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客做脫口秀?楊帆用《Fantalk》玩出品牌新花樣

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A股、港股、美股持續震盪,歐洲經濟復甦撲朔迷離……隨著大眾理財和投資的意識越來越強,高效獲取財經類資訊也成為了剛需。

當下“互聯網+”逐漸深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愈加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短視頻、音頻甚至新興的知識付費模式,來了解財經信息。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財經類內容的專業性成為難以跨越的門檻,使得財經內容創業無法靠雞湯、獵奇和搞笑搶佔先機。

財經類內容的最佳表達形式是什麼?最佳的變現路徑又在哪?短視頻催生“網紅經濟”爆發,嚴肅的財經內容能否趕上這一波內容創業的紅利期?

當金融科技遇上脫口秀

隨著網絡視頻、音頻FM的爆發,圖文之外的內容創業開始逐漸爆發,以功夫財經為代表的財經內容創業團隊估值,都超過了數億人民幣。

金融創客做脫口秀?楊帆用《Fantalk》玩出品牌新花樣

對於財經內容的爆發,有投資人士認為,投資內容有三大朝陽行業,一是照顧人身體的醫療保健行業,二是照顧人大腦的文化娛樂行業,三是照顧人錢包的金融服務行業。

筆者最近一直在關注一檔金融科技知識分享類的脫口秀《Fantalk》,因為它恰好覆蓋了後兩個領域。這個在2017年2月開始上線的節目內容主要聚焦泛財經科技類知識普及,用大眾視角結合輕鬆趣味的故事和段子來傳播泛財經科技領域乾貨,希望能夠用知識來助力2億年輕人輕鬆成為社會新中產。

實際上,楊帆也是從主持脫口秀以後被越來越多人熟悉的。在脫口秀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凡普金科創始合夥人人。福布斯發佈“2018亞洲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Forbes 30 Under 30 Asia),楊帆上榜成為“金融和風險投資”領域的30位精英之一。

30歲的楊帆雖然年輕,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金融老手,他曾先後就職於美國AIA保險集團、英國寶誠保險集團,在財富管理、資產配置、風險管理領域摸爬滾打了近十年,並且在風口到來之時,一頭扎進互聯網金融領域。就如他所說的那樣,涉足金融領域就是因為熱愛金融、敬畏金融。

從陳歐的“為自己代言”,到羅永浩拍電影,再到董明珠親自上陣拍廣告,企業家對於廣告和傳播的親身試水早已有之。但通過自己的知識體系來打造脫口秀節目,楊帆轉型的深度絕對可以算得上是行業的開拓者。在他看來,做這個節目的一大背景是,看到當下的年輕一代普遍存在深深的知識焦慮,現在買書的渠道雖然很多,但真正有時間用心去研讀的人卻很少。

金融創客做脫口秀?楊帆用《Fantalk》玩出品牌新花樣

看完這期節目,筆者只有一個感受,這是一個知識焦慮的年代,而知識焦慮背後反饋出的現象更多是民眾財商的缺乏。清華大學此前出具的《中國人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顯示,有62.2%的中國投資人認為世界上存在“利率又高、風險又低的理財產品”,他們既不會合理分配資金,也不會按需調整風險概率。只要開始投資,就是“盲目投入”。

如何合理的投資?如何看清金融的本質?如何能讓財富進行有效升值?一連串問題的背後,拷問的是對財經、金融知識的儲備。但當下的快節奏,又讓很多人無法從書籍中快速汲取這些知識。如果能夠用脫口秀的形式來緩解人們關於“財經金融知識”的心理焦慮,實際上也給未來知識付費道路的探索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抓住年輕人

騰訊CEO馬化騰曾經感慨:“越來越看不懂年輕人的喜好,這是自己最大的擔憂。雖然我們幹這行,卻不理解以後互聯網主流用戶的使用習慣是什麼。”這或許是當前很多互聯網公司焦慮的一個地方,同時也是很多互聯網產品爆紅的原因。前者是因為他們不懂年輕人,後者是因為他們懂年輕人。

做內容創業同樣如此。年輕人喜歡什麼?他們渴望獲得什麼?如何讓他們在看完視頻後更有成就感?這些都是內容行業需要考慮的事情,同時也是《Fantalk》要不斷優化、覆盤的事情。

金融類脫口秀節目面對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財經類視頻存在著高門檻等特點,在播放量上很難與搞笑類、雞湯類視頻相抗衡,生命週期似乎也存在著太多不確定性。但《Fantalk》絕對是個例外,來自愛奇藝的數據顯示,《Fantalk》單期節目觀看量屢屢突破百萬大關。那麼,《Fantalk》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第一,緊緊抓住用戶需求。《Fantalk》始終緊緊圍繞泛財經領域結合社會熱點進行深度挖掘,把“年輕、有趣、有料”的風格一致延續下去。

