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你的美只有亲身体验才懂得!

萨拉热窝,老一代中国人熟悉的名字,新一代中国人陌生的地方。从熟悉到陌生,欧洲剧变让我们的知识不断更新,近二十多年的蜕变似乎又印证了千百年来这一地区不断变化的复杂根源。萨拉热窝到底是个怎样的城市?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你的美只有亲身体验才懂得!

波黑萨拉热窝美景

美丽的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是前南斯拉夫的一个重要而又美丽的城市,它是“欧洲大陆上共产主义的一颗珍珠”,它是坚强与勇敢的代名词。现在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首都,60年代人对于南斯拉夫,更有着一种难以克服的亲近感,无论是《桥》,还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当时可是街知巷闻。在朋友聚会时的压轴曲目一定是那一首《啊!朋友再见》。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对南斯拉夫的印象可能是碎片化的,足球、北约轰炸还有米洛舍维奇.....而90后和00后,在他们的字典里,南斯拉夫可能只是历史课本上不经意间出现的一个难背的名词了,因为世上已无南斯拉夫。南斯拉夫虽已不复存在。

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你的美只有亲身体验才懂得!

泉水塔是老城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

前南解体后,应运而生出六个国家,即: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黑山、马其顿以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等国。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接壤,西部及北部紧邻克罗地亚。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不同种族、传统和文化汇聚融合的地方。这个山地众多的美丽国度依然背负着20世纪90年代内战的伤痕,但是如今提起波黑,让人们铭记于心的是自然流露的热情友好和迷人的文化交融。而最受旅行者欢迎的是重生的古老中心萨拉热窝和莫斯塔尔。迷人的萨拉热窝拥有建筑瑰宝,砖瓦顶的房子从河流两岸拔地而起。莫斯塔尔以其超凡脱俗的16世纪拱形石桥闻名世界,附近有瀑布流水、一座河畔的苏非派清真寺和一座奥斯曼时代的堡垒。首都的中心老城区有一抹突厥风情,狭窄的巴扎小巷和众多16世纪30年代奥斯曼建筑令游客赏心悦目。

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你的美只有亲身体验才懂得!

萨拉热窝街头有轨电车

这座城市的北边和南边都是陡峭的山谷侧壁,有很多红屋顶的波斯尼亚住宅,数不清的宣礼塔刺向青翠的山脊。西边是绵延10公里的平淡而忙碌的萨拉热窝新城。莫斯塔尔富有情调的老城非常值得一逛,你可以四处探寻老城区最好的拍摄角度,或者欣赏重建后优美的莫斯塔尔古桥。举世闻名的古桥是莫斯塔尔无可争议的视觉焦点。它的浅色石拱恢宏地映衬在金色的落日余晖或夜晚韵味十足的泛光灯照明中。黄昏时分,许多磨坊餐厅的灯光在流淌的小河对岸闪烁。两座重获新生的中世纪塔楼以弧形石桥连接在一起,这便是巴尔干最著名的桥梁,此场景令人陶醉。看大胆的年轻人从窄窄的桥拱上纵身跃入桥下奔流的碧水之中。建于1563年的清真寺在20世纪90年代遭到破坏,现已得到修复,而16米高的钟楼从1917年至今一直都没有挂钟。攀上最高处的城墙,优美的全景尽收眼底。

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你的美只有亲身体验才懂得!

特拉夫尼克,波黑中世纪古城之一

萨拉热窝这是一座群山环抱的美丽城市。萨拉热窝是沿着东西走向的波斯尼亚河的支流米里雅茨河两边,在南北连绵的山峦呈狭长的地带之间,建成的一座历史悠久的都城。宽阔的“波斯尼亚”和“巴纳”大道横贯东西,链接老城和新城区。两侧是高低起伏的山冈,依山而建的民居住宅鳞次栉比,白屋红瓦在郁郁葱葱之中分外鲜明。入夜时分,登高远眺,万家灯火,星光灿烂,景色蔚为壮观。

漫步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历史上曾经是巴尔干地区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巴西查尔西亚老城拥有这个国家最别具风情,五光十色的集市中心,这里多民族汇集居住,文化融合的胜地。跨过拉丁桥进入老城的交叉路口的拐角处有市区唯一的游客信息中心。老城街道干净整齐,一遍祥和景象。

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你的美只有亲身体验才懂得!

