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低級食物魚肉,為啥到了日本就成上等美味?

古代,中國人喜歡把處於統治階層的貴族稱為“肉食者”。因為,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普通百姓很難吃上肉,即便是自己養豬養羊,也必須把肉食上繳給貴族。因為《周禮》規定,只有天子、諸侯和大夫們才能食用牛、羊、豬、狗、雞肉。

中國古代的低級食物魚肉,為啥到了日本就成上等美味?

儒家聖人孟子,給梁惠王描述所謂的王道樂土時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所以,普通百姓想吃肉,只能等到70歲以後。不過,天無絕人之路,貴族們什麼肉都吃,卻唯獨不吃魚肉,還把鮮美的魚肉當做很低級的食物,這是為啥呢?

原因嘛,可以從古代的烹飪技術上找找原因。現在這些花樣繁多的烹飪技術是宋朝以後,才慢慢開始出現,炒菜技法在宋朝都還屬於傳男不傳女的秘訣。商周時期,烹飪食物的手法就非常單一了,除了煮還是煮,日常飲食也只能是飯和羹,調料也只有鹽、蔥、姜等寥寥幾種。

中國古代的低級食物魚肉,為啥到了日本就成上等美味?

加工肉食的方式也非常單調,就是煮成肉汁或者剁成肉醬。會做飯的朋友這時候會問了,不是還有烤肉嗎?烤肉是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流行,商周時期,只有北方的蠻夷才會吃烤肉,作為根正苗紅的中原王朝正統貴族怎麼會自甘墮落,去吃烤肉呢。

所以,在有限的烹飪技術條件下,商周時期的廚子會把魚肉做成什麼樣就可想而知了。滿是魚刺的魚肉醬或者腥味異常嚴重的魚肉湯,難怪貴族們會敬而遠之了。

中國古代的低級食物魚肉,為啥到了日本就成上等美味?

歷史上關於魚肉,還有這麼一個典故,一個貴族因為吃魚肉救了自己一命。

春秋戰國,晉靈君暗恨執政趙盾把持朝政,就派殺手除掉趙盾。殺手秘密潛入趙盾的家,發現趙盾在家只吃魚肉,感動的淚流滿面,趙盾節儉啊,竟然只吃魚肉。趙盾吃完後,天還沒亮,就正襟危坐,表情嚴肅的等待上朝,又把殺手感動了,自言自語的說,趙盾大好人啊,如果我殺了他,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但不殺他,就不能完成國君的委託,這可如何是好?一番糾結後,殺手決定自我了斷。

不過,在中原王朝是低等食物的魚肉,漂洋過海之後到達日本卻變成了上等美味。唐朝以前,日本經常派遣所謂的“遣唐使”來中國留學。“遣唐使”來中國後見到什麼就學什麼,中國的制度,文化、技術等知識都通過他們傳回日本。

中國古代的低級食物魚肉,為啥到了日本就成上等美味?

中國的飲食文化也被“遣唐使”帶回了日本,但是由於日本國內物質缺乏,不能像中國的貴族一樣隨意吃肉,就只好把魚肉發揚光大。慢慢的日本貴族也就把牛、羊等動物的肉當做是穢物,平時只吃魚肉和蔬菜。為了讓人們完全改掉吃肉的習慣,日本的天皇還多次下達“禁食肉令”。

日本的貴族也因此變的營養良,壽命大大低於普通百姓,身高也一代不如一代。不吃肉這一傳統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明治維新時才慢慢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