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弘揚沂蒙精神 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弘扬沂蒙精神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弘扬沂蒙精神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沂蒙精神孕育形成於以沂蒙為中心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對山東抗日根據地,1962年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山東把所有的戰略點線都搶佔和包圍了。只有山東全省是我們完整的、最重要的戰略基地。北佔東北,南下長江,都主要依靠山東。”共產黨八路軍和沂蒙人民之所以能創造這一彪炳史冊的歷史功勳,跟當時的政治、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有關,但從根源上來講,主要還是黨的建設發揮了先導性、引領性、決定性的作用。

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弘扬沂蒙精神 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沂蒙精神蘊含“忠誠看齊”元素

沂蒙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最根本在於黨的正確領導,在於黨政軍民對中央的忠誠,在於堅決、全面、創造性地貫徹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從整體看,根據地的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根據地黨組織忠誠地貫徹我們黨在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的政治主張,發動黨員開展活動,努力擴大黨的影響。尤其是大革命失敗後,先後發動了蒼山、龍鬚崮、沂水和費城暴動等武裝鬥爭。這一階段的發展為大規模創建根據地奠定了堅實思想、政治和群眾基礎。同時,由於根據地與中央相距較遠、聯繫不暢,在這個時期,中央的精神沒能全面得以貫徹執行,根據地鬥爭的方向還不夠鮮明、策略還不夠科學、經驗也不夠豐富,在反動勢力的包圍封鎖下,處境異常困難,發展相對緩慢。

第二階段戰略決策引領戰略發展。

1938年4月,時任山東省委書記黎玉到延安向中央彙報工作後,毛澤東敏銳把握山東的戰略地位、鬥爭基礎和沂蒙山多崮險的特點,高瞻遠矚地作出了“派兵去山東”的決策,分三批派去200多名幹部後,1939年3月陳光、羅榮桓率領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東進山東,1939年6月徐向前、朱瑞率領八路軍第一縱隊挺進沂蒙。這些重要的戰略舉措,不僅壯大了根據地黨和軍隊的力量,而且直接帶來了中央的精神。在之後的4年中,根據地黨的建設、軍隊建設、政權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經濟生產、群眾工作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展起來。到1941年初,山東抗日根據地人口已達1200萬,面積3600平方公里。這期間,根據地在發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中央電報曾明確指出“目前山東工作處在比以前更加艱苦的階段”,“不僅由於敵人殘酷‘掃蕩’,地區縮小與分割,主觀上亦存在相當嚴重弱點”,沒有利用良機大量地爭取政權,沒有充分發動群眾進行民主民生鬥爭,統一戰線工作缺乏獨立自主,黨內存在本位主義、主觀主義、宗派主義等。這些問題集中起來,就是還沒有很好地領會和貫徹中央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這些都使得根據地的發展還沒有完全達到中央的戰略構想。

第三階段高度看齊推動成熟壯大。

為進一步鞏固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毛澤東專門委派劉少奇於1942年4月到根據地指導工作。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黨中央精神,劉少奇重點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入開展整風運動,組織根據地黨員在緊張的戰鬥環境中,認真學習中央規定的整風文件,嚴肅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在理論和大的方針政策上深入統一思想。二是開展群眾運動,更大規模、更加紮實地減租減息,並由經濟鬥爭逐步吸引人民群眾轉到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三是進一步鞏固各方面幹部的團結,為根據地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奠定了基礎。這些重大措施,使毛澤東思想在政治、軍事、政權等方面具體化的路線方針政策得到正確、堅決地貫徹執行,使根據地面貌煥然一新,迎來了發展壯大的新時期。到1945年大反攻前,沂蒙山區的魯中、濱海、魯南三個戰略區連成一片,全部消滅了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對日軍形成了局部戰略優勢和進攻態勢,山東抗日根據地已建立起27萬人的主力部隊、50萬人的民兵、150萬人的自衛團;擁有人口2400多萬,面積125000平方公里。

近代中國在民族復興道路上所經歷的無數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在政治上建立一個代表真理和正義、具有強大權威的領導核心。沂蒙根據地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只有堅定地和黨中央站在一起,始終不退縮、不動搖、不偏離、不彷徨,自覺和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確保革命事業不斷取得勝利。可以說,忠誠看齊,是沂蒙精神最重要的政治品格。這啟示我們:旗幟鮮明講政治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政治建設是根本性建設。廣大黨員要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沂蒙精神蘊含“獻身信仰”元素

