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朗讀者》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上映十年之後仍然在網絡上可以見到一些相關話題的爭論。一部偉大的電影所表達的情感,會讓觀眾產生困惑,有了這種困惑才有之後很長時間的討論和解讀,每個人從學識,到情感認知,再到社會閱歷的千差萬別,導致了每個人對於同一部藝術作品的感知,會南轅北轍背道而馳。對於我個人而言富有爭議的電影,反倒好過眾口一詞的佳作。電影不是數學,一部電影打開了觀眾無數方向的思考空間,才是電影最大的魅力。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除了新聞聯播,我有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不怎麼看電視節目了,很多熱播的節目我都是孤陋寡聞後知後覺。冬天時有一次回家吃飯,媽媽和姐姐熱烈的討論關於《朗讀者》的話題,還都問我看過沒有。我趕緊搖頭,心想這部怎麼也不適合母子三人在飯桌上切磋一下。埋頭吃飯聽了一會才知道央視有個《朗讀者》,心裡才悄悄鬆了一口氣。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首先解讀一下男女主人公是相愛的嗎?

這裡的“愛”首先必須定義為愛情,男女之間兩情相悅的“愛”。我覺得二人從來沒有彼此相愛過。先從男主角的視角開始,15歲的騷年,在一個躁動的夏天有機會和一位美婦人糾纏在一起,這段孽緣只是慾望,跟情感關係不大。此時的少年還無法分辨肉體的誘惑和愛的區別,一個橋段伯格對漢娜說我愛你,你愛我嗎?漢娜的眼神非常疑惑,男孩不懂漢娜是清楚的,此時的二人並不是真正的愛情。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二人的第二段交集,漢娜的庭審階段。很多解讀把這裡看成伯格因為軟弱放棄了拯救漢娜的機會,伯格背叛了漢娜。我對這個觀點持徹底否定的態度,成年的伯格已經清楚什麼是愛,什麼是慾望的迷戀。在整個庭審過程中,他已經徹底從精神層面瞭解自己迷戀的女人,究竟是哪一種人。這裡注意了之前二人是朗讀者和聆聽者,二人並沒有精神層面的過多交流。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伯格從旁聽的側面,徹底在人性層面瞭解了漢娜。一個可以在聆聽女孩的朗讀之後,再無情的把她們送往奧斯維辛的納粹盲從者。之所以說她盲從者,是因為她沒有堅定的納粹主張,她把看守當成普通的職業,對於她來說在犯人中挑選幾個人去執行死刑,只是她的本職工作,和屠宰場把牲畜趕向屠刀的屠夫,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從人性的角度此時的漢娜不僅僅是可悲,而是可恥,甚至是可憎。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在其他看守都要否認這種主宰生命的生死選擇時,她坦然的承認不是勇敢。說謊的人是在逃避責任,這裡注意了,其他人知道自己對於猶太人被屠殺是負有責任的,所以才會逃避和推脫責任。而漢娜不是,她不覺得有人因為自己的選擇被屠殺,她應該承擔什麼責任,這只是她當時的本職工作,所以她理直氣壯的反問法官。而法官的啞口無言正是這一點在法理上,漢娜的確沒有太大的法律責任,可是在人性層面上恰恰證明,漢娜此時對隨意決定他人生死毫無悔意,對死去的人沒有任何愧疚,漢娜從骨子裡對猶太人的生命充滿了漠視。

