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文 / 凉爽

“帮我发个广告?”——“好吧”(不要,我怕扰到我朋友圈的人,但更怕失去这个朋友)

“你在国外旅游啊,帮我带个XX”——“我帮你找找”(我不是代购的,但是又不好意思多收朋友代购费,损了就帮她带一次吧)

“你认识人多,帮我找工作,顺便帮我看看房子吧”——“我下班帮你看”(我自己也很忙,我也不想找,但是朋友人生地不熟的,帮一次吧)

……

明明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却觉得说个“不”字都难为情。

绝大多数时候,自己总会乐此不疲地先照顾别人的感受,对别人的要求唯唯诺诺,在满足别人的需求的时候难以拒绝。尽管有时自己并不想答应朋友帮他做事情,真正意义上不是那么舒服,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那么你很有可能属于讨好型人格。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图片摘自网络)

“大好人”的背后

Sherry Pagoto博士指出,讨好型人格并不是人格障碍,它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讨好型人物的核心特质是——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绝,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这可能与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讨好型人格的小时候给人的印象就是乖小孩,不会哭闹作对、很听话、很安静。

在儿时成长环境中,假如有刻板、严肃、挑剔的父母需要你随时保持警惕,小心取悦,察言观色让自己在努力才能获得关注和成长,不能犯错,才可能避免被父母指责。潜意识地你就会一直期望获得父母的肯定和赞赏,可能就会成为一个讨好者。

表现上的乖,是边界感的模糊,是恐惧。

他们在去讨好别人的时候,潜意识里想获得别人的认可、信任和关爱以让自己更好生活。在“讨好者”的认知中,只有通过“讨好别人”、“牺牲自己”这一个方式,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赏的途径。于是在长大后一直沿用这种认知模式,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很容易被别人标签为“大好人”。

他们却忽略了这种深深刻在他们的行为模式里的“讨好行为”所带给自己的矛盾的痛苦。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我不想再当“好人”了!

一、尝试拒绝,建立边界意识。

从认知上改变讨好型思维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最立竿见影的进步的就是改变行为了。尝试着在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候明确表达拒绝。

第一位考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不意味着自私。承受太多压力和责任不利于你的心理平衡。现在,说“不”,破解失衡的自己。

二、坦然接受你初次拒绝的内疚感。

开始改变习惯总是艰难的。先从行为上暗示自己,这个做法没有错误,我不用内疚,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朋友也是有办法解决的。

三、学会悦纳自己,提高自信。

要理解到,你永远也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多点夸夸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一起,设置建立自信的小方法并一同执行。

不必时常和别人做比较,请悦纳自己并且更爱自己。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这个转变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比你所想象中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也许一年甚至是三年五年。

讨好型人格们习惯了逃避“讨好”自己的责任,习惯了用幻想来“解决”问题,改变总是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的行动和努力后你才能见效。

如果你觉得“我现在挺好”,我觉得无可厚非,也不需要极力去改变了。

你是讨好型人格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