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 加快治理 加緊攻堅

加大力度 加快治理 加紧攻坚

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6月24日公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在闡述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時,也明確提出了“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

“關鍵期”——

生態環境保護挑戰重重、壓力巨大、矛盾突出

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多點發力,採取諸多有力措施保護綠水青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表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已經是一個趨勢性的大概率事件,帶有一定的內在必然性。這些年工作方向準、力度大、見效果,隨機波動因素基本消除,堅持下去,就會實現2020年總體改善的目標。”

然而,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還不穩固。在吳舜澤看來,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一是我國環境容量有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二是部分地區、局部時段、個別汙染因子還存在一定的波動乃至反彈現象,環境質量改善的量變還沒有轉為質變,小勝還沒有積累成大勝。三是多年累積的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環境問題,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內得到根治,不能鬆懈或盲目樂觀。四是我國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交通運輸結構偏公路、產業佈局偏亂等問題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轉型尚未完成,汙染物產生量、排放量仍然居於高位,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性改善還沒有完全到來。

吳舜澤表示,我國生態環境質量以往長期處於“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態勢,多領域、多類型、多層面問題累積疊加。目前,我國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尚未完成,生態環境壓力仍將持續增長;汙染物產生量、排放量較高,仍有較大的汙染物新增量,汙染物產生量沒有與經濟社會發展“絕對脫鉤”;區域城鄉生態環境保護不均衡,統籌解決難度加大;一些地方政府、企業、社會的責任意識還不到位;隊伍能力建設方面存在“小馬拉大車”等問題。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關鍵期”意味著挑戰重重、壓力巨大、矛盾突出。生態環境保護越往後越是難啃的骨頭,環境質量改善的難度越大。吳舜澤認為,在這一階段如果不繼續加大力度,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可能會使前期形成的持續好轉形勢付之東流,錯失解決環境問題的良好時機,甚至可能會使環境形勢呈現不可逆的破壞。同時,如果現在不抓緊,將來解決起來難度更大、代價更大、後果更嚴重。

“要客觀認識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階段,理解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轉型過關、爬坡過坎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艱鉅性,同時認識到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正在走向改善範圍和領域更全面、改善程度更明顯、惠益對象覆蓋大多數人民群眾的總體改善階段。”吳舜澤表示。

“攻堅期”——

持續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短板

我國“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專家指出,這一判斷準確把握了現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特點。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表示:“現階段,人們對美好生活和美麗生態環境的剛性需要日趨凸顯,必須集中各方力量,全力攻堅。”

潘家華表示,生態產品指維繫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產品和服務,例如藍天白雲、綠水青山、鳥語花香、無毒無害的農牧漁產品等。

專家強調,我們推動發展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人的需求既包括物質文化需求,如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生態產品是人們重要的消費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的需求。

進入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許多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決向汙染宣戰,先後制訂實施了大氣、水和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取得顯著進展。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有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例如河流綜合管理的河長制、生態環境評價與考核制度等。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文明意識日益成為社會自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綠色發展的價值基礎。”潘家華說,不過,目前我國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仍然不足,生態環境質量問題仍然是重要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制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明顯短板。

如何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潘家華認為:“優質生態產品強調的是優質,要實現從重‘量’到重‘質’的轉變;要強調法治規範,推動全社會形成保障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的良好氛圍;要注重市場導向,提供優質公共生態產品需要政府主導,也要給市場留出充足空間;還要鼓勵科技創新,建立系統的考評機制,獎懲有度、優勝劣汰。”

“窗口期”——

我國具備瞭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條件和能力

專家表示,我國已“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這一表述令人振奮。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我國具備瞭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基本條件。”王金南分析,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7年全國GDP總量接近83萬億元,財政收入超過17萬億元,有能力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投入,有可能實現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全國各地經過長時期、大規模治理生態環境,積累了一批治理技術力量、人才隊伍、成功案例,基本具備解決複雜生態環境問題的經濟技術條件。各地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形成了一大批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協同發展的典型模式,具備以點帶面,帶動全國生態環境改善的基本條件。

王金南表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經濟發展階段,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同時,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主動作為、全國一盤棋,因此在很多地方可以避免走先汙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老路。

王金南認為,窗口期是機遇,給了我們巨大的信心,生態環境保護長期以來負重前行,終於到了可能改善生態環境的時期。窗口期又是挑戰,機會稍縱即逝,必須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的緊迫感。在窗口期,如果我們不能痛下決心,加強環境治理、轉變發展方式,扭轉資源環境超載、環境惡化的趨勢,將導致更大程度的生態退化、大範圍環境惡化、大幅度降低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環境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將來治理和恢復的成本,將付出更加沉重的代價。

專家強調,“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的戰略判斷客觀、精準、全面,是確定汙染防治攻堅戰“大仗、硬仗、苦仗”性質的基礎。吳舜澤說:“‘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的闡述,既講了不進則退、時不我待的極大艱鉅性,又講了加快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以滿足優美生態環境需求、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突出短板的極端緊迫性,還講了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大作為的客觀基礎性。大家應統一思想,迎難而上,提高對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緊迫性、複雜性、艱鉅性的認識,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總體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王金南表示,在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同時,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深入推進生態文化、生態經濟、生態環境治理目標責任、生態文明制度以及生態安全等生態文明五大體系建設,穩紮穩打,久久為功,為實現生態環境的根本好轉、建設美麗中國奠定良好的基礎。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30日 09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