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演員就是人生,

就是我28歲以後的人生,

我的所聽、所看、所想,

和我的獲得、我的付出,

全是“演員”這兩個字。

一個平凡的演員,

我覺得我還行。

演員黃覺,

是一位“難得一見”的演員,因為他擁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

戲裡戲外,他的身上都充滿了無心插柳的隨性與特立獨行的個性。

他隨性、獨立、風趣、且自在自得。

這次,他與《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的共同發起人周迅,一起清談的主題詩句是,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電影《師父》

黃覺 飾 林希文

“我對演員這個職業是最在乎的,我覺得我還夠不上這個稱呼。”

很多人認識並喜歡上黃覺,是因為他的“微博段子手”身份,但是在他的微博簡介裡,有攝影藝術家、舞蹈藝術家、畫家、音樂人,卻唯獨沒有“演員”二字。

因為他說,“我對錶演越來越產生敬畏感了。”

這種“敬畏感”來自於對錶演的“尊重”。

“表演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東西。

到現在,你說讓我去見一個導演,說你試一段,我做不來。

就說你說開機,我可以投入,就沒有機器你來給我演一段我看看,我前面就看不到路了。”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電影《戀愛中的寶貝》

黃覺 飾 劉志

2002年,黃覺在好友周迅的推薦下,出演了人生第一部電影《戀愛中的寶貝》,非科班出身的他,從此開啟了表演之路。

當時,李少紅導演問周迅,身邊有沒有一個男孩跟這個城市很貼切,像塊青苔一樣,扔在哪兒,他都能夠存活。

周迅的腦海裡馬上就想到了黃覺。

“我看劇本,我腦子裡就出現他,我就覺得他很好。”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模特:周迅

攝影師:黃覺

影片中,周迅飾演的“寶貝”和黃覺飾演的“劉志”第一次相遇的時候,周迅就像一個從天而降的天使,降落到了這樣一個在城市中奔忙的很疲憊的人面前。

“因為我跟他認識太長時間了,所以我們在拍的過程當中,我沒有那個意識說我要去帶他什麼的,我們就是,很自然地在一起。”

與周迅的表演經歷相仿,黃覺在演這部戲時也是毫無保留地全情投入。

“沒出戲,那我是第一次拍戲,我也不知道,我也保留不了,我只能把我能做到最好的給做出來,非常純粹。

但我完全沒意識到,就是我拍完《戀愛中的寶貝》,我的人生變了,完全變了。”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電影《戀愛中的寶貝》

周迅 飾 寶貝

在這次表演的“初體驗”後,黃覺又憑藉電影《麥田》《蕭紅》等影片在業內備受好評,日漸成為風格化導演最青睞的男演員。

2013年,黃覺在電影《蕭紅》中飾演“蕭軍”一角,影片中,有一場“蕭軍”和“蕭紅”分別的戲令人過目難忘。

對於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掉過眼淚的黃覺來說,這場哭戲本來是很有難度的。

但是恰恰,黃覺在拍這場戲之前,他的兒子剛剛出生,在當爸爸的那一瞬間,他哭了。

“我兒子出生那天,我真哭了。

就是你貼著產房,聽那個小孩突然間發出第一聲哭聲的時候,這可能是一種很神奇的電波或者別的什麼,自己眼淚就流下來了,就你控制不住的。”

陪妻子生產完後,黃覺就回去演了這場戲。

“變得柔軟了,導演也這麼說。”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電影《蕭紅》

黃覺 飾 蕭軍

於表演者黃覺而言,表演的本質與生活息息相通,經歷過之後的表演往往愈發動人。

也許,我們所熟悉的黃覺,大多是《傾城之戀》《長恨歌》《師父》裡的一些儒雅小生的角色。

但其實,他從2004年的一部年代戲《風吹雲動星不動》之後,塑造了一系列軍官形象。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電視劇《風吹雲動星不動》

