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这是司马推送的第 772 个与众不同的人

今年2月,在费城展览的秦始皇兵马俑被人偷走了一只大拇指,结果美国出动了FBI去追回,费城市政府还向中国进行了正式的书面道歉。电影中的桥段在现实上演,只因为它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的国宝,一根手指头就会引起一场风暴。

而如果没有一位叫赵康民的老人,国宝兵马俑很可能成为田里赶麻雀的“稻草人”。

他阻止了一场灾难,也是从他开始,沉睡千年的秦代瑰宝被唤醒,惊艳了世界。兵马俑发现者这个荣耀的称号,却在漫长的时光里,冠在了另一个人的头上。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5月底,纽约时报、BBC、每日邮报......

国外铺天盖地的报道

献给了一位中国人:赵康民。

外媒给他很多珍贵的头衔:

“修复兵马俑的人”

“发现了中国8000具兵马俑的考古学家”

“第一个鉴定了兵马俑是文物的人”......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BBC,每日邮报,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这场铺天盖地的报道,

距离赵康民去世,

已经过去了1个多星期;

距离赵康民骑上自行车,

风一般赶到那口井边,

已经过去了44年。

因为他,尘封千年的古物第一次“复活”,

并有了名字:秦代武士俑。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秦始皇陵兵马俑

赵康民也未曾想过,他涉足的这块地底下,竟有足足8000兵马俑,如今作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俑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慕名而来。

在80、90年代,外国领导人只要来中国,都会来看一看穿越千年的秦人。

第一个来参观的“好奇宝宝”领导人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后来,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也来了。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在国外,大英博物馆的历史阅读室,

卡尔·马克思曾经读书的地方,

为了展览兵马俑,

他们把满满当当的书架

挪得干干净净。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每一个看到兵马俑的人,

与它两千多年前的眼睛对视,

都会被无与伦比的力量所震撼。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秦始皇陵兵马俑霸气征服世界,然而,当年那个“拯救”兵马俑的文物专家,却好像没多少人记得了。

2018年5月16日,赵康民去世。

他的讣告在国外掀起追悼飓风,在国内却没有激起很多涟漪,关于他的国内报道也寥寥无几。

这个老人的名字,湮灭在5月中旬的鸿茅药酒,滴滴修改头像,创造101里……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拯救兵马俑的考古学家:赵康民

对于赵老的去世,北京青年报在《秦兵马俑考古发现第一人赵康民悄然离世》一文里评价说,那个壮观的“地下军团”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守护者。

为何说赵康民“拯救”了兵马俑,是秦俑的最初守护者?

时光回到44年前的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哎,不好!挖到了瓦盆爷,会不会叨扰了神灵哟?”

1974年,西杨村的几个挖井农民一铲子下去,挖破了真人大小的头,还有一大堆瓶瓶罐罐,兵器,砖......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这里头大部分是陶做的,还有青铜,在庄稼汉眼里,陶值不了几个钱,那青铜制的箭头倒是可以卖给废品站称几斤旱烟。

接到电话,临潼文化馆文物干事赵康民急了。“这是俑!这可能是秦朝的俑!”

“文物!国宝!”几个挖井的粗汉子懵了:“这下真闯祸了。”

“当时残俑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大概七八块的样子,有脚,有手,还有两个头,就在井附近,周围还有些砖块。”赵康民回忆。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现场还焚着香,点上了蜡烛,纸灰遍地……原来,有些农民以为挖出的是主旱灾的神灵,害怕遭报应,就在一旁烧了纸。

但更多村民是把这些东西当做战利品拿回家了。

陶俑头戴上个草帽就变身稻草人,可以吓唬麻雀;秦砖盖房时兴许用得着,当枕头也成;陶罐装米装粮可以防老鼠;铜箭头拿去废品站卖点钱,换点旱烟;瓦片片被孩子们当成玩具四处乱丢......

幸好,赵康民及时前来,才阻止了灾难的发生。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凭着铜簇、秦砖以及西杨村

距离秦始皇陵只有1500米的位置,

加上现场查看,

他当即判断村民可能挖到了秦武士俑陪葬坑,

而此时,被挖出的文物已被弃置28天,

一直无人过问。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距离兵马俑坑1.5公里的始皇陵

“这井不能挖了。这些很可能是国宝,

如果是秦代的东西,那就千金难买。”

他弯下身,

小心翼翼地把兵俑的残肢碎片拾掇在一起,

又去废品回收站和农民家收来遗失的碎片,

全部用车拉回了县文化馆。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当天晚上,

赵康民就将全部残片分类排队,清洗。

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

他细细地用环氧树脂胶粘接碎片。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用石膏填补残缺的地方,

最细小的碎片只有指甲盖大小,

他必须特别谨慎小心。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三天后,两个秦武士俑“复活”了!

