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發過千億 富士康轉型咋就這麼難?

市值蒸發過千億 富士康轉型咋就這麼難?

剛上市的工業富聯受到市場關注。截止今日(6月21日)工業富聯已連續五個交易日股價下跌,截至6月21日收盤,工業富聯報18.17元,跌幅8.51%,成交額37.36億元。以6月13日收盤價25.72元計算,工業富聯的市值已蒸發1487.35億。

自從6月8日上市以來,超級獨角獸工業富聯被外界寄予厚望。即使按發行價13.77元計算,這家超級獨角獸的市值也超過2700億元。據業內人士測算,若再延續11個漲停,其市值有望超過貴州茅臺,並加入A股市場的萬億市值俱樂部。

不過,機構投資者對於工業富聯似乎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僅在三個漲停板後,工業富聯就此後股價開始連續下跌。6月19日,工業富聯迎來第一個跌停,市值蒸發1189億元,其市值規模已經不足4000億元。未來工業富聯恐會跟著A股一起重回合理價值區間。

曾幾何時,工業富聯被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寄予厚望,他希望藉著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契機摘掉代工廠的帽子。郭臺銘曾經無數次表示:“希望各位不要說我是工廠,我們不是工廠,而是智能製造基地。”

市值蒸發過千億 富士康轉型咋就這麼難?

但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並不買賬,富士康不管怎麼變化,它本身仍是傳統制造業,本質上還是代工企業。據市場人士測算,按照2018年淨利潤20至25倍的市盈率,一般製造業上市企業的合理市值區域應該為3731億至4664億元。

平心而論,正是因為代工,才使郭臺銘有了今天的財富和名望。代工這一詞,曾使郭臺銘覺得無比榮耀。但就在2010年的富士康員工“14連跳”之後,郭臺銘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而他所親手締造起來的“富士康帝國”也被冠以“血汗工廠”之惡名。

於是郭臺銘就走上了甩掉“代工廠”帽子,富士康的轉型之路,2010年,富士康推出了“門店+網站”的體系構想,2013年又推出拓展品牌在線銷售渠道“富連網”。但是,傳統制造業和互聯網的碰撞鮮有成功案例。2015年,富連網從天貓平臺撤下,富士康計劃設立獨立的業務部門經營。

此外,郭臺銘還試圖投資造車領域。今年初,小鵬汽車宣佈成功完成B輪22億融資,富士康出現在股東名單中。在富士康投資之前,小鵬汽車的董事長何小鵬與郭臺銘見過幾次面。據稱,富士康答應僅是財務投資,不會干預企業日常運營,雙方還會在電子電器上合作。

其實,早在2015年5月,中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郭臺銘就想到了實體經濟能否與數據經濟相融合,實現“實體經濟+互聯網”,並且認為,這是富士康下一個30年的轉型之路。為此,郭臺銘將公司進行拆分,單獨打造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富聯。這就是上市公司“工業富聯”的由來。

市值蒸發過千億 富士康轉型咋就這麼難?

我們在工業富聯的招股說明書中看到,富士康將自己描述成為“全球領先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製造服務商”。而據第三方機構的預測,到2025年,工業互聯網將創造82萬億美元的經濟價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

儘管,這些年郭臺銘在傳統加工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道路上艱難前行。而且在眾多券商的分析報告中,也把工業富聯冠以“科技巨頭”、“精密製造航母”等響亮光環。但工業富聯股價的連續跌停,說明廣大投資者對此並不買賬。那麼,工業富聯究竟怎麼了?

首先,市場認為工業富聯投入研發的資金佔比過低。根據工業富聯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年至2017年,該公司的研發費用佔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75%、2.01%和2.24%。儘管呈現連年的上升趨勢,但工業富聯投入研發的比重實在太小。

一般國內外大型製造企業每年投入研發和轉型升級費用約佔營收比例大約是7-8%之間。以工業富聯這樣低的投入研發的比重,要想2025年實現完全轉型成功,其困難程度顯而易見。即使後續再大幅追加對研發的投入,但迄今為止,“實體經濟+互聯網”國內外也並沒有真正完全成功的案例。

市值蒸發過千億 富士康轉型咋就這麼難?

再者,富士康轉型的業務與主業相比,佔比微不足道。數據顯示,工業富聯在過去三年時間裡,在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上的收入比重仍然太小,銷售收入分別為9.344億元、6.51億元和9.66億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均在0.35%下方。

這意味著,富士康離開想完全用工業互聯網產品來替代加工製造還有很長的路要去走。起碼富士康在很長時間內,主業還是離不開傳統加工製造業。

最後,工業富聯成立三年,工業機器人產能、產量與銷量都在連續下降。據工業富聯的招股書顯示,報告期內,工業機器人產量從6600個下滑至3500個,銷量從6100個下滑至3500個。所有生產數據都在下滑,指望未來工業富聯生產出來產品無論是從數量和銷量上,要想完全取代加工生產這部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郭臺銘希望工業富聯在上市之後,市場能夠認可他的“工業互聯網”理念,但是市場要以實際數據來判斷,目前富士康從科研投入、業務佔比、新產品生產能力等各方面來判斷,本質上還是“生產加工”企業。那就只能用製造業的估值來衡量,在這樣的情況下,工業富聯股價下跌,迴歸正常估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