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億“實質性”降準來了,金融去槓桿下的眾生相,閃崩傳染

有個小故事,一個村以農業生產為主,某一天村裡發現了一種寶石,大家都想要,然後開始競相購買,有限的寶石,有限的資金,一些風險偏好比較高的人,開始向商業銀行貸款,加槓桿去競價,寶石價格越來越高,之後風險偏好極高的人,向銀行貸款更多以爭奪寶石的所有權。

隨著寶石的價格上漲,大家形成一種認識,寶石是好東西,並且寶石價格永遠不會跌。直至有一天,一個擁有大量寶石的人拋售所有寶石,把大家的錢都給拿走了,寶石留給了大家。

在拋售的過程中,寶石價格跌了,商業銀行一看借錢給賭寶石價格的人有風險,就不再借錢了。起初,商業銀行的要求是買寶石的人自己出一半的錢,然後銀行給貸一半的錢。可是,當寶石價格跌破50%時,頂部融資的村民就還不起貸款了,商業銀行的壞賬就增加了。

7000億“實質性”降準來了,金融去槓桿下的眾生相,閃崩傳染

一.金融槓桿

股票價格漲,投資者借券商的錢去買股票,股票漲久了,投資者覺得股價永遠漲。券商借商業銀行的錢,商業銀行借央行的錢。一個股票值多少錢,大股東心裡有譜,然後開始大量增發,還有些公司加快股票增發。股票越來越多,股票價格要託在高位,需要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借更多的錢去買股票。直至有一天,股票價格彷彿漲不動了,一些有很多股票的人開始減持股票套現。就這樣,低價買股票高價拋出的人拿走了很多錢,高價增發的上市公司拿走了很多錢。券商一看有風險,趕緊告訴投資者把錢還我,然後投資者不得不賣股票。借錢買股票的過程是加槓槓過程,賣股票還錢的過程是去槓桿的過程。

那麼借錢買債券的過程是加槓桿的過程,拋債券還錢的過程還是是去槓桿的過程。

類似地,借錢買房,借錢買大宗商品(囤貨待漲)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大宗商品的庫存週期比較短,房地產的週期長達數十年。就說北京,一個家庭只能買兩套,二套房80%的首付,都是剛需了,自己住一套,孩子留一套差不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儘管北京房價很高,北京的房地產市場風險並不大,畢竟北京居民還難以做出把房子賣了還銀行貸款,實現去槓桿的過程。工業品和農產品的囤貨就不一樣了,農產品一年至少一季或者更多,如果是全球生產,而工業品供應週期短則幾個月,長的像銅礦這些也不超過5年。供應週期遠遠低於房地產的需求週期。

說到底,無論股票、債券還是房地產,都是和寶石一樣的邏輯。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在槓桿的幫助下我們可以用較小的質量撬動巨大的物體, 以四兩撥千斤。用到金融領域槓桿也是一個有撬動效應的工具,只不過這裡撬動的是經濟意義上的收益和風險,而非物理質量。

二. 金融去槓桿下的利好

1. 7000億"實質性"降準來了

7000億“實質性”降準來了,金融去槓桿下的眾生相,閃崩傳染

1、從2018年7月5日起,下調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2、鼓勵5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運用定向降準和從市場上募集的資金,按照市場化定價原則實施“債轉股”項目。支持“債轉股”實施主體真正行使股東權利,參與公司治理,並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

3、定向降準資金不支持“名股實債”和“殭屍企業”的項目。

4、郵政儲蓄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商行等中小銀行應將降準資金主要用於小微企業貸款,著力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5、5大行與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可釋放資金約5000億元

自2018年7月5日起,下調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十二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可釋放資金約5000億元,用於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項目,同時撬動相同規模的社會資金參與。相關銀行要建立臺賬,逐筆詳細記錄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實施情況,按季報送人民銀行等相關部門。

6、郵儲銀行、城商行等可釋放資金約2000億元

同時下調郵政儲蓄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可釋放資金約2000億元,主要用於支持相關銀行開拓小微企業市場,發放小微企業貸款,進一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7、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簽約金額和資金到位進展比較緩慢,考慮到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是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的主力軍,可通過定向降準釋放一定數量成本適當的長期資金,形成正向激勵,提高其實施“債轉股”的能力,加快已簽約“債轉股”項目落地。

