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朝社:我的家鄉 鞏義魯莊

我的家鄉在鞏義市西南魯莊鎮,屬於丘陵山區。上世紀六十年代,老家還很貧困。一個壯勞力辛苦一天,才掙十個工分,只值八分錢。

當時,一個小學生一學期書雜費是兩塊五毛錢,家裡學生多的,往往需要分幾次交。

所以,交學費之後,根本沒有餘錢買學習用品。

比如練習本需要買些白紙自己裁好後,讓母親用線綴起來,兩面寫字,寫滿字後再練毛筆字用,從不浪費。

鉛筆用短後手拿不住,將鉛筆頭插到小竹杆裡繼續使用,有時丟半截鉛筆,還要難受好幾天。

當時,村裡沒有電,學生上早自習需要自帶煤油燈。

姚朝社:我的家鄉 鞏義魯莊

煤油燈是用墨水瓶自己做的,燈芯用蔴紙做的則好些,燈苗穩定耐用。但蔴紙少,一般用廢紙代替,燈苗不穩定,有時,突然竄很高,把頭髮和眉毛燎了是常事,有時又慢慢滅了。一個多小時的早自習,三分之一都在擺弄燈。

那個年代鐘錶也是奢侈品,農民買不起,掌握時間完全靠經驗。

早上聽公雞叫的遍數,晴天看太陽,有月亮的晚上看月亮的位置來估摸時間,儘管有誤差,也還靠譜。

一個冬天的早上,下著小雪,母親看到窗外天已放亮,趕快催我上學。

我踏著雪去學校的路上沒見一個人,身後只留下自己的一串腳印,到學校時大門緊閉。我在學校門前站了很長時間,大門五點半才開。現在估計,我應該是在凌晨四點左右到學校的。

姚朝社:我的家鄉 鞏義魯莊

我家到學校全是土路,雨雪天,路上全是稀泥,行走艱難。下雨時,索性將鞋放入書包,光腳上學,下雪時,棉鞋全部溼透,腳凍得通紅,用火烤後奇癢難忍。

雖然兒時農村生活很艱苦,但也有很多現在沒有的樂趣。

比如沒電也沒有手機、電視、電腦這些佔用大量空閒的東西,更沒有什麼家庭作業。

晚飯後,要麼到人們聚集的飯場,聽大人們講各種軼聞趣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或者躺在曬場上,仰望星空,辨識北斗星、牛郎星、織女星的方位和傳說中王母娘娘用金簮劃出的銀河;或者凝望月亮,看嫦娥養的玉兔怎麼搗藥,吳剛永遠也砍不倒的桂花樹等。

大人講地上有多少人,天上就有多少顆星,每個人都有一顆屬於自己的星星。我很長一段時間喜歡獨自看夜空,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星星。

每天晚上,都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尤其有月光的夜晚,孩子們三五成群聚在一塊,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可以玩各種遊戲。

姚朝社:我的家鄉 鞏義魯莊

遊戲道具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動手製作。女孩子玩的是擲石子、扔“沙包”、踢毽、跳皮筋等;男孩子則玩推鐵環、打彈子、摔紙牌、叨雞等遊戲。

最好玩的遊戲要屬捉迷藏了,要藏好,藏妙,藏到別人找不到的地方,哪裡黑,哪裡危險,就藏哪裡。

有時也搞惡作劇捉弄人,大家明知道一個小夥伴藏在棉柴堆下,卻佯裝不知,故意在上面用力蹦跳,大聲說不知人藏在哪裡。折騰得實在忍受不了,他只好主動爬出來投降。

沒有作業和補課

夏天搐馬唧嘹是男孩子的最愛

那個年代出生的農村孩子,沒有考學的壓力,父母也沒什麼過高期望,所以基本沒補課和各種培訓班,放學之後,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玩各種遊戲,基本屬於“散養”模式。