信仰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集團的思想靈魂和精神支撐。信仰堅定,不唯認知,唯在踐行。唯有信仰崇高並甘願為之奮鬥犧牲,個體生命才能昇華和永恆,一個組織才能堅不可摧,迸發出推動歷史前進的強勁力量。沂蒙精神生動詮釋了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在沂蒙根據地的鬥爭史中,一切感動和震撼也都源於獻身信仰。

早期沂蒙共產黨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

上個世紀20年代的中國積貧積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封閉落後的沂蒙山區更是災難深重。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沂蒙地區的一批有志青年走出大山,在濟南、青島、上海、廣州等地廣泛接觸各種社會思潮,最後堅定清醒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們黨的早期黨員,其中就包括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之後,根據黨的“安排”,不少人帶著“火種”回鄉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開展黨的活動,沂蒙山區成為中國北方覺醒最早的地區之一。到1929年,僅沂水一個縣就有黨員200多人。白色恐怖之下,沂蒙山區的黨組織和共產黨員,高舉打倒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旗幟,發動貧苦農民,打倒土豪劣紳,舉行武裝暴動,取消苛捐雜稅,建立紅色根據地,“創造北方蘇維埃”,開展了可歌可泣的鬥爭。許多優秀的共產黨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中,有在瞿秋白培養下加入黨組織的李清漪;有遇難時分別擔任中共山東省委秘書長、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的劉曉浦、劉一夢叔侄,就義前,他們留給家人的遺願是“革命不勝利決不下葬”;有剛剛入黨、哼唱著“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這一句國際歌從容就義的年輕黨員張星。一個個土生土長的沂蒙漢子能成為讓歷史銘記的共產黨人,就在於他們從馬克思主義中看到了光明,堅信自己擔負著實現共產主義這一人類歷史上空前偉大而艱難的任務,在信仰和生命面前,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

根據地的黨和軍隊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獻身。

我們黨的信仰是遠大而具體的。全面抗戰爆發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歷史地成為我們黨的現實任務。1938年5月,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中共山東省委進駐沂蒙山區。此後,八路軍山東縱隊、一一五師、八路軍第一縱隊、抗大一分校等先後開赴沂蒙,點燃了抗日的烽火,團結帶領沂蒙人民與日偽頑匪開展了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鬥爭,用鮮血浸紅了沂蒙大地的山山水水。在1941年大青山突圍中,陳明,曾經的紅軍總政治部宣傳科長、當時的山東戰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兩膝負傷被日軍包圍,打倒3名敵人後以身殉國;抗大一分校女生隊中的20多名戰士被數百名日寇包圍,每人僅靠兩枚自制小手榴彈在3間石屋堅守,最後全部壯烈犧牲;程克,抗大一分校五大隊二中隊指導員,帶領戰士們堅守陣地、掩護突圍,最後40多名戰士全部壯烈犧牲,他犧牲時嘴裡還咬著鬼子的耳朵;辛銳,山東姊妹團團長,受傷後用3顆手榴彈與包圍的日軍同歸於盡。八年抗戰,10萬名共產黨員和八路軍戰士懷著堅定的理想信念,衝鋒陷陣、血戰到底、英勇犧牲。他們不僅用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釋放了一個民族的血性,更把信仰的力量轉化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擔當。

千百萬沂蒙人民為鐵心向黨而獻身。

沂蒙普通百姓雖然不懂高深的理論,但獻身是最好的教育,他們從身邊倒下的一個個共產黨員,一個個犧牲的戰士身上,明白了共產黨、八路軍是“為中國人打仗”“為窮人打仗”,跟著共產黨走才能改變自己的苦難命運。這才有了千千萬萬沂蒙兒女“鐵了心跟著黨走”的執著,演繹出的一個個故事才那麼蕩氣迴腸。這裡面,有廣為人知的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還有冒死幫助4名抗大學員躲過日軍搜查的戚大娘、為掩護5名八路軍傷員故意暴露和犧牲自己的高大娘、手持菜刀斧頭誓死保護婦女隊幹部的韓大娘、因為沒能搶到八路軍傷病員和村幹部“吵起來”的普通群眾。這就是被喚醒後的沂蒙人民愛黨愛軍,一心跟黨走的自覺行動。

歷史證明,有信仰的人骨頭最硬,對信仰忠貞不渝的靈魂最高貴,有科學理論引領的信仰最有遠見。這啟示我們:信仰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思想上的清醒是政治上堅定的前提。必須堅持不懈抓好理論武裝,堅持和創新黨內學習制度,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把信仰信念作為畢生追求,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主觀世界,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不斷增強政治定力,自覺成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

沂蒙精神蘊含“黨群一心”元素

中國共產黨堅信歷史唯物主義,十分清楚地知道,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創造歷史、改造現實、走向未來的客觀物質力量,離開人民將一事無成。