莫斯塔尔古桥上跳水人

中心城区多为奥匈帝国时代的古典建筑。在相当近的距离里坐落着天主教堂、东正教堂,与尖顶林立的伊斯兰清真寺塔协调地分布于城区之内,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长久以来,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这里交汇碰撞,互相斗争也安然共存。所以,站在老城区的一个街口,不用挪动脚步,原地转一圈,视野中就能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清真寺。走在老城区的主街上,同时可以看到衣着时尚的西方女郎和身披黑色长袍,黑纱遮面的穆斯林女子。让您感觉时而好像置身于中东的阿拉伯世界。这种独特的风貌明显迥然于欧洲其他传统的城市,因此,萨拉热窝现被誉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萨拉热窝老城区的商业街别具特色,始建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代已经有500多年历史。石块铺路的老街,两侧的建筑呈现出波斯尼亚民族风俗和土耳其式的风格,一排排的手工艺品店铺错落有致,期间夹杂着咖啡馆、烤肉馆和清真寺。漫步在老城区我看到有一个亭子(当地人称“Sebilja”),就说明到了萨拉热窝老城中心广场了。因为这是标志性的建筑,多种旅游手册提及“喷泉亭”,这就是萨拉热窝很有特色的一种建筑。据说多个世纪以来,萨拉热窝以其清澈甘甜的泉水闻名,老城里建有多处这样的喷泉亭子,提供市民饮用水。这座是市中心最大最为华丽的喷泉亭。在喷泉亭周围的广场亦称“鸽子广场”,成群的鸽子在广场上觅食。这座多民族融合的美丽国度却有着痛苦的历史沧桑,“波黑战争”给这座城市到来的创伤至今还在抚平之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工程塔吊的身影。

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你的美只有亲身体验才懂得!

小姑娘站在刻有512名儿童死难者名字的纪念转桶前

这里的手工艺品有几百年的打造传统,从土耳其式的咖啡具、雕刻和打凿制做的铜质花瓶、各类壶和罐、圆盘艺术品到手工制做的木质烟盒、首饰盒等,从表现萨拉热窝老城风貌的装饰画、各种式样的金银首饰以及用波黑战争遗留的弹壳打磨制做的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萨拉热窝的桥

波黑境内水源丰沛,水是波黑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萨拉热窝的桥也很多。桥不仅是交通设施也是波黑社会曲折发展的见证。比如,内雷特瓦河上的莫斯塔尔古桥,始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的战火中,2004年修复后,次年连同周边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居住的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但在萨拉热窝的米利亚兹卡河上的拉丁桥却更有故事,这座石桥虽不如莫斯塔尔桥那样古老和雄伟,但承载的历史却更为沉重。在萨拉热窝的日子里,我常会驻足桥头,听着来往人群的脚步声仿佛在百年来的历史中穿行。

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你的美只有亲身体验才懂得!

萨拉热窝莫斯塔尔古桥风光

一座普通的石桥成为近代历史中重要的坐标。百年前桥头的枪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方向,它就是拉丁桥。东西走向的米利亚兹卡河不宽也不深,但横穿萨拉热窝市区。南北走向的拉丁桥是一座极为普通的三墩四孔石拱桥,河中的两个桥墩上还各有一个圆形泄洪孔。不算太宽的桥面由石块铺成,两边的护墙也都是石板。拉丁桥建成于1799年,比莫斯塔尔桥晚232年。然而,它却是波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1798〜1799年间,奥地利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重修了这座桥并命名为拉丁桥。

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你的美只有亲身体验才懂得!

亚伊采,也是南斯拉夫的革命胜地

为了纪念他的壮举,拉丁桥更名为普林西普桥。在这座桥的西北角竖起一座纪念碑,并在当年普林西普埋伏的地方安放了一块用水泥浇筑而成的脚印印模,据说这双脚印就是他当时留下的。有的文献说,印模旁边的铭文是:“正是从这个地方,普林西普用枪声表达了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多少世纪以来对自由的追求。”然而,民族问题历来都有其复杂性,被强化了“普林西普含义”的石桥依旧打不开各民族的心结。1995年战争结束后,根据代顿协议,波黑成为一个由穆克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两个分治实体组成的统一国家,萨拉热窝大部分为穆克联邦控制。普林西普桥又改回拉丁桥的旧名,而此时的波黑已走在按西方模式重新构建统一国家的道路上。当我站在桥上,憧憬着人类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愿景,我清楚地知道萨拉热窝并不相信眼泪。

如今的萨拉热窝,现代化步伐并不快,但厚重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国际游客纷至沓来。感受这座城市沉淀的历史沧桑及其背后的风云世界,或许是旅行者们有意无意的驱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