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在四月份,五木香同學在我們茶廠來體驗做茶的時候說:想寫一篇浮生六記——食記、茶記、人記、事記,城記、遊記、。

我等了一個多月,都還沒看到她的作品問世,確實焦躁,急性子的我,只好自己寫了。

民以食為天。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

食字三官,色香味,樣樣俱全,飽暖則思欲。

人類對食物的依戀,大概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原始的熱愛。

有人因為三餐日常愛上了一座城市,

有人因為某一個人貪戀上一種味道,

人與人之間素食煙火的聯繫,那麼淺又那麼純粹而熱烈。

所以,食記總是要放在第一的。

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到武夷如果僅僅陶醉於碧水青山,是有缺憾的。

在武夷山的東南部有一個始於晉代中期,迄今為有1700餘年歷史的古鎮叫五夫。

可能你對它有些陌生,但從這裡走出的、大名鼎鼎的朱子你一定知道。

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朱子曾言“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在武夷,既有美景,又豈能缺少美食相伴?

而在五夫鎮最不能忽視的,當屬五夫白蓮。一粒粒圓滾滾、白嫩嫩的小胖子,曾經可是唐宋清時期的宮廷貢品。

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朱子也曾用白蓮子親手製作了一道美味可口的名點,流傳至今。

一個以朱子命名的糕點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繼孔子後最有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而且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大孝子。朱子一生71年中,有50餘年在武夷山奉母治學中度過。

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朱子曾在給母親的家書中寫到:“慈母年高……當少食勤餐,果蔬時伴,桂花、慄餅佐之。延庚續壽,兒之祈焉……”

朱子每次出門遠行遊學,都要親手製作大量的湯餅貢奉母親,以慰老母思兒之情。

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後人感其孝心,相互效仿,以餅奉母,教化子孫,鄉人遂稱此餅為“朱子孝母餅”。

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其實孝母餅原為武夷山民間湯餅,是文人墨客節日、聚會、品茗時的一道點心。

朱子父親朱松曾有詩云“生朝樂事記當年,湯餅何須半臂錢。吾算自知尊有酒,汝翁莫吧坐無氈。”

湯餅後因朱子制餅孝母之舉於民間流傳至今。

孝母餅的迷人之處在於其外觀小巧玲瓏,色澤金黃,味香皮酥,餡甜適口,並具有爽喉之冰涼感。

朱子孝母餅製作考究、用料精良

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以當地所產之蓮子、板栗、檳榔芋、大紅袍等為原料,配以古方製成,精製而成,滑而不膩,清香撲鼻,是饋贈親友、長輩之佳品。

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夷山孝母餅不僅僅是隻為孝敬母親,還引申到對長輩的孝敬了。

細品朱子孝母餅,慢呷飄香大紅袍

孝母餅品種繁多,餡料有蓮子、香芋等,白皮甜餡,咬下去盡是脆嫩噴香,讓人沉醉。

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一壺茶,一些小點心

武夷山戀食記:一份從南宋而來的美食

此時應有一壺鮮雅清香的武夷巖茶,餡料的甜、茶的清香,隨意兩口都是蹁躚春色。

朱子孝母餅從南宋流傳至今,用著當地所產的材料製作,有著最樸實最自然的味道。

但如此簡單的一款餡餅,能被武夷山人民一直傳承下來,只因其包含了中華民族最可貴的孝文化,品嚐朱子孝母餅,吃的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文化。


常說茶文,同講盞史,偶看山水,引經據典,多為編整,請勿K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