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面子,也要有裡子”

“現在衚衕美化,真挺漂亮的。”北京大柵欄街道培智衚衕15號院,66歲的張惠慶快人快語,“不過,我提個建議,有面子,也要有裡子,能不能進一步改善一下院子裡的環境?”

近年,伴隨政府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大力推進煤改電、架空線入地,變化悄然在衚衕裡發生:公共廁所得到修繕,路面更加平整,牆上貼了灰磚,有的還有精美的磚雕。

幾位鄰居聞訊也走進來,張惠慶住的南房頓時顯得有些擁擠。

“這個院子幾十年裡變化不大。”64歲的劉秀雲在院子裡住了35年,“去年,我們接待了一批大學生,好像是進行社會實踐,來了好幾次,提了個院子改造方案,我們還簽了字,但後來就沒音了。”

劉秀雲的話題,引起“老北京們”強烈共鳴。

“我拿給你們看看。”張惠慶起身走進裡屋,拿出一本彩色打印並裝訂的冊子——《培智衚衕15號院落環境改善申請》。封面上,是8戶居民的簽名,還有時間“2016年7月24日”。

“這上面集中了大家關於下水改造、牆面貼磚、門窗更換等方面的訴求和意見。”59歲的“老北京”王鐵嶺接過話題說,“雖然到現在都沒有音訊,但我們始終對這個方案充滿期待。”

“前些年煤改電,都裝了電暖氣。我家裡還有兩套取暖系統,一套是水暖,一套是空調。”老張話裡透著點“驕傲”。

“我這房子,是2008年房管所重新蓋的。你看這牆,以前是碎磚頭,現在是整磚,保暖還湊合。”馮文魁幹過6年電工、20多年鉗工,這幾年從石景山區的樓房搬回15號院,照顧年逾8旬的老母親,母子倆住在不大的東房裡,“五六十年代燒蜂窩煤,幾分錢一塊,後來一塊多錢,2009年煤改電。”

房子雖小,卻充滿生機:房間桌子和廚房架子上,擺放著一盆盆綠植:仙人掌、虎皮蘭、君子蘭……竟有36盆。

“都說故土難離,老年人都有難以割捨的衚衕情結。”回憶起兒時時光,老馮不由感慨萬千,“那時候熱鬧,誰家有臺黑白電視,就搬到院子裡,大家一起看;逢年過節,一家家拜年。現在大家關係都很好,不過沒有以前那麼親了……”

從小在衚衕里長大,馮文魁不習慣現在的衚衕有時的嘈雜:“一些房子租給搞餐飲、娛樂、住宿經營的了。”

地理位置特殊,歷史文化悠久……作為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位於北京中軸線附近的大柵欄街道歷來遊人眾多,飯店、旅館等也比較多。

“衚衕就應該是安靜的,希望能‘靜’下來。”馮文魁說,衚衕裡住的大多是老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能有一個安安靜靜的環境。

“現在送快遞和外賣的太多,有的電動車開得太快,不僅在馬路上橫衝直撞,還老在衚衕裡穿梭。”他說,“聽說一些衚衕採取了‘準物業’的管理方式,讓衚衕變得安靜有序,我們也希望能這樣。”

培智衚衕所在的石頭社區,有一個老街坊樂園和助老服務隊。老馮提出一個小小的“抗議”:“助老隊每次有活動慰問老頭老太太,就是從來不慰問我們,慰問的都是孤寡老人。”

“七七事變,我12歲,1949年解放,我24歲。”92歲的劉燕英老人,仍然思維清晰,“共產黨好啊,現在國家強大了,老百姓也幸福。我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每天心情舒暢,自找快樂。”

“我的期望?”劉秀雲從一家企業退休已有10多年,退休金年年漲,從最初每個月1300元左右漲到了現在的3300多元:“衚衕裡停車現在是個大問題。你看看,多少車馬路邊上隨便停?不知政府能不能弄個停車場?”

張惠慶的老伴孟慶霞接過話茬補充:“是啊,有的人一家有兩輛車,把資源都佔用了。”

培智衚衕以北不遠,有條楊梅竹斜街,過去幾年時間裡,有好幾百戶居民通過登記式疏解搬遷騰退,住上了樓房,這讓15號院不少“老北京”很是羨慕。

“北京市正在進行人口調控,尤其是在核心區。能不能讓更多想搬走的人搬遷上樓?”張惠慶說。

幾位“老北京”表示,如果政府對大柵欄街道全面進行改造,讓居民搬遷上樓,即便遠一點,如果配套齊全、交通方便,不少人是願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