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商業化,買不起門票就不能有信仰嗎?

佛教寺院本是紅塵不到之地,然而,隨著社會經濟浪潮的不斷推進,佛教商業化已成為佛教發展的嚴重詬病。

居高不下的門票,財源滾滾的宗教產業,大發其財的景區開發商,借佛斂財已經到了無所顧忌的地步。

買不起門票就沒有權利信仰嗎?

網友驚呼:紅塵滾滾已湧到寺院山門了。打著宗教的旗號斂財,已經脫離了正常宗教信仰的範疇。

6月26日,中國佛教協會在其官網發佈《關於自覺抵制佛教領域商業化不良影響的通知》稱,佛教反對通過所謂商業化的包裝炒作和市場化運作,借教斂財,以教牟利,將佛教庸俗化、世俗化、娛樂化,以物慾擾亂人們純樸心性,以商業搞亂寺院清淨氛圍。

《通知》指出,佛教商業化問題突出表現在,一些地方搞“宗教搭臺、經濟唱戲”,以發展旅遊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為由,圍繞寺院設置景區,出售高價門票等方面。

《通知》要求,各地佛教界要加強財務公開,以符合法律法規政策和佛教傳統的方式向信教群眾公佈財務收支和接受、使用捐贈情況。

佛教商業化,買不起門票就不能有信仰嗎?

關於佛教商業化,目前大致有兩種觀點:

一是佛教商業化是佛教界自身出了問題,是教界無法抵禦經濟的誘惑,敞開山門,迎接紅塵。

二是佛教是被地方政府、旅遊管理部門商業化的,佛教界自身沒有改變的能力,只能眼看著滾滾紅塵湧進山門。

而廣大網友眼見的,大多是佛教界在借佛斂財。

比如:海南的“燒香求神拜佛”業已經成為一年有一個多億“營業額”的成熟“產業”,春節期間的海南,香火繚繞,很多有錢人到寺廟燒香拜佛,求官運亨通,求財源廣進。網友質疑:這是宗教?還是斂財?

中國佛教協會的《通知》,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佛教商業化這個毒瘤,並非無藥可治,保留佛教最後一片淨土,並非遙不可及。只要佛教界團結起來,只要有信仰的佛子行動起來,自覺抵制一切借佛斂財的行為和場所,積極協助黨和政府治理佛教領域商業化問題,為子孫後代守住佛教這方淨土,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