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建設超級工程,相當於南方送給北方一條黃河,預計2050年完工


大家都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但是還有一樣物質是萬物所不能離開的,那就是水,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是不能離開水的,水對於我們的重要性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因為水的重要性,所以就有了水資源這一說,地球上目前和近期人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水資源包括河川徑流、地下水、積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澤水、海水。按水質劃分為淡水和鹹水。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極大陸冰的利用等。由於氣候條件變化,各種水資源的時空分佈不均,天然水資源量不等於可利用水量,往往採用修築水庫和地下水庫來調蓄水源,或採用回收和處理的辦法利用工業和生活汙水,擴大水資源的利用。

按1984年估計,中國江河平均年徑流量為271×10億立方米,次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度尼西亞,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徑流量只有世界人均徑流量的四分之一,每畝耕地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佈很不均勻。就空間分佈來說,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約佔全國水資源總量的80%,但耕地面積只為全國的36%左右;黃、淮、海流域,水資源只有全國的8%,而耕地則佔全國的40%。


也正是因為我國水資源分佈很不均勻的因素,一項超級大工程應運而生,投資5000億,相當於南方送給北方一條黃河!相信大家也已經猜到是哪項工程了吧,對,就是南水北調!這項工程將打造一個以“四橫三縱”為架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超級大水網。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是指把長江流域水資源自其上游、中游、下游,結合中國疆土地域特點,分東、中、西三線抽調部分送至華北與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地區,東線工程工程起點位於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中線工程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供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

工程方案構想始於1954年國家主席毛澤東視察黃河時提出。自此,在歷經分析比較50多種方案基礎後,調水方案獲得一大批富有價值的成果。工程規劃區涉及人口4.38億人,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 工程規劃的東、中、西線幹線總長度達4350公里。 東、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總長為2899公里,沿線六省市一級配套支渠約2700公里。


2012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全面完成。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佈局,以利於實現中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

1952年,毛澤東同志在視察黃河時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也是南水北調的宏偉構想首次提出。1959年,中科院、水電部在北京召開了"西部地區南水北調考察研究工作會議",確定南水北調指導方針是:"蓄調兼施,綜合利用,統籌兼顧,南北兩利,以有濟無,以多補少,使水盡其用,地盡其利。"

南水北調工程主要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流域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區人口4.38億人。南水北調工程規劃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148億立方米,中線130億立方米,西線170億立方米,建設時間約需40-50年。建成後將解決7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鹹水的問題。


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創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泵站群--東線泵站群工程,工程實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共計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 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礎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 南水北調東線第一、二、三期主體工程共計投資420億元。

2012年9月16日至17日,南水北調工程是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額最大、涉及面最廣的戰略性工程,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工程建設起到了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現在僅中線工程已累計向華北地區輸水96億平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個省市。沿線已有近1億人喝上了長江水。

目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一期)已經完工並向北方地區調水。西線工程截至目前,尚處於規劃階段,沒有開工建設。等到2050年時,南水北調工程最終調水規模,將達到驚人的448億立方米。這相當於從南方給北方調過去一條黃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