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文字&摄影|赵东山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游客眼里的杭州,或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水乡文化,或是“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的西湖风情,或是梅家龙井馥郁的茶香,或是灵隐法喜侘寂的禅意。

西湖、灵隐……这些杭州的“网红”早早地占据了人们的视野,也成为万千游客来杭“打卡”的首选之地。但真正的杭州,或许潜藏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与旗杆上……

在杭城的老街里,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万千人情在这里汇聚,共同铸成了城市的肌体,而这或许是老杭城最有质感的标签吧。

十五奎巷

十五奎巷,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与城隍楼牌巷相通,在宋曾名“竹竿巷”,属长庆坊。关于名字的来历,有人说,“巷徽州会馆内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也有人说,“明嘉靖年间,巷人多习骑射,科举考试时一举得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如今,“石乌龟”与“武状元”都已难觅踪迹,城市氛围也不能与当初同日而语。唯一留存的,可能是那种扑面而来的闲适与自在,是刻在老杭城人骨子里的一种风度。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卖工艺品的小贩,闲靠在共享单车上招徕路人。妻子守在摊开的工艺品旁,不忘玩一玩手机。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今天上午吃什么饭呢?”大概也只有这样的烦忧了吧。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天气好时,即使腿脚不便,也可坐上代步车,慢慢地出来溜达溜达。

或许在哪个街口,碰见哪个老熟人,就是打个招呼也好。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巷子里的长椅往往是老年人休息唠嗑的主阵地。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十五奎巷的北侧便是吴山,山中处处可见茶庄与棋牌室。这个季节杭城春茶正盛,闲来无事,约上两三个故友,不如吃茶去。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从吴山半山腰便可俯瞰巷子北侧:传统的小独院与小区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妙趣横生的社区风光。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在社区里:各式盆栽、衣物、闲置物充斥着窄小的过道,呈现出一片生活气息。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巷子里的小咪趴在电动车的后座上,树荫下的午后实在是惬意。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巷尾的鼓楼上方,一只铃铛悬挂在檐角,叮当了无数岁月的它,在此刻的微风中显得有些轻盈。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在鼓楼的另一侧,有一块古墙,墙上书:“人民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

元宝街

十五奎巷的东侧是中河高架,而中河高架的另一侧,便坐落着胡雪岩故居与元宝街。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元宝街西起牛羊司巷,东至金钗袋巷,为杭城惟一保存至今的古石板路。

元宝街之名,是因元代省府富藏库在朝天门(鼓楼)外,疑其旧址在此。“元宝”或因富藏而称。后人因巷内两侧高墙如元宝之两翼,中间石板路光滑如元宝心,疑为以状取名。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整条街该路全长210米,路宽2.5至3.5米。左侧的胡雪岩故居高耸肃穆,浙商风韵犹存。右侧则绿蔓丛生,尽显春日生机。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胡雪岩故居侧门的拉环传递出古典美感。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妈妈,看!”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背着女儿的书包的父亲,有着别样的幸福。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巷子中心的硕大一块元宝,或许已不知自己度过了多少岁月。

随便钻进几条老街,你会惊叹于杭城的另一面,这一面关于惬意、关于闲适、关于生活中任何美好的元素。老街的人、老巷的事,都在这城市化的车轮中,慢慢悠悠地向前走去。

镜头|杭州,我还是喜欢你不红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