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峰: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核心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自覺性和使命感,銳意進取、真抓實幹,打好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就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自覺性和使命感,銳意進取、真抓實幹,打好三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準確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面對新時期的新要求,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

堅持質量第一,實現高水平經濟循環。當前,我國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的矛盾凸顯,經濟循環不暢問題較為突出。解決這一矛盾,必須牢牢把握工作主線,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暢通。同時,堅持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使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和空間佈局更加合理,經濟發展更加平穩,更可持續。

堅持效益優先,實現要素高效配置。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提高勞動效率、資本效率、土地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由於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當前,我國勞動力、資源、土地等各種要素的低成本優勢日漸減弱,長期積累的環境欠賬亟待解決,經濟發展必須在提質增效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切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推動生產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提高土地、礦產、能源資源的集約利用程度,減少資源消耗、減少汙染排放、減少生態破壞。

堅持創新驅動,實現活力充分釋放。創新是第一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多點突破,我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攻堅期,必須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和產業深刻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堅持創新發展,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管理革新,扭轉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規模擴張為主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加速向主要依靠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的內涵式發展轉變。更加重視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努力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內生動力。

堅持共創共享,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但也要看到,在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環境等方面,群眾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必須堅持共享發展,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順應消費升級需要,不斷推動經濟轉型,提供更多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認真落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

黨中央對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明確部署,我們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從六個方面做好頂層設計並紮實推進具體實施。

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目標是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築牢實體經濟的基礎地位,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構建優質高效、充滿活力、競爭力強的現代服務產業新體系,打造世界一流品牌。進一步破除無效供給,建立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市場化法治化長效機制,著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不斷提高科技創新的貢獻份額,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優化人力資源的支撐作用,有效調動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目標是實現市場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秩序規範。著力補齊產權制度短板,依法平等保護各類所有制經濟產權,完善物權、債權、股權等各類產權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申訴案件,大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深化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資源等領域市場化改革,健全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深入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全面實施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放寬民間資本准入領域,建設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

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目標是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持續優化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初次分配公平程度,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促進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穩妥有序提高公共服務發展質量。確保完成並鞏固深化脫貧攻堅任務,深入推進產業、教育、健康、生態和文化等扶貧,強化對特定貧困人口的精準幫扶,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

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目標是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著眼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完善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一步增強東中西部和東北這“四大板塊”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戰略的協同實施,努力體現各戰略推進的精準化、差別化導向,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堅持陸海統籌,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紮實有序推進鄉村振興,引導資源要素流向農業農村,推進城鄉建設統一規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合理佈局融合互促。全面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持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目標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佈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加大環境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有效防範生態環境風險,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

構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目標是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加強對外投資有效引導、投資保護和風險防控體系建設,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引領,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和生產服務網絡。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擴大金融、電信、教育等領域對外開放,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鼓勵外資進一步融入我國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加強多邊經貿合作,推進貿易強國建設,採取有力措施妥善應對貿易摩擦。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切實築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體系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結合實際,強化頂層設計,加快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加快探索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新和完善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

強化指標導向。對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兼顧宏觀和微觀,涵蓋總量、增量、結構等多個維度,構建體現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具體可包括投入產出、質量效益、結構動力、風險防控、民生福祉等多個領域。適時將具備條件的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年度計劃,充分發揮高質量發展指標對各項工作的“指揮棒”作用。

強化政策護航。以提高發展質量、改善經濟效率、促進社會公平、增強可持續性為取向,形成以財政、貨幣政策為基礎,以產業、區域政策為引領,以消費、投資、社會等政策為支撐,各方面政策協同配合、良性互動的高質量發展政策保障體系。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強化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規劃體系。

強化標準引領。大力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建立由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共同構成的新型標準體系,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全面提升標準化水平,著力完善產品標準、工程標準、生產和生活服務標準、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嚴格生態環保標準。結合我國實際,加快將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內標準,同時推動中國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和推廣應用。

強化統計監測。對照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借鑑國際統計先進經驗,推進統計標準化、規範化,逐步完善統計分類。健全統計監測制度,及時反映幸福產業、數字經濟、現代供應鏈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情況。強化統計調查實施和執法監督,完善部門統計數據共享機制,全面提升統計能力、數據質量和服務水平。

強化評價考核。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探索建立覆蓋各部門和各地區黨政機關、群團組織、國有企業、科研院所及其他事業單位的分級分類績效評價制度,實行差別化與綜合性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結果與過程管理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進一步完善政績考核,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相關年度評價作為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設置指標權重,完善分類差異化考核機制,引導各級政府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下硬功夫。

強化人才支撐。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按照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弘揚科學家、企業家和工匠“三種精神”。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著力破除制約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流動、激勵的思想束縛和制度藩籬,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