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叫大灰狼來把你抓走!” 拜託別再用忽悠我的方式騙我

“不聽話叫大灰狼來把你抓走!” 拜託別再用忽悠我的方式騙我


幾天前,一個媽媽來找我諮詢,說自己兩歲多的孩子晚上不願意睡覺,老是鬧著要出去玩,該怎麼破?


在問到細節時她說,晚上要睡覺時只要孩子一鬧,姥姥就會拿“天黑了,外面有大黑貓,來抓不睡覺的小孩”的話來嚇唬孩子。


雖說這麼一“忽悠”,孩子當時是不鬧著要出去了,但孩子後來每次出門只要看到貓,就緊緊抱著媽媽說:“媽媽,我害怕!”



這媽媽見到孩子害怕的樣子,心裡是不僅心疼,還生氣得要命,而她氣的就是這麼多年了,自己的親媽卻一點兒也沒變。


她小時候也不愛睡覺,她媽就騙她說“不睡覺,妖怪就來把你抓走”。偏偏她膽子特小,想象力又很豐富,燈一滅就總幻想“穿白衣服的鬼站在床頭”之類的恐怖情節。


越想越怕,要把頭緊緊捂在被子裡才敢睡,不知不覺中養成了矇頭睡的習慣,到現在都不好改。


這隨口的“忽悠”,讓她很多年都有陰影。所以,當她發現自己親媽現在又故伎重施的用在自己娃身上時,她就有點崩潰了。


我一邊安慰她,一邊自己也頗有些無奈。


在上一代人的“育兒錦囊”裡,似乎都裝著“孩子還小,聽不懂道理,哄哄就過去了”這一條。


想想,我們小時候誰沒被忽悠過?


騙我們喝藥的時候,說這是糖水;

去打針的的時候,說一點都不疼;

要去上班了,嘴上說著不走,結果趁我們不注意就溜了。

……


這些在大人看來就簡單哄小孩兒玩兒的話,最後卻變成了迷惑、害怕和不信任,潛伏在幼年時我們小小的腦海裡。


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媽媽們變成奶奶或者外婆,原本早已泛黃的“忽悠大法”又重出江湖,在我們的孩子身上繼續上演。


甚至有時候,被忽悠大的我們,明知道這樣不好,卻也會不自覺的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


可是,“忽悠”孩子真的有用嗎?



01

想起潼潼3歲多剛上幼兒園的那會兒,門口新入園的孩子們的哭聲,那叫一個抑揚頓挫此起彼伏。家長們也是“各顯神通”,有的哄,有的逗,想盡辦法把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小可憐送進教室。


送孩子入園,常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和親密的撫養人第一次“小別離”,對很多孩子和父母都是一個考驗。家長們也都牟足了勁兒,在孩子入園前就努力做好各種功課,我也不例外。


潼潼入園前,我就經常給她講講幼兒園的繪本,告訴她幼兒園會是個很有趣的地方,也提前帶她去幼兒園參觀和參加親子課程,讓她提前適應環境,還準備了從小陪伴她的安撫玩具當“伴讀書童”。


這些方法,雖然不能完全消除小人兒腦海裡和媽媽分開的恐懼感,但多多少少也幫助了她邁出適應環境的第一步。


最開始,她也會緊緊抱著我的脖子哭,捨不得我走,要聽我說很多遍“媽媽一下班就會準時來接你回家”,才肯三步一回頭挪進教室,我也一定會信守諾言,在潼潼放學的第一時間出現在教室門口。


慢慢的,我們在門口“你儂我儂”的時間越來越少。她慢慢體味出了在幼兒園裡擁有的獨特樂趣,與老師和同學都建立了情感聯結,這也成為她願意跟我揮揮手說再見、蹦蹦跳跳走向幼兒園的內在動力。


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一個多星期以後,大部分孩子都已經慢慢適應了幼兒園時,有一個小男孩,還是會在每天上幼兒園的時候都上演一出轟轟烈烈的“瓊瑤劇”。


這個男孩,我第一天送潼潼入園時就遇到過。那天在幼兒園門口,我正在低聲鼓勵潼潼,只聽男孩兒媽媽大聲說:“你快進去,幼兒園裡面有好多好吃的好玩的,你先進去玩,媽媽回家拿個東西馬上就來。”


第二天,小男孩還是哭得很崩潰,媽媽又換了說辭:“寶寶乖,你先聽話進去,媽媽現在去給你買冰淇淋,一會兒給你送過來。”


當然,這些當下的“承諾”,其實都是無法兌現的。


看著小男孩一次比一次大聲的哭喊,我心裡也隱隱有點心疼。


在孩子哭鬧的當下,我們“忽悠”一下,天真的孩子常常就真的相信了。他擦乾眼淚,走進陌生的教室,心裡想著媽媽馬上就會來了,可當他發現自己苦苦等了一天媽媽也沒來,下一次他還會相信嗎?


