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自信从哪里来

春节前后,一条“阿胶就是水煮驴皮”的消息,引得准备买阿胶做过节礼物的人, 纷纷迟疑了。 之后,由对“阿胶”的妄评, 转而再次引发了中医药到底科学不科学的争议。

中医的自信从哪里来

其实,阿胶就是“水煮驴皮” 的概括也是事实,因为中药也无非就是“水煮”不同的草根、树皮而已,包括“青蒿素”,不过就是 “水煮青蒿”罢了,而青蒿在被中医“水煮”之前,仅仅是一把柴草, 只不过这把煮过的青蒿,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是,即便有如此高的奖项撑腰,中医药在人们心中始终缺少底气, 包括阿胶被指责时,居然没有人想到,阿胶是入“国家药典”的,“国家药典”的准确定义是:“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均应遵循的法定依据”, 换句话说,“国家药典”是一部法典,能被收纳其中的药物因为符合法律规范,是受法律保护的。

中医的自信从哪里来

之所以如此, 原因很简单,中医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相去甚远,具体讲,中医着重于功能和能量,西医着重于结构,而结构的评价体系,无法验证乃至考量功能和能量的变化,于是,它们像两条永远不可能重合的平行线,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之中发生、生存,但境遇却截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自卑根源在于文化的自卑,那么提振中医自信,也就不仅仅是中医自己的事。 只不过这个提振过程,不能仅仅靠激情,更需要对中医、对科学以及对中医的文化环境的一次理性审视。

“铁杆中医”有无条件盲从之嫌

北京晨报:中医的自卑问题, 现在好了很多吧,民间的中医团体不断增加,自学中医者越来越多,还有很多是“铁杆中医”。

何裕民教授: 我不这么看。确实有人对中医非常自信,甚至自称是“铁杆”中医,但这个“铁杆”的称谓就显得不理性。

中医的自信从哪里来

历次中医被质疑,很多中医界内的人,会对反对者不屑地说: “你们不懂”。之后凭自己一些临床体验,滔滔不绝夸中医好,但因为缺乏理性分析,甚至仅仅是个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他们的自信在别人眼中就是自大。2017 年,国外报道“肺参与血的生成”, 中医里马上就有人说:这个“古已有之”……这样的回应我们时常看到,看似自信,其实还是靠西医的印证来撑自己门面,这不是自信,是自卑。自信应建立在比较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并借理性分析而形成,理性分析则须从历史的、逻辑的、学科内的等,综合比较中展开。俗话说“老王卖瓜, 自卖自夸”!自信的获得需要更加客观而不是主观的依据,最好来自“他者”,这些“他者”既相关又置身局外。

中医的自信从哪里来

北京晨报:您说的“他者”是西医吧?但很多人看病,比如癌症,住院之后,西医就会说“:别吃中药”。

何裕民教授: 不是所有的西医都了解中医,更别说理解了。但西医里,越是学问做得深的,越是高级的专家,反倒越理解中医。 比如孙燕教授,他是科学院院士,我国化疗的开创者,但他说:“我虽然学的是西医,但我对中西医结合情有独钟。和西医相比,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中医认识到正气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要比西医早 1000年,而整体调控,是 21世纪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中医药明确列为癌症“第四大疗法”, 自己亲自研制出肿瘤中药制剂 “贞芪扶正”,至今用在临床,他总结 50年来国内肿瘤临床的重大贡献共 12项,其中有 6项和中医药有关。

中医的自信从哪里来

中医的自信从哪里来

西医从来就是科学的吗?

北京晨报: 西医是科学的, 这是人所共知,这也是西医的自信所在。

何裕民教授:2007年的那次反中医风潮中,局外人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介入了,他以倡导真实世界经济学研究而著名。他一眼就看出反中医的要点是中医不科学,这个公式是:“西医=科学与先进;中医=愚昧和落伍”。

中医的自信从哪里来

【本文刊登于《北京晨报》第718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