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市值全球第一,這家公司如今卻被踢出了道瓊斯

在“信息流產品通用電氣(GE)6月19日遭遇了一輪“暴擊”——這家一度市值全球第一,但如今陷入困境的公司被踢出了自己堅守了逾百年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這一變化意味著,誕生於1896年的道瓊斯指數終於與最後一位初始成員道別了,雖說GE此前也曾短暫脫離該指數,但自1907年以來一直都堅守陣地。

曾經市值全球第一,這家公司如今卻被踢出了道瓊斯

上世紀60年代期間,金寧通過數百次收購交易將International Telephone & Telegraph Corp.(簡稱ITT)打造成了一家令人眼花繚亂的企業集合體,旗下企業包羅萬象。然而,就在成為代表美國最尖端商業模式的標杆之後,這家巨人企業卻一落千丈。

隨後的幾十年裡,一系列分拆出售交易蠶食掉了ITT的大部分業務,如今這家公司只剩下一些規模不大的工業和航空航天零件製造業務。

“巨人”隕落,走向鉅變

在專業人士看來,ITT的隕落並非特例。在昔日簡單的資本市場中,集團企業——或者你也可以稱之為跨行業企業或是多業務集團——曾經可以給投資者帶來他們從資本市場中得不到的效率。在“協同效應”和“競爭優勢”等諸如此類的概念尚未漸漸侵蝕掉集團企業存在價值的那個年代,像ITT這樣擁有龐大繁複分支機構的集團企業,實際上一部分是作為採取積極管理策略的共同基金在經營,同時還扮演著私募股權投資的角色。

曾經市值全球第一,這家公司如今卻被踢出了道瓊斯

那些精於交易的管理者是否有能力管理所有業務?一旦投資者們開始對此產生懷疑,這些集團企業就迅速走向了衰落。

通用電氣正後知後覺地吸取著這一教訓。

昔日高高在上、遠播四海的美名,如今卻一落千丈:自2016年12月迄今,通用電氣股價已跌去一半,該公司正考慮放棄諸如照明和機車這樣的核心業務子公司,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針對該公司過去的會計操作展開調查。

至少可以說,通用電氣似乎正走向鉅變,而該公司作為集團企業巨頭的日子似乎也已是屈指可數了。

通用電氣並非僅剩一家仍然貼著集團企業標籤的機構。像聯合技術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Corp.)和霍尼韋爾(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這樣的工業時代遺老們,從來都沒有過通用電氣那樣的擴張規模——而今在提到分拆對象時,常常可以聽到它們的名字。

如今,數字時代也造就了一批新的集團企業,如亞馬遜和Alphabet。沃倫·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也常常被稱為集團企業,不過這家公司更接近於一家擁有諸多獨立企業的控股公司。

曾經市值全球第一,這家公司如今卻被踢出了道瓊斯

這一模式在美國之外仍頗有響應者——印度的塔塔集團就是其中一個。這家企業的業務從鋼材到酒店和飲料,跨越很廣。2010年曾有權威人士提出過一套“機構缺失”理論,認為跨行業企業的規模和資源能夠彌補新興市場中高質量機構的缺失。

畢竟,需要有人來促成商業交易並傳播市場信息——這正是美國各集團企業在上世紀60年代所扮演的角色。

集團企業們,氣數已盡?

如今,許多企業都有自己的管理培訓項目。但對於領導力普適性的質疑卻變得日漸顯著起來。比如說,一家零售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如果僅僅是知道如何構建一家機構並能夠讀懂報表,就有理由讓他去取代一位一輩子都在航空領域深耕細作的管理者嗎?他真的能擔當起掌管航空製造業務的大任嗎?

在諮詢公司普華永道主管美國工業交易業務的鮑爾·埃利表示,科技變化以及企業專業化程度的日漸加深,使得畢業於一般管理學院的管理者們越來越難做到有效分配資源。“我們看到如今管理團隊在切實評估自己的核心實力所在,並思考自己能夠從哪部分資產上真正創造收益。”他說,“這一點,若跨越很大的業務範圍,則極難做到。”

曾經市值全球第一,這家公司如今卻被踢出了道瓊斯

投資者如今發出這樣的疑問:龐雜的企業結構是否導致小問題被忽略,從而造成通用電氣自身的問題進一步惡化了。

若果真如此,或許分拆很有必要。一些投資者似乎的確是這樣想的,當弗蘭納裡在最近一次電話會議上表示“未來還會有通用電氣存在,但它看起來會和今天有所不同”之時,該公司股價幾分鐘之內就漲了6%。

通用電氣毫無疑問還將繼續以某種方式存在下去。問題在於,它是否會以ITT仍在採用的這種方式。“集團企業已死。”某商學院教授說道,“但是它將永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