“忽悠”孩子,從來不是長久之計。它可能像一顆即時生效的止疼片一樣,當時可以讓不受控的孩子鎮定下來,但止疼片吃多了也會讓人慢慢“免疫”,直到有一天徹底失效。


這種應付當下的“忽悠”,終究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此


02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攔路的小怪獸。


孩子小的時候,轉移注意力常常是最管用的方法,可隨著孩子長大,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了,我們就需要用更多的智慧,去引導他們正面面對種種不如意,並學會真正處理它。


直面這些小怪獸,可能正是提高孩子認知水平和培養性格品質的好時機。


在潼潼剛學走路的時候,很容易跌跌撞撞下摔跤,然後趴在地上放聲大哭。潼爺爺愛說:“沒事兒不疼,都怪地板,大寶別哭!”然後使勁打幾下地板。


孩子當下可能會因為注意力被吸引而收住委屈的眼淚,但下次摔倒時,她還是不明白摔跤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摔跤和疼痛的聯繫又是什麼,所以,她還是會再哭。


後來我一邊學著她摔倒的樣子,一邊溫和地告訴她:


“寶寶摔倒了,有點疼是嗎?媽媽知道的,媽媽給你吹吹。剛才你走得太快了,一下摔到了地上,地板很硬,所以你會疼。下次走路的時候慢一點,眼睛要看著路。”



慢慢地,她自己就從行為和結果的聯繫中明白了“摔倒”是怎麼發生的,只要摔的不疼,她就沒事兒人似的自己爬起來繼續去玩了。


記得還有一陣子她突然很害怕打疫苗,每次去都會大哭不願意,一同去的潼奶奶總會習慣性的跟孩子說:“沒事,打針一點都不疼。”


可我明明知道,打針就是真的會疼啊,我小時候也會因為疼而害怕打針,這次騙孩子說不疼,她接受了打了,可下次還是會哭。


私下跟奶奶溝通之後,等再去打疫苗時,我們換了方式。


我找出關於打針的繪本和醫生的角色扮演玩具,告訴她打預防針是為了保護我們不被細菌病毒欺負。每次去打針前,我也會提前告訴她,今天我們要去打針,可能會有點疼,但是打了針,我們身體就會更加強壯,不會那麼容易生病,所以希望潼潼勇敢一點。


排隊的時候,如果有特別堅強不哭的小朋友,我們也會指給她看:“哇,那個姐姐好勇敢,打針雖然會疼,但是她堅持住了沒有哭。”


過了一段時間後,再去打疫苗時,她就真的不哭了,還經常會很驕傲地跟我說:“媽媽,你看,我很勇敢。”


或許,在大人的潛意識中,常常覺得孩子還小,講道理麻煩,她也未必聽得懂,

有時候騙騙就過去了。


但其實,在我們每次面對孩子的哭鬧時,如果能多一點耐心跟孩子解釋,幫助孩子去理解他所面對的事情,孩子的腦海中也會越來越清楚現實的樣子,會有越來越強的適應能力。


孩子遠比我們想象中懂事和堅強,在他們面對的每一次困惑和不安裡,其實都藏著一次成長的機遇。



03

這麼說來,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一本正經的和孩子講道理嗎?我覺得這也未必。


有時候,一些基本的原則問題,比如安全原則,跟孩子講清楚了,即使孩子依舊哭鬧,大人也需要保持情緒上的冷靜,溫和堅定執行就好了。

孩子會通過父母的行動知道,自己有不能觸碰的“紅線”。


也有些時候,我們偶爾也能視情況用些“智取”的方法。


比如有次潼爸爸要出差,潼潼抱著爸爸的腿說不走不走,要趕飛機的潼爸情急之下只好說:“爸爸給你買了一個小禮物,但是快遞叔叔不小心寄到別的地方了,爸爸出去給你找回來。”


過了兩天,他回來的時候,就真的給潼潼帶了她喜歡的禮物。


這種聖誕老人式的“白色謊言”,並不同於不走心的“忽悠”,而是在理解和懂得孩子的基礎上,編織一個孩子的認知水平可以相信並理解的小故事,或者給孩子一個可以實現的美好期許,並把它當做一個鄭重的承諾去實現。


孩子的世界裡,本就充滿各種美好的想象,如果我們能用一點想象力,把即將爆發的一場“戰鬥”,化解成故事般美好的期許,也不失為為人父母的一種智慧。


當然,這樣的“智取”,要建立在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感上。


在偶爾需要走捷徑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多加思量,當下說的話是不是打算兌現。


如果總說那些恐嚇或欺騙式的“忽悠”,就會像狼來了的故事一樣,在信任消失時,我們再怎麼大叫狼來了,孩子也會充耳不聞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