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美國小學從三年級開始有州統考,考兩門,數學和閱讀,四年級以後還會加上寫作。考試成績和學校排名、聲譽直接掛鉤,所以學校對期末考非常重視,之前還會組織模擬考,一副嚴正以待的樣子。和國內的語文考試不同,咱們會有拼音、錯別字、同義反義詞、造句、成語什麼的,

他們的“語文”就只考閱讀Reading和寫作Writing,看起來簡單粗暴,但細想還是蠻符合美國教育的一貫作風——實用至上,反正語文學習最終就是為了閱讀和表達,不如直接奔著這個目標去考就好了。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閱讀和寫作都是大話題,今天咱們主要來說說閱讀。

關於閱讀的文章我寫過不少,以前我覺得自己也算是從小就愛看書的人,可剛到美國時還是被他們的閱讀量驚到,被孩子們的閱讀熱情嚇到。後來又漸漸發現,美國教育裡對閱讀的重視遠不僅停留在“量大”的層面,逃逃現在讀小學四年級,這一兩年我明顯感到他們的閱讀已經從低年級時的興趣閱讀過渡到非常嚴肅的精讀了,從教室的牆上就可以看出來。閱讀技巧、方法佔了很大篇幅,老師在閱讀中也引入了很多工具來幫助孩子理解、思考、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有效性。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為什麼需要琢磨那麼多方法?不得不說,除了志在幫孩子培養好終生受益的閱讀習慣之外,這其中也還是有“應試”的成分,我最近研究了一下他們的期末模擬考試題,發現美國的閱讀考試並不簡單,題目答案都不會太直接,非常強調考察孩子對文字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比如小學四年級閱讀模擬試題中的一篇小短文,是關於一位童書作者,大名鼎鼎的繪本《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作者Roald Dahl的生平經歷。下面的圖片節選了部分,原來這位作者在開始寫童書之前,曾經在石油公司工作過,參加過空軍,執行任務途中出現過意外,後來還當過間諜,在間諜生涯中,他喜歡上了寫作 。。。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來看看針對這篇短文的問題,比如這道“Dahl在石油公司工作和後來參軍,這兩段經歷有什麼類似之處?”這在文中是找不到直接答案的,文中並沒有顯式地比較這兩段經歷的文字,需要對這兩段經歷細讀、分析、理解後,才能選出正確答案。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再比如這道,“為什麼作者要提Dahl後來成為了一位父親,這條信息是為了說明什麼?”答案的幾個選項(a, Dahl最喜歡寫哪類故事;b, Dahl的孩子是怎麼給了他創作靈感的;c, Dahl什麼時候決定成為一名作家;d, 為什麼Dahl想要寫兒童文學)似乎都有點兒道理,同樣需要對全文細讀體會後才能選出最恰當的一條。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每篇短文後會有6-9個問題,這些問題沒有一道是能直接在原文中看到答案的,也就是說它不會考Dahl哪年出生在哪裡?讀的什麼學校?第一份工作是什麼等等。

這種考察方法源於上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研究中心的Benjamin Bloom教授提出了一個教育目標分類框架,叫Bloom’s Taxonomy,布盧姆的分類法。這個框架把學習分為六個層次,自下而上依次是,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造,同時也提倡教學應促進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考察與高級思維相關的問題。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這個框架一直在指導和影響著美國整個教育體系目標和方法的制定,包括K-12(從學前班Kindergarten 到高中12年級) 和大學。所以,即便是對學前班和一二年級的低齡孩子,閱讀的教學目標也不僅僅停留在記憶理解和應用,而是在把這個框架中提到的六層目標都一一體現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中。而且,底層的記憶類型題目在美國閱讀考試中已經被淘汰了。取而代之更多需要理解思考分析的考題。

閱讀考試中除了短文外,還會考察孩子對其他更具文學性題材的理解,比如詩歌。這是在同一份模擬試卷裡的考題,一首關於老鷹爸爸鼓勵孩子展翅飛翔的現代詩。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要答對考題,需要完全理解整首詩文的含義,比如試題中考到了它主要傳遞的思想;甚至還需要讀者走進詩裡,去揣摩作者撰寫時的意圖,比如下面41題考的是“第四小節只有兩行,為什麼這麼寫?是為了表達什麼?”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如果說現在國內是“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話,美國則更近一步聚焦,幾乎可以說是“得閱讀者得天下”。三門考試閱讀、寫作、數學中兩門和閱讀緊密相關,因為寫作也是依賴於閱讀的,孩子的閱讀量夠大,讀書破萬卷,讀懂讀透後,自然下筆如有神。