9、此次定向降準有利於穩步推進結構性去槓桿,有利於加大對小微企業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屬於定向調控和精準調控。

10、十七家大中型商業銀行使用定向降準資金,支持充分體現市場化和法治化原則的“債轉股”項目,以下幾條是需要注意的:

2. 銀行業的價值迴歸

近期,銀行板塊的風險點在逐步減少,在強監管和去槓桿的背景下,銀行業存在三個風險點:一是大資管新規落地的風險;二是金融嚴監管政策是否持續的風險;三是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7000億“實質性”降準來了,金融去槓桿下的眾生相,閃崩傳染

隨著4月底大資管新規的正式落地,一些政策措施明顯好於市場預期,不僅僅是過渡期的延長,同時有助於降低無風險利率。而且,除了資管新規外,目前金融嚴監管的政策基本上都已經出清,後續主要是前期政策的實施,不會有更加嚴厲的監管政策出臺。

就當前形勢而言,基本判斷是經過前期調整,銀行股已經進入價值投資區域,估值優勢疊加政策紅利,估值和趨勢向上。

對銀行業而言,未來的政策紅利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力度空前。4月27日,銀保監會已正式發文落實金融業對外開放;二是降準。上2次降準100 BP釋放流動性1.3 萬億元,加上9000億元置換MLF,4000億元為新增流動性,可增厚行業淨利。預計未來還會降準;三是大資管新規正式落地超預期。4月27日,大資管新規正式落地,過渡期延長到2020年年底,存量非標妥善處理,對經濟增長不會有衝擊。

三 .金融去槓桿引發的 債券市場違約潮

債券市場接二連三的違約潮,引發了投資者對於金融風險的擔憂。相比之前的信用風險潮,近期違約事件中民營企業佔比更高,而這些違約主體中不乏一些規模較大、過往經營情況良好的龍頭企業,甚至是上市公司。違約的原因主要是企業資金鍊條的斷裂。

同此前違約潮爆發的背景有所不同,近期宏觀經濟並沒有明顯走軟,企業的盈利水平和償債能力都處於良好水平。金融去槓桿帶來的廣義社會融資總量的收縮是背後的根本原因。監管者需要對此更加關注,切忌因為去槓桿這樣的“人為拆彈”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如果信用危機惡化,政策制定者可通過擴張信貸資產規模,如定向降準,或通過擴張債務資本融資規模,如新一輪地方債務置換等措施,避免對實體經濟造成傷害。

民營企業背後,擔憂蔓延。

年初以來,國內債券市場已有20起債券違約風險事件,其中凱迪生態、中安消、上海華信、富貴鳥、神霧環保、億陽集團等都是新增的違約主體,涉及的債券面值總金額也達到163.5億元。

特別是4月以來,違約風險的暴露有加速趨勢。除債券這樣標準化的金融產品外,受資管新規影響較大的非標金融資產,也有越來越多的違約事件發生。年初以來至少有10只以上的信託產品出現兌付延遲或無法兌付的情況,這些主要是融資類的信託產品,涉及的融資主體不乏一些省級融資平臺和省屬國有企業。

更加危險的是,如果債券市場情緒繼續惡化,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中低等級信用債到期的規模會不斷增加。特別是明年上半年,將有接近1萬億規模的AAA級以下信用債到期。這些企業如果融資需求無法得到資金滿足,違約事件將大面積爆發,造成企業的黑字破產。

四.如何規避金融去槓桿的風險?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經營企業也一樣。成功的企業總是追求自身的不斷壯大,然而沒有明確的目標、切實可行的擴張計劃,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倉促的增長只會使一個運行良好的企業系統陷入癱瘓。過分樂觀估計市場前景而盲目大量投資,擴張過快,耗資巨大,以至於財務資源不足以支持企業的高速擴張,投資需求的增長與現金流量的增長速度不相匹配,無法滿足高速擴張所需要的大量資金,造成現金斷流,陷入黑字破產之境。

