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

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

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

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

文|张绪培(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

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

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

教育现代化

张绪培副厅长首先为老师们讲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国家的现代化不是GDP也不是人均GDP,而是可持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共同发展。

实现现代化的背后都与人有关,教育的现代化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出具有现代素养的人。

教育的根本是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只有推动人的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是教育的战略性 、 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

教育现代化育人的方面在还有很大的距离 ,我们的教育没有把“育人” 放在根本上,而是把“应试教育”放在首位,这是对教育的一个很大的误读。

“全面发展”、“人人成才”、“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出彩的机会”、“多样化人才”、“系统化”、“终身学习”才是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张绪培副厅长演讲到此时引用了马云的话:现代社会是把机器培养成人,而现在的教育却把人培养成机器。

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提高教育质量不是提高分数,不要把手段作为目标,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成人的社会化”。

马克思的教育观最简洁:自由的、充分的、全面的。

要让每一个人都充分的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体、脑”都要发展,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社会化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的学生,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品德”。

怎样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课程里、在活动中、在学校的校园文化里。

素质教育不是外加的,就在学科当中,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天天刷题一定不会增强孩子们的素质。

推进素质教育就要聚焦“核心素养”,素养和素质不矛盾,素养是素质的显性化的表述,“核心素养”有三个: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素质当中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那一部分”。

怎样落实到学科: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发展孩子的素养的贡献,具体评价标准是——开设这门学科能给学生打下什么样的烙印?

用一句话说:知识都忘记了,留下的就是素质。

举例:历史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社会上很多人都喜欢人云亦云、跟风起哄,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家长不关注自己的孩子,喜欢关注别人家的孩子,缺乏理性思考,缺乏证据意识,这样的现象跟历史这个学科有关的,历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历史时空、家国情怀等五个目标。

确定目标之后,制定教学内容,制定学业质量(根据核心素养划分),指导教学实践,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真正完成从“教书”走向“育人”的转变,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

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通才是有的,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偏才,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智商测验只是检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人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对人进行全面的评价。

高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陪读生”(大部分学生陪着考清华北大的学习,高中教育方向是培养精英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大多数学生)、“刷题”(只是记住了,下次做可能就忘了),高中教育的最大失败是在教孩子一些“雕虫小技”,高中普及了,结果差距更大了。

实现教育公平:不是把不一样的人培养成一个样,而是让每一个学生朝着可能的方向发展。

让孩子在高中彻底分化,让不同的孩子走不同的路。

课改以后,让课程更有弹性,让学校更加多样,学校的多样不是为了多样而多样,而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适合学生的特色,不要为了特色而特色。

课改和新高考接轨,新高考的指导思想: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从考学生的“短项”转向考学生的“长项”,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

课程设置上增加选择性,必修——共同基础,全修全考;选择必修——差异发展,是必修的递进或拓展,本科录取依据;选修——个性化需求,校本课程,毕业基础学分。

当然,我们国家在制定教材方面还是相当保守的,在学科难易分层和精细化选择方面与其他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

改变学习的动力机制

学校的惯用手法是不断的“考试”,不断的“排名”,通过这种压力让孩子不断读书,不断努力。

学习的目的——“利益”的诱惑,体面的工作,花很少的力气挣很多的钱。

如果学生学习的目的还是改变命运,那么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仅低能而且还是没有底线,没有情感,一切只为私利的个人主义者。

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成才的并不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与才能,国家下了很多力气培养的学生并没有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次课改制定了新制度:选课指导,人生规划、走班教学,目标——完成教育的启蒙。

中国的孩子最尴尬的事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

高考后以分数选专业是反教育的一项政策,大多数学生为了不浪费自己的分数,选择与自己分数匹配的专业,并不会考虑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而没有兴趣和爱好是学不好自己的专业的。

学生是以分数作为进入大学的敲门砖,他们没有主见,没有方向,没有持续的学习动力,要的是文凭而不是学问。

新课改之后,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学会担当,学会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

教育的最高形式:培养独立的、自信的、走向社会的人,这是教育的最终价值。

只有自己选择才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读懂自己(我是谁?)、悦纳自己,才会有远大的理想(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认识基础上的理想),拥有幸福的人生。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建立在压力和诱惑上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都是打折扣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适合才有人的充分发展。

我们现在社会的矛盾改变了,是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矛盾。

在教育方面,是孩子们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矛盾,教育没有为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学习的效率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我们的教育是为分数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学习,这就是教育对孩子的摧残。

改变学习动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高中课改的价值导向

推进教学改革

树立:办不一样的学校,培养不一样的人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标准:学生喜欢自己学校,没有陪读生。让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有真实收获,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都有尊严——这是校长领导力的表现。

现在的老师学科功底不厚,只会把学科内容越教越多而不是越教越少,徒增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压力。

结构化——大概念化——大观念,让学生脑子里有对这门课程的整体架构,了解知识后面的价值观、品格、能力。

课堂必须发生学习行为,了解学生的前知识,要让课程充分展示矛盾、困惑、冲突,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构,要让孩子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没有学习发生,就不会有学科素养,要给学生生活化、情景化,让学生融入其中,课堂学习才有效果。

增加实践环节:研究新课题,发展学生社团、发展志愿者,有遐想、有自由、有时间、有空间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核心素养的评价(方法和工具都要改变):1、题量要减 , 2、主观题的比例要增加, 3、开放式题目要有一定的比例(没有标准答案,看学生思维的质量), 4、综合素质评价(两依据一参考,作为高校入学的参考,学校减少主观评价,如实记录即可——真实、简洁、有价值)。

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信息技术离真正的教育还有一段距离,教育中只是关注信息技术的显示方法,它需要教育者真正去挖掘的是:1、线上线下如何结合,2、个别化教育如何实现,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学科间的整合,全世界高中改革有两个方向:1、增加选择性 , 2、学科间的整合。

学科整合不会影响教育质量,它跟人的教育观念有关,学生的很多素养是多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

课改的目标是完成从“知识点”到“核心素养”的转变,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正确理解四个价值取向,落实四个转变,而且四个转变都能够真正实施,核心素养才能达成既定目标。

(以上内容为汤晓凤老师根据张绪培副厅长的演讲内容摘要整理,演讲内容很多,时间很长,由于时间关系整理的并不全面,相信精彩的演讲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