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農村小夥成為第一位登上哈佛演講臺的中國人


1988年,何江出生在湖南寧鄉縣停鍾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兩年以後,弟弟出生。一家四口住在土坯房裡,一到下雨天,房頂就漏雨,要用盆子去接。父親高中畢業,母親不識字,他們靠養豬、織網、種水稻維持生計。 小時候,何江和弟弟要穿過長長的田埂和好幾座小山頭,去上學。冬天天亮得晚,哥兒倆常被山林裡奇異的蟲鳴鳥叫嚇得大哭。

有史以來第一位登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臺的中國人、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醫療健康領域青年俊傑之一、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在讀……那個湖南的“寧鄉伢子”何江,確實“走出了自己的天空”。此刻,在大洋彼岸美國的劍橋市,他正在實驗室做著生物學實驗。當然,他也常常回望自己的家鄉——那個歷史學家眼中,用30年完成西方國家經歷百年的工業革命的小城。

因為自己沒有機會上學,何江的母親特別喜歡看兒子讀書的模樣。放學回家,母親便讓他和弟弟朗誦課文。等到他們讀完了,她會倒上一杯茶,遞過來,對他們說 :“你們嗓子幹了,喝點水,再讀些課文給我聽。”如果何江向母親抱怨學校裡作業太多,母親就告訴他 :“兒子啊,你是不是想幫我織張漁網?或者去幫你爸把那些地坪裡的穀子曬乾?要是你不想做作業,就來幫我們,反正我們也缺人手。到時候,你就會知道,讀書是多麼輕鬆的事了。


小學畢業後,何江轉學到另一個村子讀初中,離家十幾里路。家裡沒錢,他只能騎父母結婚時買的二八式自行車。那時,他只比自行車高出一個頭,只能跨進自行車架側著騎。山路崎嶇,一不小心,他就連人帶車摔倒。何江說 :“我曾無數次咒罵該死的天氣,該死的學校,該死的路,可就是捨不得罵我那不合適的自行車。”

初中畢業,何江考入寧鄉一中,卻沒能進重點班。他不是天才,但極為勤奮 :每天第一個進教室,晚自習最後一個離開 ;10分鐘的課間也總是埋頭讀書,只在最後幾分鐘才跑去廁所;到了飯點,他要麼立即衝刺跑,要麼等到大家基本吃完再去食堂,因為不想在排隊上浪費時間。幾次考試過後,大家發現何江的名字經常出現在榜單的前幾名,而那通常是重點班學生的領地。憑著自己的努力,2003年,何江考入中國科技大學。

大一假期,何江回到家跟父母說,以後想申請去哈佛讀書,父親笑話他吹牛。何江說:“從此,這件事只跟母親說,不跟別人說,怕別人也笑話我。”他聽一位老師說,申請哈佛成績要第一名,思想品德也要好,他就努力每一科都考第一。他聽同學說出國要英語好,放假一回來,就在家裡跟著磁帶念英語、背單詞。申請去哈佛要過三道關,過了一關,他就打電話告訴母親。憑著一股韌勁,何江申請到了哈佛生物系的博士項目,並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離何江最近的就是他的導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雙聘教授莊小威。莊小威同樣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在到哈佛之前,何江就主動聯繫了這位在報紙和新聞上頻頻出現的學姐。莊小威曾帶領團隊研發出超高分辨率顯微鏡技術,把光學顯微鏡成像的分辨率由之前的幾百納米變成了幾十納米,甚至幾納米,打破了光學顯微鏡的可視極限,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可想象的空間。何江在這位世界聞名的科學家身上學到了很多。

這幾年,美國的科研狀況在經費上沒有太多的改善,何江身邊越來越多的同學回國任教,他們也常常交流。他覺得,與美國相比,中國在原創性方面確有一些差距,但也在逐步改善,尤其是今年,“那麼多、那麼密集”的高質量論文都來自國內的團隊,這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因為科研的需求,何江近些年要在美國發展。雖不知要過多久,但他說未來會回國,因為牽掛著父母,還有烏江邊的那個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