大數據顯示,《Fantalk》男女受眾比例為3:1,25歲以上觀眾佔比超過七成。楊帆基於自身對內容和市場的理解,針對年輕人“知識焦慮”的痛點進行精準策劃,內容緊跟時事熱點,圍繞熱點話題、人物展開專業知識解讀。同時,打破財經老派習慣,通過抖音、知乎、B站等潮流平臺的融入參與,用年輕人喜歡的新穎手段、語言和方式與年輕人接觸,使內容最大程度貼近和滲透目標用戶。

金融創客做脫口秀?楊帆用《Fantalk》玩出品牌新花樣

作為一個工科出身的管理者,楊帆以他的視野來分析了特朗普入主白宮、櫻桃口味的可口可樂、巴菲特買入美國運通之類的新鮮內容。卻對企業、品牌的事情隻字未提,將節目內容做到純粹和極致。

第二,全渠道推廣。《Fantalk》去年上線以來,一段時間內只能在愛奇藝播放。但隨著節目的日益火爆,《Fantalk》開始在喜馬拉雅、網易、今日頭條等多個平臺進行“密集轟炸”。只要是用戶經常使用的APP,都能找到《Fantalk》的身影。

在行業人士看來,作為一檔兼具內涵與趣味性的泛金融科技知識分享節目,《Fantalk》深深抓住互聯網娛樂性的特質,採取了更受年輕人喜愛的脫口秀表達方式,用略帶調侃式的語言風格將金融財經等知識深入淺出,開拓了泛財經領域脫口秀的垂直細分領域。同時節目打破以往專業性知識類節目的嚴肅風格,以娛樂化的方式普及分享知識,將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融為一體,不斷豐富知識性娛樂節目內涵。

總結一下,不論是內容、表達方式還是傳播方式,《Fantalk》的目標都很明確:就是要緊緊抓住年輕人的興趣。

不能迴避的是,娛樂化的表達也許會讓《Fantalk》損失一些喜歡嚴肅財經內容的讀者,但也為其帶來了大量價值觀相同的用戶。尤其是當下的社會背景已經到了全民理財、全民關注財經的時代,娛樂化的傳播也可以兼顧專業性,畢竟沒人喜歡乾巴巴的講課模式。

比脫口秀更大的故事

金融創客做脫口秀?楊帆用《Fantalk》玩出品牌新花樣

按照傳統的思路來看,一家企業的聯合創始人去做一檔脫口秀節目,乍看起來是非常不合邏輯的,甚至還容易被誤解成“不務正業”。但事實表明,第一個吃這隻“螃蟹“的楊帆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Fantalk》讓楊帆真正走進了大眾,也讓他整體的形象更具親和力,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其背後凡普金科“讓金融有溫度”的企業願景。

自開設《Fantalk》脫口秀以來,楊帆的視野幾乎包攬了當下所有熱點時事,從共享單車、滴滴出行、柯潔、特斯拉到霍金……各種停不下來的頭腦風暴都讓大家表示“天吶!原來財經還能這樣聊?”。

在一年多的時間裡,《Fantalk》幾乎保持著日更新的節奏,已經有了數百期節目。其中,“震驚!首個機器人嬰兒誕生”、“人工智能被教壞狂飆髒話”、“魔性!葛優喊麥一人飲酒醉”等主題更是用新潮的內容吸引了大量的關注。近期“中國脫口秀第一人”李誕現身這次特別版《Fantalk》,更是把節目的知名度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從凡普金科到《Fantalk》,不僅是楊帆從企業廣告主到內容生產者的大膽嘗試,更是從內容層面上對用戶的“先予後取”,予用戶於知識分享,取用戶之感情共鳴。在《Fantalk》成功之後,特別版成為節目的升級助推器,從而可以進一步通過帶有企業代言人屬性的楊帆,豐富企業品牌形象,拉近與用戶的心理距離。

用楊帆自己的話說:“世界在不斷的推陳出新,這是一個年輕的時代。那些渴望知識、對人生有追求的年輕人,他們朝氣蓬勃、有著無限可能。我們最優先的目標是希望利用他們碎片化的時間,用有趣、有料的方式幫助他們真正記住知識,也恰當傳遞廣告主的理念。”

品牌的塑造是一件日積月累的事,而塑造品牌,瘋狂地燒錢並不是唯一且最有效的方式,而通過品牌內容的有效產出去潛移默化的影響用戶,才是現代企業最值得去嘗試的方式。就像《Fantalk》一樣,用它精確的市場定位,切中內容市場中的空白領域,抓住年輕人對泛財經領域知識的訴求,以他們所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傳播,來完成節目本身甚至企業品牌的塑造。“金融+脫口秀”的跨域組合,也讓高端和貼地氣兩件看起來永遠不可能有交集的事情“走到了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