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為何不用君主立憲制來延續生命呢?揭祕真相!

在清朝末期,世界上的好多國家都因為改變了政體,從而走上了強國的道路。那麼向來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清政府為什麼不仿照國外成功的君主立憲制來延續自己的生命,維護自己的統治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他,觀看他。

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為何不用君主立憲制來延續生命呢?揭秘真相!


君主立憲制大體行政方式

其實並不是清政府不想實行君主立憲制,而是先因慈禧阻撓,後因時間不足。導致了清政府還沒來得及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就在全國範圍內爆發了“辛亥革命”,民主革命的浪潮毫不留情的掀翻了封建主義,掀翻了清王朝。

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為何不用君主立憲制來延續生命呢?揭秘真相!


慈禧太后

早在1898年,在清政府“甲午戰爭”戰敗,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就效仿日本國的“明治維新”進行了公車上書,建議引導光緒帝進行變法改革,以圖富強。在經濟上大力發展工商業,而在政體上實行了就是君主立憲制。但是這一變法圖強的舉動卻因為觸動了清政府實際的掌權人慈禧太后的利益,而被迫終止。變法維新僅僅進行了103天,就被慈禧下令“祖宗之法不可變,終止維新,一切照舊”。隨後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大肆捕殺維新派成員,維新人士或被殺,或逃跑,光緒帝也被軟禁在了瀛臺。自此,再沒有人敢提起改革維新,再沒有人敢說君主立憲。
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為何不用君主立憲制來延續生命呢?揭秘真相!

監國攝政王載灃

直到慈禧太后薨逝,宣統皇帝繼位之後,清政府迫於國內外的壓力,又結合親貴王族的綜合意見。監國攝政王載灃終於在1906年代皇上下詔,要預備立憲,並且定下了“九年後正式實行立憲制度”的方案。在中央成立了資政院,在地方成立了諧儀局。詔書頒佈後,以實業救國狀元張謇為首的各地立憲派政治團體發起了國會請願運動,強烈要求速開國會,頒佈憲法,縮短預備立憲期限。清政府又在1908年宣佈縮短預備立憲期為五年,即1913年開始正式實行君主立憲,同時成立了內閣。但是,內閣成員無一例外全是皇室人員。導致立憲派失望至極,這無疑是激化了國內矛盾。終於,在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了。不久宣統皇帝溥儀被迫下詔退位,清王朝直到結束也沒有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
風雨飄搖的清政府為何不用君主立憲制來延續生命呢?揭秘真相!

小溥儀與父親載灃的合影

總而言之,晚期的清政府在不停的嘗試著拯救自己,可又堅定不移的想把所有的權利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裡。先是慈禧,後是載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比天大。從不睜眼審讀時事,只是一味的閉眼幻想著清王朝的千秋無期。事實證明,美夢終究還是會醒,風雨飄搖的清王朝終究還是沒能自我拯救,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