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家的孩子”遇上“別人家的爹”,他們的夢想是什麼?

東漢末年,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濡須,久攻不破,於是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生活中,我們也見過許多“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傳說中“別人家的爹”又是什麼樣的呢?值此父親節之際,“科協改革進行時”為您傾情講述我國科學史上那些著名的父子(女)故事,他們身上展現的中國科學家精神不僅推動了中國科技發展,也點亮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激勵著更多不忘初心的科技工作者,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途中砥礪奮進。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的領袖,所著《飲冰室合集》超過1000萬字。除此之外,梁啟超還是中國近代史上少見的“成功爸爸”:9個成年子女個個成才,其中3人當選院士。

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曾任中央文史館館長;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院士;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次女思莊,著名圖書館學家;四子思達,著名經濟學家;三女思懿,曾任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參加革命;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當“別人家的孩子”遇上“別人家的爹”,他們的夢想是什麼?

這樣的滿門才俊絕不是偶然,子女的優秀離不開梁啟超給他們的深遠影響。

有人曾經問梁思禮,你從你父親那裡繼承下來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他回答說:“愛國。”

1949年9月的一天,“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一如往常,駛出舊金山港,船上的梁思禮,剛從辛辛那提大學獲得自動控制專業博士學位。和船上同樣學成歸國的20多位留學生一樣,遊子心念,歸心似箭,千里之遙,快馬一鞭。

當“別人家的孩子”遇上“別人家的爹”,他們的夢想是什麼?

圖為梁思禮院士及妻子麥秀瓊

“愛國救國”幾乎是梁家九子女的胎記。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6號,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築,這裡就是飲冰室,梁啟超伏案奮筆之所。他在這裡寫的“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後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來的路。回憶中,梁思禮眯起了眼睛:“父親對我的直接影響較少,幾個哥哥姐姐都受過父親言傳身教,國學功底屬我最弱,但‘愛國’這一課,我不曾落下半節。

當“別人家的孩子”遇上“別人家的爹”,他們的夢想是什麼?

梁思禮與神舟五號楊利偉等航天員合影

此後,作為我國著名的導彈和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回國後參與了中國航天曆史上的諸多“首次”,曾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研製中首次採用新技術。他對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闢論述,成為航天可靠性工程學的開創者和學科帶頭人之一。

父女院士

當“別人家的孩子”遇上“別人家的爹”,他們的夢想是什麼?

李四光是家喻戶曉的地質學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他連續幾年對石油的勘探研究使中國摘掉了“貧油國”的帽子。

李林作為李四光的女兒,出生於書香門弟,從小受到科學和藝術的雙重薰陶,天真好動的她深受父親的影響,在她孩提的記憶中,父親留給她最大的印象是工作。

“他在北京大學當地質系主任時,一次坐在顯微鏡前已經很晚了,我去叫他吃飯,他從顯微鏡上抬起頭看我站在那兒,就問你是誰家的孩子啊?這麼晚還不回家,你媽媽會想你的。我就笑,我是你的孩子啊,請你回家吃飯呢!那時我只5歲。”李林回憶說:“我們住在景山東街時有一個小院,父母都上班,就把我一人放到家裡,也不僱保姆,說那是剝削。我就和附近的人都交朋友了,交通警、環衛工人、鄰居、小販們都是朋友。”

當“別人家的孩子”遇上“別人家的爹”,他們的夢想是什麼?

李林記得,父親總是教育她,要說老實話,做有道德的人,獻身祖國的人。正是這份對祖國的熱愛、對科研工作的執著深深地影響了她,於是從小立志要做一名科學家,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956年,國家要發展原子能事業,需要從事材料科學研究的專家,李林於是服從祖國需要,1958年調到北京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開始了13年的原子能研究工作。這項工作放射性大,技術要求高,工作條件艱苦,而李林總是堅持在第一線工作,哪裡最危險、最艱苦,李林就會出現在哪裡。

此外,她還參加了第一個“反應堆”的實驗、第一顆原子彈引爆材料工作的實驗、第一艘核潛艇材料的實驗,為祖國的原子能工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期間,她建立了電子顯微實驗室,是我國早期電子顯微鏡研究專家之一。

1972年,李林再次改行,在國家超導重點實驗室從事超導材料的研究。1973年從事低溫超導研究,1978年轉為探索高溫超導研究。超導材料研究在當時是世界尖端科技,它尋求某種導體在低溫下的阻力接近為零,李林在超導薄膜及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幾十年來,李林從南到北,從一個單位轉到另一個單位,一生經歷了多次轉行,她完全服從於祖國的需要,每到一處都留下了豐碩的成果。1980年,李林和丈夫鄒承魯雙雙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一個家庭擁有三位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當時成為一段佳話。

父親的“嚴與慈”

嚴濟慈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也是第一個獲得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中學時,他的英語老師、著名翻譯家傅東華(《飄》的譯作者)特別喜歡他,遂為他取字“慕光”,意謂希望他以後追求光明和真理。嚴濟慈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他不僅致力於對科學真理的孜孜追求,還成了我國光學研究和光學儀器研製工作的奠基人之一。自此,他與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有趣的是,嚴濟慈與“光”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的字叫“慕光”;他的七子一女都以“光”命名;他在我國的光學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製造了各種先進的光學儀器……

回國後,嚴濟慈曾擔任中國科學院的早期所長,後來他的六兒子嚴陸光院士也成為了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的所長。談起這件事情,嚴陸光顯得有些自豪,他說:“父親老年時特別提出了做學問要‘敢於好高騖遠,善於實事求是’。1993年我是中科院電工所的所長,那年恰逢電工所成立30週年,我就請父親給我們所提個詞,再順便講個話。父親拿起筆就順手提了這十二個字。”這句話也一直銘記在嚴陸光院士的心中。

當“別人家的孩子”遇上“別人家的爹”,他們的夢想是什麼?

嚴陸光院士

“父親特別重視人的品德習性,從小就教我們要學會做,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要熱愛自己的祖國,這在父親生活的那個年代似乎顯得極為重要。”回憶起自己父親,嚴陸光院士動情地說,父親對待科學十分嚴謹,待人也非常仁愛,他常常告誡我們要學會愛人、尊重人,並且自己在這方面就是最好的榜樣。

“父親對他的老師特別尊重,常常跟我們講他有幾位恩師,即何魯、熊慶來、胡剛復與夏爾·法布里。父親切實感到了幾位恩師的教導、愛護與幫助是他能做出些成績的重要因素,對他們永遠懷著真誠的感激之情。他們有什麼需要,只要父親能辦,他都盡力去辦。多少年來,只要可能,每逢過年,他都要帶領我們全家去拜年,畢恭畢敬地像個小學生。”嚴陸光院士說。

本文整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