同樣閱讀水平也會影響到數學,這邊數學的Word Problem(就是應用題)比重很大。比如這道數學題,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其實就是“10到20之間一個數,被4除餘3,被3除餘1,問這個數是多少?” 囉囉嗦嗦講了一大篇,與其說考數學,不如說還是在考閱讀,其中一些關鍵句子,比如“putting them into piles of 4”,是分成4堆,還是4個一堆,如果理解錯了,整道題目恐怕就做不下去了。

正因為閱讀實在太重要,所以它在美國課堂上的比重特別大。各種閱讀方法的學習也是語文課的教學主線,一位擁有幾十年教學經驗的美國小學老師在網上分享了她這一學年內給孩子們用過的閱讀工具圖表,我數了一下有20多個!先列幾個大家看看。

拿到一本書之後,先用這張表來整理作者的信息,包括生平介紹,他寫過的其他書,我是否喜歡這位作者等等: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然後,帶著這些關鍵問題開讀,故事發生在哪裡?有哪些角色?他們遇到了什麼問題?發生了什麼?問題是怎麼解決的?閱讀過程中著重尋找和思考這些關鍵信息,才不會讀完合上書後一臉懵圈。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接著,做進一步的分析。對於書中的主要角色,著重分析他的性格特徵,這個角色看起來像真的嗎?他的行為跟你想象的一樣嗎?他的性格是始終如一還是中途發生了變化?你會怎麼形容這個角色的性格特徵?(具有冒險精神?喜歡創新?友好?有領導才能?驕傲自大?……)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同樣,對於書中的重點情節和衝突,也需要做細緻的分析:你喜歡故事的這部分嗎?為什麼?從這裡你能猜到結局嗎?如果有衝突,是怎樣的衝突?(角色和自然的衝突?角色和自己的衝突?角色和社會的衝突?還是角色之間的衝突?)……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如果故事中有不同的角色,還可以藉助圖表來對比分析他們的性格特徵。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通讀一遍之後,同樣地,可以用一些圖表來對故事的發展順序和主要特徵做總結梳理。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再次精讀,帶著這些問題做更深入的思考,在閱讀過程中,我留意到…?我有…疑問?我明白了…?對…感同身受?……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我把這套閱讀工具下載了下來分享給大家,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私信發送閱讀工具”提取下載方式。

美國對閱讀的研究真是非常透徹,而且事無鉅細,最近我和逃逃正在讀一本他們老師推薦的《The Reading Strategies Book: Your Everything Guide to Developing Skilled Readers》(閱讀技能訓練),其中囊括了300個閱讀技巧,從閱讀基礎技能訓練,到如何有效聽、有效說、有效寫;從如何閱讀Fiction(虛構類),到如何閱讀Non-fiction(非虛構類)等都有非常詳細的、圖文並茂的講解,目前我正在閱讀消化中,過段時間也許會給大家整理一個讀後感分享。

看美國小學的期末考題,我終於明白他們為何跟閱讀死磕到底!


閱讀會越來越受重視,這肯定是個大趨勢。

首先它是語文學習的一個終極目標,咱們語文學習中的很多過程,比如區分錯別字,遣詞造句,學習同義反義詞,成語什麼的都是練基本功,但最終目的無非是為了能暢通地閱讀、表達。

其次我發現美國課堂的做法基本上可以說是個風向標,可能會稍微早幾年,但慢慢地國內的學校也會跟上。比如在兩年前,我在咱們平臺上第一次分享了一系列思維導圖的文章時,那時思維導圖對很多教育工作者還是個蠻陌生的概念,而現在它已經走進不少一線城市重點小學的課堂;再比如美國這邊早些年就開始盛行的STEAM、科學課,現在也被咱們的教育部提到了重點教育目標。

不知在不久的將來,閱讀會不會也成為語文考試的獨門擔當。無論怎樣,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常重要,無論是為了學語言的終極目標,還是為了將來可能的“應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