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值真的那麼重要嗎?看看一線醫生怎麼說!

危急值真的那么重要吗?看看一线医生怎么说!

美國臨床實驗室修正法案(Clinical and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CLIA’ 88)、美國醫療機構認可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JCAHO)、美國病理家協會(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15189:2007、患者安全目標(National Patients Safety Goals, NPSG)均要求臨床實驗室建立規範化的危急值報告制度,儘管危急值報告已有40年曆史,但由於檢測系統、方法學、臨床認知及臨床能力的差異,危急值報告程序及步驟一直未能實現標準化。如何選擇危急值項目及其界限、如何處置危急值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安全。因此,提高對危急值的認識,並規範其臨床應用,對於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危急值,對於檢驗科來說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詞彙,每當結果界面出現紅色耀眼的值,第一反應是核對待檢標本,在檢測系統正常的狀態下複查該標本。曾經檢驗科的同仁以為嚴格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完善的物流,穩定的儀器性能是發報告的底氣所在,只要出具了正確及時的檢驗結果,任務就算圓滿完成了,剩下的那都是醫生的事情。

然而,作為一個臨床一線醫生,我對「危急值」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請大家批評指正。

指南說,這些「危急值」需要關注

「危急值」是指,當這種檢驗結果出現,表明患者可能正處於有生命危險的邊緣狀態。

臨床醫生需要及時得到檢驗信息,迅速干預搶救患者生命,否則極有可能失去最佳搶救機會。

那麼,我們先來認識下,臨床上有哪些需要關注的「危急值」呢?

我國衛生計生委在患者安全目標中明確要求:

須將 「血鈣、血鉀、血糖、血氣、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列為危急值項目。

表 1 危急值項目和報告界限

危急值真的那么重要吗?看看一线医生怎么说!

危急值,真的那麼重要嗎?

可以想象,醫生接觸到一個患者,

(1)問病史、查體:根據生命體徵、神志情況、臨床症狀等,初步患者是否是一個危重患者。

(2)危重患者一般會有相應的臨床表現,這樣的患者,建議就診急診科,即時監控病情。

一方面,患者的基礎疾病不同,不同的檢查結果,對不同的患者,臨床意義往往大相徑庭;

另一方面,即使患者病情已經很嚴重,但有些情況下,檢查結果卻相對比較「正常」,達不到危急值報告的標準,實際上並不能覆蓋所有的危重情況。

先列舉幾個例子。

1. WBC < 1.5×10^9/L

白細胞這麼低?看起來確實很危險。問題是,如果患者是一個惡性腫瘤,化療期間的患者呢?

這就是正常反應,醫生需要根據病程,既往情況,綜合分析,也許他以前只有 1.0,甚至 0.8 呢?這也許是個好轉的標誌呢?

2. K > 6.5 mmol/L

很嚇人啊,心跳隨時可能停止啊,好像很恐怖!其實,如果是一個急性腎性腎功能衰竭,那當然很危險。

但是,如果患者是一個腎功能正常的患者,平時自己吃氯化鉀吃多了呢?別笑,這事情很常見。

患者有心衰,吃螺內酯或呋塞米配合氯化鉀,還有曾經出現過週期性癱瘓的患者,自己心驚膽戰,稍有不舒服就口服鉀片,出現血鉀升高很正常。

此外,如果是一個長期臥床,進食不足的患者,長期處於脫水狀態,腎前性腎功能不全,高鉀也常見,同樣臥床的患者,膀胱功能喪失,嚴重尿瀦留,出現高鉀也不少見,只要簡單處理就可以的。何必要大動干戈呢?

3. PCO2 < 20 mmHg

這個危急值標準,筆者覺得不太嚴肅。

很多容易生氣的人,受到刺激以後,過度換氣明顯,出現二氧化碳分壓降低很正常的。

我見過低於 10 的,一個普通面罩,甚至一張紙,幾個小時就緩解,為什麼要草木皆兵呢?

4. CT

臨床上遇到腦出血,個人認為,這是「解脫值」、「放心值」。

原因很簡單,一個突發昏迷、嘔吐,或者突然頭痛頭暈的患者,給這樣的患者鑑別診斷,寫上一本書都沒有問題,需要完善的輔助檢查也非常多,對患者和家屬來說,需要大量的時間等待及經濟開銷。

如果患者確定是腦出血,事情就單純一些,該手術就手術,該保守就保守。一般腦出血患者來的時候就昏迷了,CT 上面的高密度灶,對比清楚,誰都能看明白。

因此,臨床上遇到腦出血,醫生們在決策上反倒更加從容。

筆者小結

個人認為,不是說危急值不該關注,而是一線臨床醫生,更應通過患者病史、症狀、體徵等,來初步分析判斷患者是否危重。

面對真正的危重患者,一線醫生們更需要將精力投入在對「危急值」的正確處理上,而不是捨本逐末、拘泥流程。

危急值真的那么重要吗?看看一线医生怎么说!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