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僧聯璧接連爆雷,這波P2P雷潮很嚴重麼,要持續多久?

唐小僧聯璧接連爆雷,這波P2P雷潮很嚴重麼,要持續多久?

文 / 領投哥

最近P2P雷聲不斷,唐小僧雷了,聯璧雷了,XX又雷了……搞得投資者人心惶惶,哥覺得有必要寫篇文章,闡述下我的看法。

P2P爆雷潮來了嗎?

最近P2P爆雷、退出的新聞不斷,P2P市場的平靜被打破,彷彿雷潮隱隱襲來。這是真的嗎?答:真的!

為何P2P在這個節點,會接二連三的爆雷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宏觀經濟形勢。總體來看經濟形勢比較低迷,且內憂外患。國內在去槓桿,大批原來靠影子銀行支撐的表外資金要回表(銀行資產負債表),導致很多企業無法借新還舊,最後只能違約。

國外毛*衣戰開打,影響一批出口及上下游企業。如果這家P2P平臺是以企業借款為主,恰好有一批企業無法按期還款,集中違約,那這家P2P平臺就危險了。一口氣上不來,很可能直接被推向破產清算的邊緣。參見《好好理財停業整頓》

2)P2P監管趨嚴。原定今年6月底完成備案,結果進度不如人意,備案要延期。一方面畫出36%的利率紅線(借款端),P2P平臺利潤被壓縮,另一方面要求合規整改。在備案截止日期前,一部分肯定會積極整改,爭取成功備案;一部分也想整改,但存量違規難以消化,監管又不允許新增規模,可能會被拖死;還有一部分,當初看到互金風口衝了進來,沒想到這行業這麼苦逼,監管又嚴格,正想著清盤退出或者找下家接盤……

而監管層肯定是樂於看到良性退出的。據統計中國在運營的P2P有1872家,而中國的銀行有多少家呢?2401家(2015年數據),如果刨掉1311家村鎮銀行,859家農村商業銀行,71家農村合作銀行,僅剩下160家。P2P可以吸儲,可以放貸,本質上就是個小銀行。中國城市商業銀行以上級別的銀行只有160家,P2P憑什麼有1800多家?想想看,最終監管層期望多少家是合理的?

與其到期給你備案,不如看你良(zi)性(sheng)退(zi)出(mie)。哥的話只能說到這裡了,各位心理有數就好。

3)騙子活不下去了。市場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有人合法賺錢,就一定有人行騙。前幾年P2P火了,就有人打著P2P的旗號騙錢。但是很多雷掉的平臺,嚴格意義來說都不是P2P,像e租寶最後被定性是集資詐騙;雅堂金融,就是一個自融平臺;善林金融與錢寶,都是被控非法集資。宏觀經濟形勢加之監管趨嚴,騙子的日子也不好過,自然也要倒掉一批,可悲的是這些騙子平臺的倒掉,往往要P2P來背鍋,實在不公平。

這次雷潮,很嚴重嗎?

唐小僧聯璧接連爆雷,這波P2P雷潮很嚴重麼,要持續多久?

看了上面的分析,你可能認為這次雷潮很嚴重。但是你看看歷史數據就明白了,2018年5月之前,已經有4270家平臺出現問題。這麼看起來也沒什麼大不了!

即便現在的1872家都雷掉了,也還不到歷史累計問題平臺的一半,何況全部雷掉根本不可能。事實上,P2P爆雷的高發期在2015-2016年,整個2015年有1294家掛掉;2016年有1741家掛掉;而2017年只有610家;2018年前5個月總計為231家。

這麼來看,歷史最黑暗時期早已渡過,投資人無需驚慌。

為何有人踩雷很正常?

從上表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5月,累計問題平臺涉及的投資人數只有66.1萬人,而2018年5月P2P月度活躍投資人為416.51萬。踩雷比例僅為14%,也就是說86%的投資人都是賺錢的。

事實上,剛才是以月度活躍投資人做分母,如果以歷史累計投資人做分母,那這個踩雷比例應該更低,有可能低於10%。在一個市場中,超過90%的人都能獲取正常收益,這還不足以說明P2P是一個投資性價比極高的理財標的麼?

