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农村小伙成为第一位登上哈佛演讲台的中国人


1988年,何江出生在湖南宁乡县停钟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两年以后,弟弟出生。一家四口住在土坯房里,一到下雨天,房顶就漏雨,要用盆子去接。父亲高中毕业,母亲不识字,他们靠养猪、织网、种水稻维持生计。 小时候,何江和弟弟要穿过长长的田埂和好几座小山头,去上学。冬天天亮得晚,哥儿俩常被山林里奇异的虫鸣鸟叫吓得大哭。

有史以来第一位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人、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医疗健康领域青年俊杰之一、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在读……那个湖南的“宁乡伢子”何江,确实“走出了自己的天空”。此刻,在大洋彼岸美国的剑桥市,他正在实验室做着生物学实验。当然,他也常常回望自己的家乡——那个历史学家眼中,用30年完成西方国家经历百年的工业革命的小城。

因为自己没有机会上学,何江的母亲特别喜欢看儿子读书的模样。放学回家,母亲便让他和弟弟朗诵课文。等到他们读完了,她会倒上一杯茶,递过来,对他们说 :“你们嗓子干了,喝点水,再读些课文给我听。”如果何江向母亲抱怨学校里作业太多,母亲就告诉他 :“儿子啊,你是不是想帮我织张渔网?或者去帮你爸把那些地坪里的谷子晒干?要是你不想做作业,就来帮我们,反正我们也缺人手。到时候,你就会知道,读书是多么轻松的事了。


小学毕业后,何江转学到另一个村子读初中,离家十几里路。家里没钱,他只能骑父母结婚时买的二八式自行车。那时,他只比自行车高出一个头,只能跨进自行车架侧着骑。山路崎岖,一不小心,他就连人带车摔倒。何江说 :“我曾无数次咒骂该死的天气,该死的学校,该死的路,可就是舍不得骂我那不合适的自行车。”

初中毕业,何江考入宁乡一中,却没能进重点班。他不是天才,但极为勤奋 :每天第一个进教室,晚自习最后一个离开 ;10分钟的课间也总是埋头读书,只在最后几分钟才跑去厕所;到了饭点,他要么立即冲刺跑,要么等到大家基本吃完再去食堂,因为不想在排队上浪费时间。几次考试过后,大家发现何江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榜单的前几名,而那通常是重点班学生的领地。凭着自己的努力,2003年,何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大一假期,何江回到家跟父母说,以后想申请去哈佛读书,父亲笑话他吹牛。何江说:“从此,这件事只跟母亲说,不跟别人说,怕别人也笑话我。”他听一位老师说,申请哈佛成绩要第一名,思想品德也要好,他就努力每一科都考第一。他听同学说出国要英语好,放假一回来,就在家里跟着磁带念英语、背单词。申请去哈佛要过三道关,过了一关,他就打电话告诉母亲。凭着一股韧劲,何江申请到了哈佛生物系的博士项目,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离何江最近的就是他的导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双聘教授庄小威。庄小威同样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在到哈佛之前,何江就主动联系了这位在报纸和新闻上频频出现的学姐。庄小威曾带领团队研发出超高分辨率显微镜技术,把光学显微镜成像的分辨率由之前的几百纳米变成了几十纳米,甚至几纳米,打破了光学显微镜的可视极限,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可想象的空间。何江在这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很多。

这几年,美国的科研状况在经费上没有太多的改善,何江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回国任教,他们也常常交流。他觉得,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原创性方面确有一些差距,但也在逐步改善,尤其是今年,“那么多、那么密集”的高质量论文都来自国内的团队,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因为科研的需求,何江近些年要在美国发展。虽不知要过多久,但他说未来会回国,因为牵挂着父母,还有乌江边的那个村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