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屯墾人物誌丨封常清:戎馬一生 發展屯田

西域屯垦人物志丨封常清:戎马一生 发展屯田

西域屯垦人物志丨封常清:戎马一生 发展屯田

封常清。(插圖由張安福提供)

封常清是唐朝有名的將領,也是唐朝駐西域的著名官員。他自小在西域長大,對西域形勢頗為熟悉,這奠定了其成功經營西域的基礎。他多次率軍平定威脅西域的反叛活動,為唐朝經略西域和進行屯墾開發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政治局面,有力促進了唐朝西域屯墾事業的發展。

封常清,生年不詳,卒於天寶十四年,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縣)人。封常清自幼失去雙親,與外祖父相依為命,後外祖父因罪被流放到安西充軍,擔任胡城(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東)南門的守軍,封常清便與外祖父一起生活在西域。外祖父好讀詩書,常在城門樓上教封常清讀書,在外祖父的教導下,封常清博覽群書,尤愛讀儒家經典,少年時便在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愛國的種子,立下了在邊疆幹出一番事業的雄心。外祖父去世之後,已經30多歲的封常清,情感上無所依靠,經濟上也沒有收入來源,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常在城門口看見高仙芝出行,前呼後擁的場面,讓他心生羨慕,便毛遂自薦,成為高仙芝的隨從,為其建功立業搭建了平臺。

封常清成為高仙芝的隨從後,起初並沒有受到重視,轉機出現在首次隨軍出征。天寶初年,達奚諸部叛亂,從黑山以北一直攻打到碎葉城,唐玄宗命令夫蒙靈詧前去平叛,夫蒙靈詧派高仙芝率2000精騎自副城向北,直至綾嶺下出擊叛軍,取得勝利。封常清在帳中私下寫好捷報,詳細地記述了他們如何快速取得戰爭的勝利,呈給高仙芝。捷報特別符合高仙芝的心思,高仙芝看後非常詫異,在判官劉眺、獨孤峻的提議下,高仙芝請封常清入坐,談得很投機。從此,封常清的名聲在軍中逐漸為人所知,後來又以破達奚之功,任疊州(今甘肅迭部)地下戍主,繼續任判官一職。這是封常清以軍功走上仕途的開始,此後又履任鎮將、果毅、折衝等職,在西域的事務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天寶六年,封常清隨高仙芝擊敗了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國(今克什米爾西北部),開始在軍事方面展現才華。12月,高仙芝取代夫蒙靈詧出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封常清也升任慶王府錄事參軍,後又任朝散大夫,專門負責四鎮的倉庫、屯田、甲仗、支度、營田等事宜,直接管理屯田,保障軍需。此後高仙芝每次出征,都讓封常清做留後使,保障軍需供應。充足的軍需供應是戰爭勝利的關鍵,高仙芝把如此重要的任務屢次交給封常清,足見封常清深受其重視。作為高仙芝的得力助手,封常清在西域初創業績,為其以後發揮更大的作用開啟了良好的開端。

唐朝積極經略西域,在西域設置了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統一管理在西域的屯田。唐玄宗時,又設置了節度使和營田使,由營田使主管屯田,但這兩個職務一般都由一人兼任。都護府屬下各都督府州、軍鎮的屯田,由都督、刺史和駐軍長官兼管,管理機構簡單,官吏亦不多。因封常清有才學,辦事果斷,遂被封為安西四鎮支度營田副使、行軍司馬,組織管理屯田事宜。天寶十一年,封常清升任安西副大都護,攝御史中丞,持節充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 開始總管西域的屯田事務。後來,北庭都護程千里任右金吾大將軍,仍然任用封常清為北庭都護,兼任伊西節度使等,管理屯田,以供應軍需。到天寶十二年三月,因為出色的業績,封常清兼任伊西北庭節度瀚海軍使。封常清身兼兩鎮,集權力與榮耀於一身,達到了人生與事業的巔峰,這期間也是唐朝屯田發展較好的時期,封常清在其任上兢兢業業,促進了屯田的進一步興盛。

據已發現的考古資料記載,天寶年間,唐朝在安西即庫車一帶屯田規模宏大,水利建設成效顯著,府庫充盈,主持其事的封常清功不可沒。從依然矗立在戈壁沙漠的古戍堡、土城的遺蹟,以及發掘時發現的大量糞類堆積來看,當時唐軍不僅從事屯墾,種植農作物,還飼養牲畜。《新唐書·高仙芝傳》載,有“城東千石中田”,可見當時屯田規模的宏大。封常清勤於政事,奔波於安西、北庭之間,據《唐天寶十四載(755)郡坊申十三載九至十二月諸館支貯馬料帳》文書內容可以看出,封常清任兩鎮節度後,在天寶十三年四月末,由長安西歸,到達交河郡治所後,稍事休息,即由交河城出發,北上通過“他地道”,翻越天山,趕赴北庭。在北庭停留到八月末,開始南下到交河郡,然後西行返回安西治所——龜茲(今庫車)。九月末,曾一度準備由安西再去北庭。但是否成行,無資料加以說明。直到十一月初,又有北庭之行,十一月十八日,返回安西治所。此間經過閏十一月,十二月經交河郡,再至北庭。可見,天寶十三年封常清由長安返回西域後,就頻繁奔波於安西、北庭之間,寒冬臘月,沿途條件極為艱苦,今人尚且畏此險途,封常清雖已位高權重,卻仍能不畏艱險,為發展西域屯墾、維護秩序安定竭盡全力。

封常清雖是行伍出身,但文才武略齊備,治軍嚴明,組織屯田有效得力;長期鎮守安西、北庭,對唐朝西北邊境的安寧立下汗馬功勞;征戰大勃律,消除了對西域的威脅,確保了西域有一個相對安穩的社會政治局面,有利於屯田的開展。在西域治理中,他還非常重視人才,詩人岑參曾任其部下,為安西、北庭節度判官。在岑參氣勢磅礴的詩歌中,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有關封常清的詩篇: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雲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此外,還有《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篇: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

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臺九月風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鬥,

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

金山西見煙塵飛,

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

半夜軍行戈相撥,

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

五花連錢旋作冰,

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

料知短兵不敢接,

車師西門佇獻捷。

詩歌記述了封常清出徵應對敵軍侵犯的情景,為我們展現了當時西域屯墾戍邊的艱辛,也體現了封常清忠貞愛國、鎮守邊疆、不畏艱險的高尚情操。

封常清率兵抵禦各方勢力對西域的侵擾,進行屯田開發,維護了西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作為安史之亂前主政西域的最後一任唐朝名將,封常清稟承朝廷方針,守蔥嶺以為西界,與大食化解積仇,保持互不侵犯的良好關係。此外,封常清還平定了金山(今阿爾泰山)葛邏祿叛亂與播仙(今且末)吐蕃之亂,可謂是南征北討,馬不解鞍,功業赫赫。天寶十三年,封常清回朝,唐玄宗封他為御史大夫,授一子為五品官,連他早已離世的父母也獲贈封爵,充分肯定了封常清在西域的功績。但是,封常清卻在安史之亂的潼關守衛戰中受誣陷致死,結束了其戎馬倥傯的一生。

封常清的西域屯田措施,為其後繼續屯田打下基礎。安史之亂後,唐朝勢力衰落,吐蕃佔領河西走廊,西域與內地失去聯繫。但當地屯墾軍民仍與吐蕃進行殊死血戰,孤軍堅守西域,繼續捍衛唐朝在西域的主權。如果沒有屯田軍對西域的開發,如果沒有廣積糧的長期準備,這樣的持久戰是根本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