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设超级工程,相当于南方送给北方一条黄河,预计2050年完工


大家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但是还有一样物质是万物所不能离开的,那就是水,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不能离开水的,水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因为水的重要性,所以就有了水资源这一说,地球上目前和近期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按水质划分为淡水和咸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用等。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各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资源量不等于可利用水量,往往采用修筑水库和地下水库来调蓄水源,或采用回收和处理的办法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扩大水资源的利用。

按1984年估计,中国江河平均年径流量为271×10亿立方米,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径流量只有世界人均径流量的四分之一,每亩耕地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就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


也正是因为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的因素,一项超级大工程应运而生,投资5000亿,相当于南方送给北方一条黄河!相信大家也已经猜到是哪项工程了吧,对,就是南水北调!这项工程将打造一个以“四横三纵”为架构,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超级大水网。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是指把长江流域水资源自其上游、中游、下游,结合中国疆土地域特点,分东、中、西三线抽调部分送至华北与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东线工程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

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4年国家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自此,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基础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 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东线泵站群工程,工程实施分三期,第一期工程共计增建泵站21座,工期6年; 第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3座,工期3年; 第三期工程,在第二期工程基础上增建泵站17座,工期5年。 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三期主体工程共计投资420亿元。

2012年9月16日至17日,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工程建设起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现在仅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华北地区输水96亿平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四个省市。沿线已有近1亿人喝上了长江水。

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截至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等到2050年时,南水北调工程最终调水规模,将达到惊人的448亿立方米。这相当于从南方给北方调过去一条黄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