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糾紛改變不了玉米市場供求大格局

中美貿易糾紛改變不了玉米市場供求大格局

端午小長假過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中美貿易戰升級帶來的影響持續發酵,中國對美國多種農產品開徵25%關稅直接導致美國玉米進口完稅成本提高300元/噸以上,達到1920-1990元/噸(7月-10月船期理論成本),港口美國高粱觸及2000元/噸大關;相對而言,國內玉米現貨和連盤期貨表現淡定,北方港口玉米價格穩定,陳玉米價格甚至小幅下調5-10元/噸,僅華北地區玉米價格反彈20-40元/噸;我國連盤玉米期價縮量小幅下跌。究其原因,中美貿易戰改變的不是玉米供求結構,其影響是深遠而令人憂心的。

國內玉米市場表現平靜

與大豆不同,眼下國內玉米供應主要依靠國內市場,且龐大臨儲庫存正在消化中,中國出於反擊對美國玉米、高粱加徵25%關稅對國內玉米市場並無實質性影響。除現貨市場保持冷靜以外,週二DCE玉米C1809合約減倉下跌,終盤報1763元/噸,下跌2元/噸,跌幅0.11%,持倉量減少55346手至565506手;C1901合約收盤報1809元/噸,下跌4元/噸,跌幅0.6%,持倉量減少806手至477076手。

美國進口玉米對華衝擊憂慮“蕩然無存”

此前對於進口玉米階段性衝擊國內玉米市場的擔憂已“蕩然無存“,國內現貨市場進入“安全地帶”,貿易戰中的中國市場今年夏季優質玉米行情可能再現(因大量相對優質的進口糧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作為補充)。

中美貿易戰不影響國內玉米供應結構

端午小長假過後的第一個交易日, A股遭遇重挫,滬指連續擊穿3000點、2900點,創業板大跌逾6%,創2015年1月以來新低;人民幣匯率有加速貶值的跡象。

相對於農產品供求基本面而言,恐怕剛剛開始的中美貿易戰最後帶來的經濟損失才是我們更需要擔心的。這也是加徵25%關稅後,豆粕衝高後回落,玉米市場“雲淡風輕“的根本原因,因為一切才剛剛開始。

總之,作為農產品市場,中美貿易戰打響無疑將增加國與國之間的交易成本,對於國內豆粕、玉米價格利多,但按照客觀的經濟規律和基本面因素,第一輪25%的額外關稅不會完全體現在國內現貨市場上。誠然,中國大批量進口美國玉米、DDGS等農產品的風險解除,玉米等相關產品“利空“因素減少一層;壞消息是,中美之戰的損失又由誰來承擔呢?如此看來,前期JCI建議維持合理優質玉米庫存倒是”歪打正著“,但中美貿易戰還有沒有的轉機呢,我們必須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