理系统中的应用”获得奥利弗·E·巴克利奖(Oliver E. Buckley Condensed Matter Prize),该奖项也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学的最高奖项。文小刚还兼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6位华人新晋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张锋(Feng Zhang)

(整理自知识分子、知社学术圈、生物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