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黃帝內經》之九十五:七尺五寸者,古人的標準身高

《黃帝內經》一起讀第95天,一起繼續哦……今天是講述骨骼長短度數標準,以此測知臟腑、經脈的——

《靈樞 骨度篇》

通讀《黃帝內經》之九十五:七尺五寸者,古人的標準身高

原文:黃帝問於伯高曰:《脈度》言經脈之長短,何以立之?

伯高曰:先度其骨節之大小廣狹長短,而脈度定矣。

  黃帝曰:願聞眾人之度,人長七尺五寸者,其骨節之大小長短各幾何?

  伯高曰:頭之大骨圍二尺六寸,胸圍四尺五寸。腰圍四尺二寸。發所復者,顱至項尺二寸,發以下至頤長一尺,君子終折。

  結喉以下至缺盆中長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骨+虧,讀合於),長九寸,過則肺大,不滿則肺小。(骨+曷,骨+虧,讀合於)以下至天樞長八寸,過則胃大,不及則胃小。天樞以下至橫骨長六寸半,過則迴腸廣長,不滿則狹短。橫骨長六寸半,橫骨上廉以下至內輔之上廉長一尺八寸,內輔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長三寸半,內輔下廉下至內踝長一尺三寸,內踝以下至地長三寸,膝膕以下至跗屬長一尺六寸,跗屬以下至地長三寸,故骨圍大則太過,小則不及。

  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髀樞以下至膝中長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長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長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長一寸。

耳後當完骨者廣九寸,耳前當耳門者廣一尺三寸,兩顴之間相去七寸,兩乳之間廣九寸半,兩髀之間廣六寸半。足長一尺二寸,廣四寸半。

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肘至腕長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於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眾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經脈之長短也。是故視其經脈之於身也,其見浮而堅,其見明而大者,多血;細而沉者,多氣也。

通讀《黃帝內經》之九十五:七尺五寸者,古人的標準身高

翻譯如下:

黃帝問伯高(上古經脈學醫家,黃帝臣):《脈度》一文中說到了經脈的長短,是怎麼確定長抑或短呢?

伯高回答說:先測量出人體骨節的大小、寬窄、長短,經脈的長短也就可以定下來了。

黃帝說:我希望聽一聽一般人(古時以身高七尺五寸為“眾人”,也就是一般人)的骨節尺度。身高七尺五寸的人,其骨節的大小、長短各是多少呢?

伯高說:頭圍(耳尖向前與眉平行,向後與枕骨平行橫圍一週)長度二尺六寸,胸圍(與雙乳相平橫圍一週)長度為四尺五寸,腰圍(前與臍相平,後與十四椎相平橫圍一週)長度四尺二寸。從前額髮際到後頸髮際頭髮所覆蓋的部分,長度一尺二寸,從前額髮際向下直到面頰,長度為一尺,有能力的人會根據每個人身長的高矮按比例計算其骨節的度數。

結喉(頸部正前方突起處)向下到到缺盆(鎖骨上窩)中心長度為四寸,缺盆向下到胸骨劍突長度為九寸,超過這個長度則肺臟偏大,不足這個長度肺臟則偏小。胸骨劍突向下至天樞穴(與臍相平旁開兩寸處)長度為八寸,超過這個長度則胃偏大,不足這個長度則胃偏小。天樞穴向下至橫骨(恥骨)長度為六寸半,超過這個長度則迴腸偏於寬長,不足這個長度則迴腸偏於窄短。橫骨的長度為六寸半,橫骨上緣向下至內輔骨(膝蓋旁的骨突)上緣長度為一尺八寸,內輔骨上緣向下至下緣長度為三寸半,內輔骨下緣向下至足內踝長度為一尺三寸,足內踝向下至足底長度為三寸,膝部膕窩向下至足面前後長度為一尺六寸,足面向下至足底長度為三寸,所以骨圍偏大的人就會超過七尺五寸一般人的高度標準,骨圍偏小的人就則達不到七尺五寸一般人的標準。

通讀《黃帝內經》之九十五:七尺五寸者,古人的標準身高

頭角向下至柱骨(第一頸椎棘突)長度為一尺,肩骨從柱骨之側到腋中盡處長度為四寸,從腋部向下到季脅(第十一、十二肋軟骨)長度為一尺二寸,季脅向下至髀樞(髖關節)長度為六寸,髀樞向下至膝中(髕骨外側中點)長度為一尺九寸,膝蓋向下至足外踝長度為一尺六寸,從足外踝向下至京骨(足外側第五蹠骨)長度為三寸,京骨向下之足底長度為一寸。

耳後兩完骨(顳骨乳突)之間寬度為九寸,耳前兩耳門之間寬度為一尺三寸,兩顴骨之間相距寬度為七寸,兩乳頭之間寬度為九寸半,兩髀骨(橫骨兩端至股骨大轉子外側)之間寬度為六寸半。腳的長度為一尺二寸,寬度為四寸半。

肩關節到肘關節長度為一尺七寸,肘關節到腕關節長度為一尺二寸半,腕關節到中指本節(距手掌最近的那一節)長度為四寸,中指本節到末節長度為四寸半。

項後髮際向下至背骨(頸椎之下,第一節大椎骨)長度為二寸半,膂骨(脊椎骨)向下至尾骶骨二十一節長度為三尺,上七節每節長度為一寸四分一釐,餘下的分數都屬於下部各節,所以上七節從第一椎骨到膂骨長度為九寸八分七釐。

這是一般人的骨節尺度,是用來確立經脈的長短的根據。所以,觀察經脈在身體上的情況,如果可見浮而堅,明顯而盛大的,是體內多血,可見細而沉的,是體內多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