前段時間直播答題的節目很火爆,衝頂大會、百萬英雄都引得無數國人紛紛參與。領投哥也體驗了一把,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無論題目多簡單,始終會有人答錯,不信看下圖。

唐小僧聯璧接連爆雷,這波P2P雷潮很嚴重麼,要持續多久?

問必勝客外賣為何到手還是燙的?給了三個選項:騎手一直放在胸口;騎手現場加熱;專業燙手包保溫。這不是送分題麼?一看就應該選C,但是還有人選錯。選A的是怎麼想的?放胸口加熱,你還讓騎手怎麼騎車?選B的,你以為騎手還得自帶電爐子麼?

這就是智商稅,前兩個選項加起來一共11.84萬人(真不少啊),佔總答題人數的5%。這麼看來,P2P市場中,有10%的韭菜也就不稀奇了。畢竟P2P是投資行為,要比這個送分題更復雜一些。

真正的投資人,很少踩雷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P2P投資,你說複雜麼?不復雜,任何智力正常的人,花上一個月時間,仔細研究下行業趨勢,關注一些業內新聞,足以選出合適的投資平臺。

最怕一些門外漢,道聽途說一些消息,就開始投資了,或者被朋友介紹一下就投錢了,自己不研究就只能是韭菜的命。按照剛才的測算,這個市場中有10%的韭菜是正常的。而且這部分韭菜,還很難被拯救,即便他們躲過了P2P的坑,也可能在其他坑被騙。

還有一部分人,可能明知是個坑,但是貪圖高收益,總覺得自己不是最後一個接棒人,心存僥倖。這種人一旦心野了,也是很難救回來。就像玩幣的根本不屑P2P一樣。

真正的P2P投資人,都是很謹慎的,他們會把P2P當做一種固定收益的理財方式來看待,並且在自己的資產配置中,敢於佔很大比例。正因為研究得充分,選擇平臺很謹慎,反而很少踩雷。

05

P2P爆雷,反而是好事

唐小僧聯璧接連爆雷,這波P2P雷潮很嚴重麼,要持續多久?

週末中午去吃飯,本來想去西堤牛排。結果走到一看,西堤關門了,接替的是西貝。不免感慨一番,其實西提的牛排做得不錯,但為何要清盤呢?

客單價不夠嗎?西堤人均消費160元,西貝才90元呀。看來不是定價問題,那就是翻檯率了。每次來西堤,偌大個店,總是空空蕩蕩的;而我吃過了任何一家西貝,沒有不排隊的。

為何西貝要排隊?食材佳,口味不錯之外,更是西貝直接承諾所有菜品只要你說不滿意,就可以免單。我為此還特意問過服務員,如果來了無賴,就是不滿意怎麼辦?服務員說,那就直接免單!

同樣的生意,同樣的地點,同樣的客戶,你不能做,不代表別人不能做。P2P也是這樣,你幹不了清盤了,總有人能幹。最終活下來的,一定是能給用戶提供更好服務的。

看透本質,寵辱不驚

最近把《教父》三部曲重溫了一遍。很多細節都值得回味,其中老教父年邁時,有一段與兒子的對話,很有人生智慧。

唐小僧聯璧接連爆雷,這波P2P雷潮很嚴重麼,要持續多久?

老教父告訴兒子麥克,“我花了一輩子 ,就學會了小心 ,女人和小孩能夠粗心大意 ,但男人不行。

投資P2P也是如此,小心駛得萬年船。想要不踩雷,一定要小心求證平臺的細節,謹慎選擇投資標的,這樣才可能賺錢。

老教父還說:“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

然而,對於一些沒入門的投資者,想分辨平臺的好壞還是有難度的。這個時候,你一定要具備分辨信息源的本領——你一定要能看出,哪些信息源是可信的。

譬如領投哥,我毫不客氣地說,領投哥在P2P領域就是一個可靠的信息源。為何這麼講?你從我的第一篇文章《普通人理財的最大機會在哪裡?》開始看,我所有的文章都是有體系的,都是在圍繞P2P來講的。最直觀地是,你在我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很多歷史文章的鏈接。如果一個賬號,沒有長期歷史積澱,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幾點,P2P雷不雷,都與你無關。因為你足夠謹慎,能看到本質,恰如本文的封面圖,我們就是要追求這個狀態——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