到了夏天,搐馬唧嘹(捕蟬)、逮蚰子(蟈蟈)等就是男孩子們最嚮往的遊戲,那些細節,我現在還都記得清清楚楚。

我家後院是個樹園,有槐樹、椿樹、構樹等,有幾棵上百年的大棗樹,每到盛夏,鬱鬱蔥蔥,遮天蔽日。還有一個亂石瓦礫堆,裡邊隱藏著很多小動物。

雨後的樹園,蝸牛、蛐蛐、蚯蚓、蝴蝶等隨處可見,麻雀、喜鵲、燕子等在樹上跳躍飛舞,蟲鳴鳥叫,一派生機盎然。

每到中午時分,趴在樹上的馬唧嘹,一長一短,時高時低的鳴叫引起了我的好奇,決心逮一個看看究竟。

姚朝社:我的家鄉 鞏義魯莊

起初想的簡單,以為直接上樹就能抓住,結果人還沒靠近,它就飛跑了,經過幾次失敗後,在大孩子們的指點下,才知道逮馬唧嘹,需要有專用工具。

首先要找一根長約三米的蔴杆。其次弄一根半米左右的粗鐵絲,將它固定在蔴杆上。另外還要弄一根白色馬尾毛,因為馬尾毛有韌性、彈性大,將其打好活釦固定在鐵絲上,這樣在馬唧嘹不易發現的情況下用活釦將其套住。

搐馬唧嘹一般都在中午,因這時氣溫高,馬唧嘹最歡實,叫聲最響亮。

幾個小夥伴聞聲定位,馬唧嘹大都藏在樹葉下,很難發現,需找準位置,然後小心翼翼爬上樹,以免打草驚蛇,將自己固定在樹幹上,騰出一隻手,接過蔴杆,把打好活釦的馬尾毛圓圈往馬唧嘹頭部前方慢慢移動,最後將活釦圓圈精準地套在馬唧嘹脖子上,稍微用力即可。

這小東西非常機靈,在整個過程中,任何環節有差錯,都會功虧一簣。

姚朝社:我的家鄉 鞏義魯莊

抓住後,要將其翅膀剪掉,以防它飛走,然後輪流欣賞玩耍,握在手中,其鳴叫的同時,把手震得麻麻的,感覺妙不可言。

經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搐馬唧嘹成功率不斷提高,剛開始往往空手而歸,後來一天中午能逮三、五個。

逮蚰子被認為很危險

孩子們卻樂此不疲

而逮蚰子被大人認為是危險遊戲,嚴令禁止。

因為蚰子多在紅薯地、豆角地出沒,地裡有很多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水囤,是為了蓄水用的,盛夏時分紅薯秧和豆角秧會把水囤蓋住,不熟悉的人很容易掉進去,輕則摔傷,重者溺水身亡,後果嚴重。

但蚰子“唧唧唧”的叫聲,悅耳動聽,有巨大的誘惑力,孩子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抓幾隻,滿足好奇心。

我會趁著父親午睡的時候,偷偷跑出去和小夥伴一起逮蚰子。

在逮蚰子之前,需先先給它建個家,就是用高粱杆扎一個方柱體的蚰子籠。

蚰子籠既要能通風透氣,還要疏而不漏,既要留個小門供蚰子進出,還要有鎖止裝置,防止門被蚰子弄開跑掉。

姚朝社:我的家鄉 鞏義魯莊

正午時分,遼闊的原野,空曠無垠,只有蚰子不知疲倦的鳴叫聲此起彼伏。循聲而去,穀子地、棉花地都有蚰子叫聲,而紅薯地、豆角地叫聲更加密集。

蚰子有的全身翠綠,有的呈灰褐色,公蚰子有發聲的器官,能發出“唧唧唧”的叫聲,身長有四、五釐米,母蚰子個頭稍大些,有個長長的尾巴,不會鳴叫。

逮蚰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蚰子有六條腿,兩隻後大腿長而粗壯,有驚人的彈跳力,腦袋上有兩隻大眼睛和兩根很長的觸角,觸角上下左右不停擺動,能準確感知周邊空氣的震動,判斷威脅來自何方和距離的遠近。

先得有一個小夥伴迅速撲過去,用整個身子壓倒蚰子所在的一片莊稼,讓密密麻麻的秧子將蚰子壓住,其餘小夥伴再撥開枝葉尋找。

姚朝社:我的家鄉 鞏義魯莊

如果小夥伴配合默契,一中午能逮十幾只,會叫的公蚰子裝到籠子裡,再放些倭瓜花、饅頭屑、紅薯、水之類好好餵養;母蚰子則用汪汪狗草穿起來,掐頭去尾用火烘烤後,成為一道風味美食。

我的童年,物質上像乞丐一樣貧苦,精神上卻像皇帝一樣富有。

如今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頗多,有的是一時心血來潮,有的是跟風攀比,總之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孩子沒有自主的選擇權,放學或者放假都沒有玩兒的時間,像明星走穴趕場一樣忙碌,只有倦容,沒有笑臉。

我覺得父母在為孩子規劃人生的同時,更應該放下功利和專制,讓他們自然地綻放。畢竟每一個孩子都希望有個快樂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