沂蒙山區素有敦厚朴實、重情重義的民風。抗戰之始,沂蒙人民對國民黨沈鴻烈部也曾寄予期望,但他們卻在沂蒙山區的東里店大興土木、歌舞昇平,消極抗日、魚肉百姓,很快失去了人心。共產黨八路軍一開始雖然力量弱小、裝備簡陋,但卻真心實意地對待老百姓、真刀真槍地打鬼子,他們就像種子一樣在沂蒙山區生根開花。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粒米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這種史上少見的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說到底是共產黨堅持性質宗旨、踐行群眾路線的偉大實踐。

政治上。

領導勞苦大眾翻身解放做主人,通過“豆選”讓千百年受欺壓的群眾登上政治舞臺。1941年前後,山東抗日根據地有統計的71個縣政府中,民選縣長佔94%、區長佔80%、鄉長佔70%。開展婦女解放運動,讓婦女同胞獲得了生命尊嚴和應有權益;廣泛建立農救會、婦救會、青救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發動群眾配合黨開展工作。根據地頒佈了歷史上第一部《人權保障條例》,旗幟鮮明地宣佈人民群眾享有選舉、罷免、言論、集會等權利。這種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徹底改變了人民群眾長期被剝削被奴役被壓迫的悲慘歷史,揚眉吐氣、意氣風發的根據地人民自覺站到共產黨、八路軍的旗幟下。

經濟上。

一方面緊緊抓住土地問題,在抗戰時期減租減息,顯著改善了貧僱農的生活。抗戰後又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滿足了中國農民幾千年來“耕者有其田”的渴望。另一方面發展根據地經濟,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精兵簡政、減輕負擔,部分部隊自給率達到50%。1947至1949年沂蒙山區遭遇嚴重自然災害,華東局號召“不荒掉一畝地,不餓死一口人”,發放救濟糧4500萬公斤,貸款14億元,幫助群眾渡過難關。這些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經濟制度變革,不僅給群眾帶來具體實在的利益,而且堅定了群眾跟著共產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軍事上。

贏得民族解放戰爭和建立新中國的浴血奮戰無疑是宏大的,這種宏大有著鮮明具體的為民本質。譬如:1941年11月,八路軍一一五師經過留田突圍後,已經跳出了日寇的包圍,但羅榮桓和朱瑞研究認為,在取得第一階段勝利後,不能置中心區人民於不顧,隨即斷然決定率軍返回中心區開展反“掃蕩”鬥爭。這種本質還體現在無數八路軍戰士“甘以我血換民生”中。1942年秋,為解救被日軍脅迫的紅石崖村村民,夏蔚區區委委員武善桐主動承認自己的八路軍身份,把日軍引到村外後跳崖犧牲。正是有了八路軍為人民甘灑熱血、以命相換,才有了沂蒙人民全力以赴擁軍支前、捨生忘死救護傷員。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的十幾年間,沂蒙地區的婦女動員39萬人參軍,救護傷員5.9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

文化上。

以文化人、啟發民智、喚醒覺悟,推動政治鬥爭和經濟發展,黨群一心更加鞏固。根據地不僅辦了普通教育,而且辦起了各種形式的冬學、夜校、“莊戶學”“識字班”等,前一小時教農民學認字,後一小時講抗戰的道理。同時,每個專區都有地方性報紙,很多縣還有油印的小報,出現了“村村辦學、戶戶讀書、抗日救國、人人爭先”的生動景象。這些文化工作不僅讓昔日的“泥腿子”變成了“文化人”,而且有效地宣傳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播了革命的新文化新思想,鼓舞了革命鬥志,形成了“齊心協力打東洋”的生動局面。

作風上。

傳承著紅軍基因的八路軍來到沂蒙山,不僅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群眾秋毫無犯,還主動幫助群眾挑水、砍柴、掃院子、拾糞、拉犁、幹農活,很快和老百姓打成了一片。黨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幹部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徐向前把自己的棉大衣送給生病的房東大爺,深情地說大爺就像他的父親。

組織起來的群眾才是真正的力量,沒有一種力量比人民更強大,沒有一種根基比人心更堅實。黨群一心,是成功應對各種危局困境的根本保證、奪取革命勝利的力量源泉,是沂蒙精神最重要的表現形態。這啟示我們: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真正為民,人民才會跟隨響應。廣大黨員必須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不斷改進和創新聯繫群眾方法,堅持和完善調查研究、群眾滿意度測評、民意調查等制度,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以黨心換民心,以黨心聚民心。