黃覺 飾 齊徹

“我就沒離開過橫店,就沒離開過那個景區,就一直是那種民國戲,穿了一次軍裝之後,一連串的各種,就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雖然這些重複機械的角色看似是索然無味的,但在黃覺看來,“你越是重複一個很機械動作,你越會排除心中的雜念。我覺得那段時間,給了我這個機會。

我覺得人生並不只是一直在往前走,可能你往後退一步,你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或者是你能看到更美好的,更全面的,你更想要看到的這個世界。”

所以,後來的他,不管面對任何環境、任何工作、任何角色,“只要給我臺詞,我一開機就能演。”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電影《長恨歌》

黃覺 飾 老克蠟

表演,是一種在尺寸間演繹分與合的藝術,進亦不喜,退亦不憂,才是一名錶演者應秉持的態度。

在這個販賣焦慮,人人都惜時如金的年代,黃覺依然有條不紊地繼續著自己的人生節奏,“以退為進”。

去年,黃覺主演了畢贛導演的文藝愛情片《地球最後的夜晚》。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黃覺 飾 羅紘武

影片裡,有一個長達60分鐘的長鏡頭,它與《鳥人》中後期合成的長鏡頭截然不同,而是“純手工”拍攝出來的。

“我們這是真長鏡頭,就是隻要你錯任何錯一小步,鏡頭就廢了。”

這個長鏡頭對黃覺演技的要求無疑是特別高的,也讓周迅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不過幸好,這個高難度的長鏡頭僅用了三天的時間,就奇蹟般地完成了。

同樣讓周迅覺得心裡一顫的還有黃覺的臺詞,“他那個片花一出來,我就覺得,這個臺詞厲害了。”

在影片中,黃覺飾演一個重回貴州凱里故鄉,尋找12年前的戀人的中年男人羅紘武。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黃覺每天花了相當多的心思去學習臺詞。

“每天睡醒,就開始拿出一本外國小說就開始念,練到中午吃個午飯,然後去鍛鍊,練完了,又開始。”

每天如此,循環往復。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

黃覺 飾 羅紘武

“我發現我們的工作方式,其實是跟爆破是一樣的,我是屬於探路的,包括表演上的、運鏡上的,所有可能性全摸一遍。”

雖然周迅和黃覺同是非科班出身,但經過時間的磨礪,他們儼然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專業演員。

所以,在表演中,他們給出的眼神、說話語氣或者速度,都會很精準。

然而,這種“精準”有時候會讓人感覺是在刻意地“演戲”。

但是對於畢贛導演來說,他對這種刻意表演的東西很敏感,他不要這種東西。

這種把完美的創造力和生活的忠實性恰到好處的融合在一起的表演,被黃覺稱之為“無立錐之地”的表演狀態。

這種真實的“紀錄片式的表演”,周迅在巖井俊二導演的電影《你好,之華》中也感同身受。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電影《你好,之華》

周迅 飾 之華

“因為我也跟非職業演員演戲,他就是演一個老先生,就是老先生的樣子。

你不在角色裡的時候,你在生活裡邊,其實你也不知道是個誰,就是你就想過什麼樣的日子,就過什麼樣的日子。”

周迅說,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唯一源泉,演員要先體驗,先創作,再表演。

在拍攝《地球最後的夜晚》時,畢贛導演每天晚上寫完劇本,都會經過片場的小山去找黃覺聊劇本、討論角色。

“一個電影能夠創造一種氛圍,就是讓所有人都專注去創造這件事情,我覺得是特別享受的。”

對黃覺來說,演員在表演時能擁有足夠的創作空間,那才是真正的不一樣的生活。

黃覺、周迅:進亦不喜,退亦不憂

模特:周迅

攝影師:黃覺

他說——

“演員讓我們更多去關注這個世界,去定格一些可能別人會忽略掉的瞬間和情感,你感知世界的天線就是從一個本來很小的,換成一個大的,而且是名正言順,肆無忌憚。

我是演員,我得去吸收,我得去感受,你在演員這個角度,你開始覺得有興趣了,然後你開始自己塑造,找自己和角色的共通點,貼得越近越知道,挺欣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