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是方言,那么姥姥呢?姥姥!

大嘴读史

今天一早,朋友圈被一则新闻刷屏,《外公外婆竟成方言,教材被改以后上海人也要跟着叫姥姥吗?》,群情激愤。不久,该贴被删。

外婆是方言,那么姥姥呢?姥姥!

外婆是方言,那么姥姥呢?姥姥!

大嘴上网查阅了一番。

“姥姥”的词条是这么解释的:“北方话中的外祖母,南方湖南一带把曾祖母称为姥姥”。

“外婆”的词条是这么解释的:“一种称谓,指母亲的母亲,口语叫姥姥或者老娘”。

追根溯源,“姥”这个字在刚出现的时候,跟妈的妈没什么关系。

中国现存的重要韵书《广韵》中说:“姥,老母,或作姆,女师也。”是对老年妇女的俗称和尊称。

“姥”字更多的时候读作mǔ,是丈夫的母亲,也就是婆婆的意思,比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便可白公姥。”

其实,最书面也最正式的说法应该是“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尔雅·释亲》中说:“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礼记·丧服小记》:“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中国方言五花八门。不同地方及方言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有不同的称谓。

北方称祖父母为爷爷、奶奶,称外祖父母为姥爷、姥姥。

南方称呼就繁杂了许多。

粤语称祖父母为爷爷、嫲嫲或阿爷、阿嫲,称外祖父母为公公、婆婆;闽南语不论是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都称阿公、阿嬷;苏州方言称祖父母为好公、好婆;上海话称祖父母为爹爹、唔奶。

外公外婆的称呼也主要在南方范围。

好吧,退一步说,就算外公外婆是方言,姥姥难道就不是方言吗?口语可以入教材,方言就不可以吗?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和创作习惯,这么强行更改,有意思吗?

更何况,姥姥在北京方言中因为语气的些许不同,还有另一层骂人的意思,相当于哼、胡说、你敢,比如“就你也管我的事儿,姥姥”。

“姥姥”还特指《聊斋志异》中的大反派,就是那个专吸男子精血的千年夜叉,在影视作品中被改成了兰若寺边的千年树精。

外婆是方言,那么姥姥呢?姥姥!

好吧,你们是权威,你们有道理,你们可以随意改、继续改。

以后哄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唱:“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姥姥桥,姥姥说我好宝宝。”

以后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说:“今天啊!妈妈给宝宝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狼姥姥的故事》。”

我去,太别扭了。

姥姥!

外婆是方言,那么姥姥呢?姥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