沂蒙精神蘊含“奮鬥到底”的元素

一部艱苦卓絕的沂蒙革命鬥爭史,就是根據地黨政軍民用鮮血、汗水、淚水書寫苦難和輝煌、曲折和勝利、付出和收穫的共同奮鬥史。奮鬥源於對崇高信仰的踐行,是應對挑戰、抵禦風險、克服困難、解決矛盾的一貫精神狀態,是沂蒙精神的永恆主題。

堅持的力量。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沂蒙黨政軍民始終堅信紅旗不倒,執著追求信仰,雖九死而不悔,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大革命失敗後,沂蒙山區處在腥風血雨中,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與組織失去聯繫的黨員千方百計、千辛萬苦尋找“母親”,“揩乾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屍體”繼續戰鬥。在抗戰最艱難的時期,山東分局號召抗日軍民:“緊急動員起來,為建設堅強鞏固的山東民主抗日根據地而鬥爭”!鼓勵大家咬緊牙關,苦戰苦熬,頑強作戰,奮鬥到底,1942年11月在對崮山戰鬥中,山東軍區特務營戰至最後僅剩14位戰士,在營長嚴雨霖帶領下縱身跳崖,寧死不做俘虜,這種和狼牙山五壯士一樣的壯舉在沂蒙多達11處;抗戰期間,擁有20萬軍隊的國民黨消極避戰,放棄山東,共產黨八路軍始終保持著克服一切困難而不被困難壓倒的旺盛鬥志,一一五師從來山東時的1萬人發展到27萬人。解放戰爭之初,“還鄉團”配合國民黨正規軍對沂蒙解放區瘋狂“反攻倒算”,魯南區90%的村莊被洗劫,14萬幹部、群眾被殺害,“灰死火滅人煙稀”沒有嚇倒解放區軍民,更加堅定了摧毀舊世界的決心。這種堅持,源於大無畏的革命氣概、忠貞不渝的堅強黨性、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軍民一心的強大力量。

擔當的品格。

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使共產黨八路軍挺進沂蒙,帶領沂蒙人民抗日救國、救亡圖存,這是民族大義的擔當。淵子崖保衛戰中,300餘名村民與1000多名來犯日寇殊死搏鬥,犧牲147人,殲敵121名,當時這種群眾自發性抗戰不下5例,這是保衛家園、抵禦外辱的擔當。遵照中央指示,劉少奇指導山東工作,直面問題矛盾,迅速扭轉被動局面,這是勇於負責、不辱使命的擔當。陳毅、粟裕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於敵重兵密集並進中發動孟良崮戰役。戰鬥中,廖政國師長率領僅有4個團並且兩個還是剛由地方部隊改編的1師,堅決執行防禦國民黨25、65兩個整編師的命令;本該參加總攻的華野第4縱隊28團的一個營,從實際出發,支援1師防禦,堵住了即將撕裂的防線,這些都是顧全大局、勇挑重任、敢於勝利的擔當。根據地軍民不缺擔當,國難家難面前挺身而出、“不畏死、不怕戰”,展示了中華民族奮戰到底的決心,撐起了中國人的脊樑。

純潔的面貌。

純潔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是克敵制勝的法寶,在根據地表現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當年在沂蒙山抗戰的共產黨八路軍來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赫赫有名的高級幹部、軍事將領,他們帶頭吃苦,以身示範。羅榮桓不顧嚴重的腎病和尿血,吃著用開水濾掉綠毛的發黴煎餅,帶領大家挖鹽田;劉少奇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褂子和裂開了口子的布鞋,堅決不領新軍裝和鞋子;朱瑞為幫群眾春耕生產,用繩子拉犁,磨碎了褂子。共產黨人的純潔本色還體現為對黨員幹部違法亂紀、貪汙腐敗的“零容忍”,1942年6月,費南縣政府二科倉庫主任貪汙田賦稅收1250元,秘書處軍用代辦股股長貪汙1340元,均判處死刑。純潔凝聚意志、催生行動,成為根據地生生不息、發展壯大、奮鬥到底的力量之源。

沂蒙山是一座精神高山。沂蒙革命鬥爭史,集中顯示了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的蓬勃偉力,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生動展現了沂蒙黨政軍民不忘初心奮鬥到底的頑強毅力。共產黨八路軍帶領沂蒙人民不懈奮鬥的歷史征程和光輝業績,猶如一幅氣勢磅礴、雄渾壯麗的畫卷,展現著中國翻天覆地的歷史鉅變。這啟示我們:改變歷史的只能是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廣大黨員要自覺加強黨性修養,涵養道德情操,銘記初心使命,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山東省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