庭審的高潮階段,是漢娜只要承認自己是文盲,就可以洗脫導致三百名猶太人死亡主謀的指控。這個橋段是電影承上啟下的關鍵點,這裡的錯誤認知會直接導致後面對劇情理解的徹底偏差。漢娜並不是伯格最初理解的自卑造成的這一決定,在道德層面上她認為,把自己是文盲公之於眾帶來的羞恥感,遠遠大於自己造成三百名猶太人死亡的惡行。對於此時的漢娜來說三百個猶太人鮮活的生命,遠沒有自己可悲的自尊重要。她寧可承認自己是主謀面對嚴酷的法律懲罰,而不願意承認自己是文盲,在她的心理她並不認為猶太人的死,自己有多大的過錯。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在前往探視的途中,伯格轉身而去不是在關鍵時刻的怯懦,而是在那一刻伯格認清了漢娜人性上醜陋的一面。理解到即使出庭作證把漢娜從監獄中救出,也無法拯救漢娜這個納粹的盲從者可悲的靈魂。這時的伯格不僅不愛漢娜,而是憎恨和厭惡她。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二人的第三次交集,伯格離婚之回到故鄉,故地重遊勾起了他少年輕狂的回憶,他發覺自己並沒有忘記漢娜,並且可能一生都無法忘記她。伯格開始通過錄音機再次成為漢娜的朗讀者,這裡伯格仍然不是出自於愛,或者定義為暫時還不是愛。成熟伯格希望從肉體到靈魂都愛上漢娜,而漢娜醜陋的靈魂需要救贖,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挽救漢娜的靈魂,當自己在人性層面接受漢娜之時,自己才會跨越心中的障礙再次愛上自己心中的女神,從肉體到精神統一的愛。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第四次交集,出獄前的見面。很多人認為只要伯格不縮回手,大膽直白的表達愛意,漢娜不會心灰意冷的選擇自殺。這裡應該至少有兩個地方是嚴重錯誤的。首先漢娜自始至終對伯格的感情都不是男女之愛,伯格的愛不是支撐漢娜活下去的理由。漢娜對伯格的感情,包含了性玩具,寵物,孩子,情人多重複雜的含義,是性,母愛,關愛,友誼的多重混合體,偏偏沒有普通認知的愛情。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而在縮回手的一刻,伯格需要確定的是,在精神層面漢娜在認字和閱讀之後是否得到了救贖。倔強的漢娜拒絕向伯格表露心跡,此時的她不是對伯格的疏遠黯然心傷,她應該很久之前已經做好了決定。在學習了知識之後,漢娜開始懷疑自己堅信的正確性,在對道德和人性從新反思之後,漢娜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後悔和自責。二十年監獄生活,在看守眼中開始十幾年漢娜是堅強的,而再次收到伯格的錄音帶,自己開始學習認字以後的幾年她開始放任自己。始終堅信自己無罪的人,在精神層面永遠是堅強的。而幾十年的信仰崩塌之後,漢娜變得困惑起來。伯格的原諒無法平息漢娜心中的罪惡感,在法律層面接受法律的懲罰服滿刑期之後,在出獄的前夜以死向逝者謝罪,恰好是漢娜這一人物倔強性格的完整體現。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踩著象徵知識的書籍上吊,意味著因為愚昧而泯沒的人性已經迴歸,因為無知而犯下的罪行,要用結束生命去得到靈魂的救贖。“無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戰爭即和平”“沒有文化的人不悲傷”,人類良知已經被喚醒的漢娜,自己無法再原諒自己,而不是在感情上受到了伯格的傷害。

關於《朗讀者》幾個爭議話題的個人解讀

伯格的美國之行。在漢娜死後,伯格在精神層面再次愛上了,這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此時伯格終於在精神和肉體上完整的愛上了漢娜。這個我們可能很難理解,對於基督徒很容易,每一個得到救贖的靈魂都是聖潔的。猶太人倖存者的小女兒,拒絕了捐款卻收下了茶葉盒,她不會因為漢娜是文盲,不是主謀而原諒她,無知犯下的罪行也是罪行,她接受茶葉盒是接受漢娜個人臨終的歉意,她認同自己和漢娜同是時代的犧牲品,但是漢娜是加害者,自己是受害者。

四十年前轟轟烈烈的大時代,很多親歷者同樣認為自己是時代的犧牲品,卻從未反省作為鼓譟的盲從者自己同樣有罪。時代的主導者有罪,身不由己的跟隨者也有罪,渺小的個體不需要對整個時代負責,但是至少應該對自己親手加害之人抱有悔意。即使沒有法律的懲罰,也應該在人性的良知上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現在很多希望從頭再來一次的老人家們,應該沒什麼悔意吧。而選擇性遺忘,十幾億人的集體失憶,也使國人中象伯格一樣的後代人,沒有了對自己出生之前發生的事反思的必要。一個對自己的過去都一知半解的民族,註定是個懵懂困惑的民族。

對於一部偉大的電影來說,好萊塢的類型片理論就是徹底的狗屎。一部情感豐富的電影怎麼可能簡單的用愛情片,戰爭片或者劇情片來劃分呢?同樣人類的情感也不能用愛或者不愛,人也不能用好人或者壞人定義。漢娜的角色塑造的非常成功,這部應該是肥溫演技最出色的一部。漢娜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呢?

這裡所談的其實只是這部電影很小的一部分,電影在愛情,父輩之罪,法理,社會,人性等諸多方面都值得深度討論,一部偉大的電影,強烈推薦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