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陳巨慧 渠冉

省府前街:因處山東省人民政府前而名。此街舊時曾多次易名為:同知巷、憲衙街、澄清裡,這與當時這裡為掌管監察、司法的山東東西肅政廉訪使司有關。明代洪武九年,承宣布政使司遷來之後,改稱為“布政司街”、“布政司大街”,濟南人俗稱此街為“大布政司街”。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都司門口:因處明代的都指揮使司門口而得名。原都司門前有牌坊,坊額曰:節鎮、齊魯專閫。原都司衙門在雍正年間,由時任山東巡撫的嶽浚改建為“濼源書院”, “濼源書院”的前身,就是濟南最早的“白雪書院”。其址在現泉城路百貨大樓對過的郵政局印刷所的東西一帶。

舊軍門巷:因位於明代督撫軍門而名為“軍門巷”。明代正統五年,山東開始設巡撫,其衙署先稱“巡撫都察院”,後又稱“督撫軍門”,巡撫是統轄一省的民政、司法、軍事,在三司以上的全省最高長官。在明朝時,對總督、巡撫都稱“軍門”。清朝時,改名為“舊軍門巷”。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1947年地圖上的舊軍門巷

東更道、西更道:東更道、西更道是因為兩街分別位於清巡撫衙門東、西更夫打更巡夜之路而得名。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衛巷:因位於“濟南衛”西面而得名。“衛”是我國明代軍隊的編制名稱。當時要害地區設“衛”,衛有5600人,由都司統領,隸屬於都督府,一般駐地在哪裡就叫某衛,如“濟南衛”,屬於各省的都指揮使司。到明代中葉,屯田被軍官侵佔,軍士破產散亡,已經多不能擔任防衛了,多改用募兵來代替。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館驛街:明代曾經在此設立館驛總站,所以得名。館驛街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明代,“三司”移來濟南並在館驛街設立譚城驛,當時該街是條大路,被稱為“官道”,百姓稱館驛為“接官亭”,這條街的商貿活動十分活躍,街的兩旁有很多手工作坊。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前公界街、後公界街:舊時按察司署以東為隙地。後有人在此建宅,民居與官衙自然形成界限,稱為“公界”,其前段位於按察司署之東南側名“前公界”,其北段稱為“後公界”,後以此定位街名。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刷律巷:清代時,街上曾有一印刷“律條”之所,故名刷律所。此街南口路西有杜康泉,所以街原名“杜康泉巷”。該巷是1980年由原南北刷律巷、南東西刷律巷、北東西刷律巷合併而成。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寬厚所街:因街西路南清代有慈善機構“寬厚所”,街以“所”名之,街原名“南王府街”。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東舍坊街:這裡明代處老城東部,曾有“舍房”,明崇禎年間《歷城縣志》載為“東南舍房”,清乾隆《歷城縣志》稱“捨房”,1934年《濟南時政府市區測量報告書》稱“東舍坊街”。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皇親巷:據傳,清康熙帝與兵部侍郎孫光祀是“皇親”,又在此居住,故名“皇親巷”。

街巷|盤點濟南那些以官府、機構命名的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