个头足有1.78米高,

身穿战袍,双臂下垂,

左手五指并拢,右手半握,拇指上翘,

威风凛凛。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赵康民很兴奋,甚至内心涌起自豪,不过转而就陷入隐隐的担忧中。

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破除“旧事物”的时代氛围还没有完全褪尽,他担心雕像被摧毁,就打算暂时守住这个秘密,等合适的时候再向上汇报。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恰巧,一位路过此地采访的

于是写了一篇文章

《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

很快消息就被中央知道了。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1974年7月,第一批考古专家从北京来到这里,开始了挖掘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令赵康民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当时的挖掘现场影像资料

当数以千计的战士塑像以战斗阵式排列,

露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时,

可谓用霸气震撼了整个世界!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更难以置信的是,

这些兵马俑的存在是为其君主护驾,

但却不是千篇一律的,

光是战士的头就有三十种不同的样式,

还曾有网友说:

中国人都能在兵马俑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2000岁的秦人里藏着“明星脸”

除了兵马俑之外,

这里还有100台马车和数万件

包括剑、斧、弩弓在内的铜制武器。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保存完好的弩,青铜箭头,青铜剑

秦始皇本人的墓穴则仍然被掩埋,没有展开挖掘,因为考虑到打开墓穴对文物可能造成破坏。

兵马俑曾被西方誉为“现实主义的杰作”,1987年还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前后接待过200多位国家领导人。

电影则为它加上了无数浪漫的演绎。张艺谋和巩俐,在《古今大战秦俑情》里,一首焚心似火串起两世情缘;金喜善独守在墓穴,等待千年后的成龙到来,陪伴她的是秦朝信守诺言的将士……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古今大战秦俑情》,《神话》,《木乃伊3》

然而,

赵康民的发现者身份很长一段时间,

都没有得到承认。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如果你恰巧去了秦始皇陵博物院,会发现为来访者签名的是杨志发。

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并不清楚每一样文物的历史价值。

然而,因为挖井时恰巧挖到第一块兵马俑的碎片,于是杨志发被当成“兵马俑的发现者”,甚至被戏剧性地推向了全世界。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杨志发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握手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杨志发成功转行,在博物馆礼品店专门做起了图书签售。

后来好几位农民都跳出来说“我也看见了,我也是发现者。”

“看见不等于发现。”真正的考古学者都知道这点,“当几个农民看到赤陶碎片,他们不知道那是文物,还弄坏了它,而能值得上钱的铜箭头则是拿去卖了。”

赵康民的出现,即时制止了村民破坏秦始皇陵陶俑,并收集那些被敲碎的残肢,重新修复出第一个兵马俑,还为这些沉睡千年的古物命了名......

秦兵马俑如果没遇到赵康民,将是一场灾难。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直到1990年,国务院才正式承认了赵康民,并给予他国务院特别津贴。

尽管如此,沉默的发现者赵康民,依然冷静而客观地称呼他自己。

在临潼博物馆,他为游客签明信片和书时,会写上这样一行字:“赵康民,率先鉴定、修复、命名和试掘兵马俑的人”。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秦陵兵马俑是赵康民人生的巅峰,可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身份如何变幻,他都几十年如一日地对待工作,平时不是蹲在地上研究文物,就是埋头于成堆的资料与书稿前。

他不善言辞,不讲究吃穿,却从不辜负考古人这个身份。

几十年早出晚归,他骑坏三辆自行车,写下五十万字调查笔记,发现四十多处古迹遗址和古墓,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饿了就咬几口夹着青辣椒的馒头,困了就在躺在树荫下......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2000年他退休了,

很多人劝他可以休息休息,享享清福了,

老人挥了挥手:“我闲不住”。

后来,在临潼博物馆的游客中间,

你总能看到一个戴着窄沿帽的老人,

站在在几尊兵马俑前,

乐此不疲地讲述着关于发掘、

修复的神奇故事。

他就是赵康民,彼时他的身份是义务讲解人。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2018年5月16日,

这位秦始皇陵“地下兵团”的最初守护者,

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文物,

以及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

走进他的书房,

你会发现书桌上还摆着一本

未修改完的文物书稿。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在中国,像赵康民这样的考古人还有很多,在他们的生活里,没有电影小说里惊心动魄的桥段,反而更多的是单调乏味,日复一日的重复。

然而,他们就凭借一双巧手,却让那些深埋地底,早已辨认不出本来面目的文物,穿越时光,重新焕发了生机。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44年,赵康民躲在名声的背后,尽着一个考古学家的本分,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只为在荒野之中苦苦寻觅之后,能在历史留下的尘埃里发现无价瑰宝,留给世人一笔财富。

他并非见到兵马俑的第一人,但他是鉴定、修复、命名它的第一人,如果没有他,兵马俑的命运未卜。

赵康民,以及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默默静守在角落里发光的人,都值得我们的鲜花和掌声。

有时候,只问心中执念,不问流年,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没有他,兵马俑会遭遇一场浩劫 这个BBC、纽约时报争相报道的老人,去世时却在国内冷冷清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