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科普系列之九: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西藏拉薩河谷平原紅山上,海拔高度近4000米,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築之一。無論從宮殿設計、土木工程、金屬工藝,還是雕塑、壁畫等方而而言,布達拉宮都集中體現了古代西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藏族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因此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
從總體設計思想到建築具體設施,布達拉宮均強烈反映出西藏社會鮮明的政治和宗教色彩。其規模之大和完工之快,都與古代西藏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息息相關。每次興築,事先均有設計、施工的負責人,有統籌的安排和周密的計劃,反映出其施工組織的嚴密性。設計者在新舊建築之間,注意統一和協調,從而達到巍峨壯觀、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從結構、外觀到內部做法,都採用傳統的藏族建築形式,反映出藏族工匠對建築藝術和技術的高超駕馭能力,可以說,布達拉宮是藏族燦爛文化的象徵。
布達拉宮的前身是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所修宮殿,後一度衰敗。1645年五世達賴開始重建布達拉宮,於1 693年基本完工,其後又多次進行擴建,形成今日規模。17世紀後長期作為達賴喇嘛的冬宮使用。
布達拉宮佔地約40餘萬平方米,總體由山上的宮堡群、山下的方城和山後的龍王潭花園三部分組成。其中宮堡群是用巨石塊沿南面山坡依山勢所建,佔據整座山頭,總平面呈不規則佈置。主體建築包括紅宮與白宮,居於山頂的最高處。兩側為附屬建築。東西總長約370餘米.南北最寬處為100餘米,高117.19米,總建築面積為57700餘平方米。
敝號影響力小,您認為寫得還行,就支持一下,一起弘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敬請“轉發”!謝謝!
原稿:陳巍
閱讀更多 科普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