1、什麼是黑字破產

黑字破產是指是帳面上有利潤,資產負債率也不高,但由於利潤 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核算和確認的,即使賒銷在會計上也被確認為收入和利潤。最後貨款無法收回,導致收入和利潤虛假實現,造成現金流斷裂,陷入黑字破產。

2、黑字破產的財務成因

資金鍊斷裂的原因很多,包括控股股東及關聯方佔用上市公司資金、行業週期影響,經濟政策性和體制性財務危機等,但本文主要從財務角度來研究黑字破產的內部原因。

(一)盲目擴張,過快的增長速度使經營管理和財務能力跟不上

(二)資產結構不合理,自有資金不足,負債過多,特別是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發展

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資產負債率過高,受到一定的經濟波動和自己經營戰略的影響就容易出現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的情況,以債還債便是最普遍的解決手段,只要債務鏈的一個環節出現斷裂,就會使企業陷入黑字破產的困境。據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的房地產業存在房地產開發資金過多依賴銀行貸款的問題。

3、防止黑字破產的對策

(一)紮根於企業的實際情況,科學確定企業增長速度,實現平衡增長

首先,需要考慮的是企業的擴張是否與市場狀況相適應。企業選擇擴張的行業是朝陽產業還是夕陽產業;政府對這個產業是採取扶持還是打壓政策;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是否有足夠的市場需求量;企業的市場份額以及競爭對手的強弱如何;企業選擇擴張的版塊是否有足夠的盈利空間等。再者,企業擴張的速度和範圍是否與企業的籌資能力相適應。投資規模越大,對資金的需求量就越大,相應的對企業籌資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企業的籌資能力主要取決於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的資信、企業的資金結構、國家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等因素。

(二)優化應收、應付賬款和存貨管理,適度負債

1.應收賬款是企業價值鏈中的重要一環,企業要減少財務風險,警惕黑字破產,就要加強對應收賬款的管理,我們需要制定嚴格的商品賒銷制度,密切監控日常欠款,隨時關注經濟環境的變化給重要的欠款企業帶來的影響,積極開展欠款回收工作。對未來重大項目的投資及融資、大額債務的本息歸還等也要做出統籌安排。加速企業的存貨流轉。一方面根據外界的實際需求量,降低存貨的產量。另一方面,想盡辦法加快存貨的銷售速度。

2.企業要發展,一方面要藉助融資手段和財務槓桿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將負債帶來的財務風險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權益資金不需要償還,財務風險較低;債務資金需要在到期日償還本金和利息,財務風險較高。因此,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要適中,也就是權益資本所佔的比率不能太低,債務資本必須控制在應有的範圍內。企業可以根據當前的債務水平、盈利能力的穩定性、經營風險、資本成本、償債能力等確定企業最優的資本結構,適度負債。

(三)建立健全的現金流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特別是償債能力和支付能力考核指標體系,將償債與支付能力納入企業內外廣泛的監控之中

我們在投資一個企業的時候,除了看企業的貨幣資金存量之外,必須要計算出企業完整的經營週期,分析出企業的現金餘額,現金週期。

7000億“實質性”降準來了,金融去槓桿下的眾生相,閃崩傳染

經營週期就是企業從採購,到銷售,再到回款,所需要的時間。

現金週期,以0為界限,可以看出企業是否缺錢,如果現金週期負數越大,表明企業有足夠的現金頭寸,如果現金週期為正數,表明企業沒有足夠的現金,維持正常運轉還需要借貸。

危機還在繼續,尚沒有短期見底之狀,資本市場低迷,銀行“惜貸”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應對危機,抱團取暖,共度難關之時,“現金為王”無疑是一良方。企業在追逐利潤的同時,應更多的考慮現金流量和存量的支撐,要有合理安全的速動資產,不要盲目擴張,拉長經營戰線,增大財務風險,一旦資金鍊斷裂,勢必使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無力自撥,最後走進賬面有利潤,卻因無現金流維繫生產經營而導致“黑字破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