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朝時期差點進入“君主立憲制”

雍正王朝,八爺黨聯合關外的鐵帽子王、步軍統領隆科多等人,向雍正皇帝發難。他們控制了九門,又利用整頓旗務之機節制了豐臺大營。然後,八爺黨威逼雍正,實行“八王議政”。八爺黨口中的八王議政,是八位王爺共同執政,是試圖架空雍正,奪取朝廷最高決策權的陰謀。當然,這種陰謀最終沒能得逞,老臣張廷玉站了出來,他細數“八王議政”的前因後果,戳穿了老八等人的真實圖謀,等到十三爺控制了豐臺大營,出現在朝堂之上,老八的陰謀徹底破產,一切也就塵埃落定了。

既然老八口中的“八王議政”是一場陰謀,那麼真實的八王議政制度是怎樣的呢。

中國清朝時期差點進入“君主立憲制”

真實的八王議政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創,此時,滿清雄踞於關外。為後世計,為了滿清政權的穩固。努爾哈赤 這才建立八王議政制度。該制度大體如下。

一、君主與八和碩貝勒並肩齊坐,共同受國人朝拜,若不聽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則八王可以更換。事實上,八王議政並不僅僅只有八人,最早的八王包括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以及努爾哈赤十子德格類、代善長子嶽託、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十二子阿濟格以及“多爾袞、多鐸”(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和十五子,兩兄弟共享一個名額),實際上是九個人。

二、八王與新汗共同議處軍國大政(八王還可廢黜新汗)。

三、八王共同斷案、有做出裁決的權力 。

四、八王有權授予官職,任免各旗將領。

五、八王共分戰利品。

顯而易見,這種制度對君主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隨著皇太極的上臺,他想方設法打壓各大貝勒,不僅使汗位逐漸穩固,也進一步削弱了“八王議政”制度之作用。

崇德元年,皇太極將該制度正式命名為議政王大臣會議。此後,大清一統江山,隨著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八王議政制度更加衰落。順治康熙年間, 皇帝主要依靠內閣處理政務,到了雍正,乾隆年間,軍機處的產生,代表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到達頂峰。皇帝通過軍機處,總攬國家大事。而議政王大臣會議,漸漸成了擺設。此時,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的僅限於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名,自此“八王議政”制度也隨之結束。

由此可見,八王議政是滿洲貴族分享統治權、共同理政的一項制度,他滿足了早期 滿清政權發展的需要,但受時代限制,八王議政不可能在封建社會的土壤裡生存下去。

既然八王議政都生存不下去,君主立憲制度就更別提了。君主立憲是在保留原來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共和政體。君主立憲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它最早由英國的光榮革命,通過《權利法案》產生。英國的光榮革命,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起來,發動的反對斯圖亞特王朝的自上而下改革。不管怎樣,君主立憲的基礎,需要的是資產階級的產生,還有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中國清朝時期差點進入“君主立憲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